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历史课堂活力
2015-05-30刘芹
刘芹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以下习惯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课前须预习
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提前拿出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对课上讲的内容、重点会心里有数,听起课来有针对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告诉学生不必搞得太细,过细的预习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学生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听教师讲课,错过了最有用的东西。
2.听课会记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了笔记,学生在复习时才有依据。教师要告诉学生记笔记不是见啥记啥,因为这会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要讲求方法。课堂上有时教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这些并不需要全记,而是要记课堂上教师总结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3.课后要复习
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课后复习的要求,让学生首先要尝试回忆教师上课讲的内容,这样可以及时检查学生当天听讲的效果,提高其记忆力,增强其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针对性,帮助他们养成善于动脑思考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整理笔记。让学生先把上课时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好,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理顺,保证笔记完整、准确,对于一些疑难点还要做重点整理。再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复习时多看些参考书,把其中精彩的内容、典型的题目分析及时摘录到课堂笔记上,使学习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二、用好教材中的插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对于历史教师来讲,教学中就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教学准备
在使用历史插图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懂图意,包括人物的外貌特、个性特点等,确保讲课时能紧扣画面,突出重点。
2.引导学生学习
在运用插图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一定要求认真观察,以加深他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感知和印象。以图助文,以文释图,既突出了历史人物的形象特征,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提高其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深挖课程审美资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美存在于人类历史活动的始终,人类历史是一部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历史学科的审美教育就是要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懂美、爱美、创造美,自觉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因此,历史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挖掘审美教育的课程资源。
1.让学生感知自然之美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与自然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人类学会了合理利用自然,欣赏自然之美。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确立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人类美好家园的观念。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2.领悟艺术之美
艺术传递情感,是美的集中表现。历史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例如教材中所展示的古色斑斓的青铜器、惟妙惟肖的汉陶俑、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这些无不凝聚着先人对美的理解与思考,无不折射着人类超凡脱俗的智慧,这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陶冶和净化,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无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加强课堂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互动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互动教学意味着人人参与和平等对话,师生相互尊重与接纳,相互言说与倾听,彼此实现精神世界的拓展,促进主体性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1.启发引导
孔子教学就十分重视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课堂上一旦形成师生间交流互动和积极争论辩驳的学习氛围,就会带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学生喜欢发问,经常发问,教师穿针引线,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2.拓展延伸
上海教科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曾经说过:“听到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因此,历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也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还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历史内涵,展开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总之,教师要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历史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