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传播形式的历史演变

2015-05-30李承伟周盈利

搏击·体育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武术传统文化

李承伟 周盈利

摘 要:传播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文化不断繁衍出新文化的根本途径。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延绵至今依靠的是历史各个时期不同的人物与组织的有效传播。传播形式的不同决定了被传播者所呈现的形态的不同,而传播的变化一般与时代的变迁有莫大的关系。,文章试图探索武术在民国之前及上世纪的传播方式对武术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播形式 武术

中图分类号:C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3-0086-02

1 古代及近现代的武术传播形式

1.1师徒传承模式下的武术传播

技艺,是中同传统文化形式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延绵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早期的武术主要功能是为了与猛兽斗争,部落与部落斗争,国家与国家斗争,大多数以实用和军事用途为主,特别是军事用途很好的诠释了武术的本质——人与人之问的实战。民问武术的发展与尚武的风气有很大关系,武术的实战特质得到了保存,同时,套路的繁荣与气功的加入使得民问武术不断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并且,古代大家族以及宗派观念盛行致使人们在基于一种流派的基础上建立了习练此种流派武术的人的关系网.即门派。在门派里对技术的传授一直以师徒传承为主,师父要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徒弟的首要前提是需要对徒弟做考查,首当其冲就是道德。中同传统文化历来把道德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师父在选择徒弟时也会把品德放在首位,并且利用各种手段测试徒弟是否“心诚”。《史记》中记载,“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还有“五不可传”一说,具体是:(1)心险者;(2)好斗者;(3)狂酒者;(4)轻露者;(5)骨肉之钝者。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道德、品德的优劣在当时作为技术传播的前提。

隨着武馆及一些经营性武术团体的出现,师徒传播制度开始出现些许商业元素。师父会把自己的技术分为几层,一层是粗浅功夫,适合大面积传授,可以作为经济来源的主要手段;一层是秘传功夫,只有从众多前来拜师学艺的学生中被师父挑选出来的成为人室弟子的徒弟才能修炼,其目的就是对本门技术精华的最大保存。在商业行为中,对商业机密最有力的守护方法是签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但在农业社会,师父只能通过对徒弟的长时问观察、考查其道德水品来确认弟子是否能够保守“商业机密”。

师徒模式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徒弟向师父磕头,呈递拜师帖,师父不但向徒弟传授技艺,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二者共同建立起了基于技艺传承之上的感情纽带。

1.2学校及武馆模式下的武术传播

清末民初,西方科学思想及先进生产方式大举进入中同,但无奈当时同人受封建统治多年还未完全脱离旧时思维体系,致使人民未能普遍接纳西方先进文化。在此情况下需要一种既能被普罗大众接受的义可以强身健体、增强民智的运动,武术似乎是当时的不二选择。1910年,上海精武体育会应运而生,其秉承“德、智、体”三育并进的精神,以传统师徒模式进行教学但摒弃了门派及门户观念,使得普通群众习练武术的门槛大为降低,并且后期开设文化课程极大地扩展了教学内容,不仅使武术的传播价值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还为后来武术推广者提供了可行之道。

1928年,国民政府于南京正式批准成立中央国术馆,并得到了如冯玉祥、于有任、蔡元培、何应钦等各大党政要员的鼎力支持。对于成立同术馆之缘南,馆长张之江将军做出了一番准确的表述:“吾人深知欲求强国,当先富民,欲富民,当努力增加生产,欲增加生产,当从强身健体人手,研究国术,即为强身健体之捷径,旧法具存,师资不远,急起直追,事半功倍。”…南此可以看出张之江先生对于同民素质对于国家水平优劣的思考颇为深远,对强同必先强体的逻辑思维判断十分明确,与精武体育会的设立初衷有异曲同工之妙。

馆立运行之后设立理事会、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的组织建制。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分为学科、术科两类,学科课程有:历史、地理、军事学、三民主义、国术学等;术科课程有:拳法、腿法、竞技科、器械科等。值得推崇的是,馆内还引进了拳击、日本劈刺技术等同外的一些项目来丰富教学内容,体现了“泛学博通”的教学特点。国术馆不但组织日常教学活动,还举办两次全同性考试,虽然昙花一现,但是对日后竞技武术的开展趟开了一条道路。

时过境迁,中央国术馆虽已不复存在,但其建立起来的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为未来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2当代武术传播形式

2.1竞技与表演形式下的武术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开始得到同家的高度重视。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首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武术作为主要表演内容,迈出了进入竞赛领域的第一步,以此为标志,现代武术竞赛开始诞生。[2]武术套路的竞技化和标准化则标志着新时期的武术越来越具观赏性,也越来越官方化。1958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并于1959年颁布实施,此后我同义相继颁布了六部《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其动作技术由最初的一招一式演练,逐渐演变为舒展优美、准确工整、快速流畅的风格,沿着“高难美新”积极向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靠拢。[3]

在此制度下全同培养了大量优秀武术运动员,并组成过武术队出访捷克、缅甸等同家。文革时期,中同各个领域都受到冲击,武术也不例外。局势稍有缓和后,武术运动义恢复开展,并义一次担任“文化大使”的角色。这一时期的武术为同际关系的缓和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如1974年,武术首次单独组团访问美同,魏明率领的中国少年武术代表团访问了日本。[4]

改革开放后,武术在保持竞技套路发展的情况下义重新拾起其实战的一面,武术散手开始在全同各地开始试行。1982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散手竞赛规则》,1989年散手被确定为正式竞赛项目,举行了首次全同武术散手擂台赛,至此,以套路和散手竞赛为基本框架的武术竞赛制度正式产生。[5]

2.2影视对武术传播的作用

1981年,南张鑫炎导演,在中同大陆实地拍摄的《少林寺》上映了,这是一部武打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影片摒弃了港台武打片里常用的吊钢丝、弹床、替身、快速剪接等特技手段,采用长镜头拍摄,不使用替身,全部是真功夫,影片在香港上映后,票房奇好。[6]尤其是片中主演李连杰获得过五次全国武术套路比赛全能冠军,其他有动作戏的演员也都获得过不同級别套路比赛的奖牌。可见这部片子的里程碑意义不仅仅在于拍摄手法等技术手段,关键是武术套路竞技化后首次以大众传媒的形式出现在普通百姓面前,并且带动了全同性的武术热,使武术在动荡时期后义重回世人视野。

华丽和超越极限的武术动作表现不但吸引人还能体现角色性格以及推进剧情,并且能问接传达东方美学及中同传统文化,不仅能抓住中国人的眼球,还能提起外国人的极大兴趣。《功夫熊猫》是美国好莱坞拍摄的一部3D动画电影,影片当中处处可寻中同文化的踪迹,不论是角色设定抑或是建筑风格,特别是阿宝的功夫训练过程。《功夫熊猫》上映后,不但刷新了票房新纪录,中同文化元素也被西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武术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使中西文化得以交融。[7]

3 结语

回望过去,传统武术的形态,练习方法及传授方式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当时代或时局发生巨变时,同家内的一切事物都会被影响或被利用,武术自然也不例外。放眼当下,随着这个时代更加强调多元的价值观与文化,武术的传播途径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是时代的浪潮冲刷的结果。所以,时代的变迁能够使人们尝试各种传播媒介与方式对武术进行宣扬,使得受众群体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能丰富武术自身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央同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M].南京:大陆印书馆,1931.

[2][5]杜胜林,洪浩.现代武术竞赛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26-27.

[3]洪浩,郭怀.竞技武术发展的文化动因[J].搏击·武术科学,2005(5):7.

[4]龚茂富.新中国武术发展的演进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8):26.

[6]朱瑞友,赵秋菊.试析中同武术与武打影视融合后的“共赢”[J].搏击·武术科学,2008(6):6.

[7]陈芳.从武术影视作品看全球化语境下的武术发展新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6):149.

Wushu Transmission in the Form Changes of Transmission

Li Chengwei

Zhou YingliA

bstract: Spread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way to traditional culture to breednew culture constantly. Wushu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till relies on the effective transnussionof the organization and character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Different spread form decides different communicatorsform, and the changes ofspread generally have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anges ofthe time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the influences oftransmission form changes on Wushu development before the republic ofChina and the last centu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transmission form Wushu

猜你喜欢

武术传统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