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2015-05-30赵岷李翠霞

搏击·体育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山西省武术文化遗产

赵岷 李翠霞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历史传统的活化石,包含着该地区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内容多样,因此,深入研究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整个山西省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03-0001-03

1 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历史传统的活化石,是研究该地区最为有效的活态资料,包含着该地区民族传统的文化基因,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中方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专门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社会转型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造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诸如村寨、建筑、民族风俗)遭到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固有的生存气息和生存基础逐渐消亡,使得产生和适应于原始农耕文明环境中的文化习俗、技艺和节庆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加之社会转型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信仰的冷漠、导致许多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赖传承的文化土壤、文化环境、生存模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而最终使得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从人们的生活中、记忆中走向消亡。

相对于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最为重要的7项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3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心(形意拳)、通背缠拳、形意拳。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还有文水长拳、南少林五行拳、傅山拳法、浑元一气功、杨氏太极拳、傅山拳和鞭杆共7项。由表1可以看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资源丰富。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且也有利于推动整个山西省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当然也有利于整个山西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全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作一次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目前专门针对武术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借用现代当的多媒体技术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与传承则更是少之义少。今天多媒体数字技术已经形成一股新的发展浪潮,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传播模式。对于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来说,从历史来看山西省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形意拳本身就导源于山西,而后发展到全国,今天在山西太谷、祁县等晋中地区习练形意拳几乎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最为基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南于时代的发展,多元化的视听媒介进入千家万户,对于一些年青人来说,这种多元化的视听刺激远远超过了形意拳这种古老传统拳术的吸引力,所以在当代,许多青少年更喜欢观看NBA比赛,而对于形意拳之类的传统拳术着日渐疏离。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不借助于今天的各种技术媒体来宣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那么若干年后,我们可能再无缘看到这些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武术是一种活态传承,它不是一种器物传承,武术是需要人来习练的,而且由于武术本身讲求功夫的习练,所以它还有别于一般技艺的传承。武术需要一个人花大量的时问和精力练习才能达到某个层面的技艺和功力,而且这也要求习练者本人具有一定的资质和机缘,所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对于其他固定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则更显得困难和艰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顺应当前数字化发展潮流,比如构建“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这种网络资源,通过文字、图片、录像等多种形式来传播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要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档案资源进行整理、分类,绘制出较完善的资源分布地图集,为每一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档案。系统、真实和全面地记录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构建、绘制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以便于留存最为直接、原始、真实、生动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料,从而使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最本真的方式长久地进行保存。同时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源信息进行系统、科学的数字化管理。

2 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本世纪以来,对于菲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经被许多国家列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特别是一对于些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保护更是上升到一个国家级的安全高度。因为活态传承往往是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很难有较为标准化、同定化的的传承模式,一旦这个传承人出现问题,那么这种傳承就很可能从此无法再无法复原,甚至于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较此绝迹。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各国都特别关注本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根据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部分国家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走在前沿,特别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立,许多国家都给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各个省、市、自治区甚至于县级地区都建立地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相对日本、英国等国,我国的法律条文制定的较晚,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当然针对性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传承人老龄化、法律法规不健全、保护经费不足、保护途径单一、保护与开发程度不确定,资源数据库建设薄弱等方面。而相对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当然针对山西省这样一种省级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则几乎没有。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体育类项目上,而相对于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概念界定不清,种属归类不明

类别归属不清、概念界定不清楚和名称使用不统一影响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的进行。我们从国家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把体育放在“杂技与竞技”这一栏目中。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列出的17项中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6项,其他更多的是一种民俗杂技项目,比如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宁德霍童线狮、抖空竹等。即使这样杂技与竞技相对于31项的民问文学、72项的民问音乐、41项的民问舞蹈、92项的传统戏剧、46项的曲艺、51项的民问美术、89项的传统手工技艺、70项的民俗可以说还是较少的一组。当然这其中有将民问秧歌划归到舞蹈的问题,同时也有将一些带有一定性质的体育内容的民问游戏划归到民俗的问题,但从总体来看,这种单一将“杂技与竞技”划出来对于中国历史悠久的、形式多样的民问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存在着一定的误划误归问题。

当然从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定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文化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68人大名单中,没有一位是从事体育方面研究的专家。虽然之后在文化部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进行鉴定时,有少量的体育史学、体育文化学的相关专家学者参与,但是相对于发言空问和发言权重方面体育类专家显然处于劣势,自然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界定和种属归类上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客观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武术而言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许多拳种在地方演变中已经逐步与民俗融为一体,无法将其中固有的民俗成分加以剝离,这样就形成申报上的一种错杂,甚至于出现某种冲突。经费不足,传承空问受阻。

(2)经费不足,生存空问受阻

经费不足阻碍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研、普查经费短缺;二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满足传承人的生活所需。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巨大的束缚。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市场化商品化的时代,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传承人而言难以给予更多的物质回报,但是却需要他们花大量的时问和精力去维护这种传统文化遗产延续。

以山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许多青少年都一方面是没有时问、精力去学习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因为生活压力的摧逼许多传承者根本无法依靠自己的这门技艺获得社会相应的物质回报,最后只好别谋一份工作来维持基本生活。此外,对于一些研究者而言,因为传统技艺是需要一定的时问加以体悟了解的,短时期只能掌握一点皮毛,同时这也需要经费上的支撑,但是由于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课题很难拿到更大的国家级、省级项目,所以在研究经费上受限,同时由于研究者本身能力、水平、精力也难以完成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

(3)法规不健全,保护传承受因

由于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生活在传统农耕式生存空间里的,所以其传承中更多依靠的个人情感加以维护和传承的,可以说这是一种感性式的传承保护方式,当然这种传承和保护在特定区域和时间内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当代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农耕式的生活呈现碎片化、分散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问题。针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这一问题就显得更为急迫和必要。

今天对于权利保护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健全法律体系,加大法律保护力度,积极利用法律途径对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法权益。使这些传承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传承这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使得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展。

(4)传承人缺乏,传承体系受限

传承人是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授者,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技能的认识和传授能力,直接影响着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和受众的数量。目前,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面临的问题有:数量偏少、年龄偏大、传承人断层等问题。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武术而言,由于其独特的门派之分、师徒传承体系、宗族传授等诸多因素的困扰,最后致使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申报上出现问题。例如由太原传统杨氏太极拳协会申报以的杨氏太极拳被山西省立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早在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就已收录了由河北省永年县申报的杨氏太极拳。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代表就是这些习练经年,功力深厚的传承人,但大多数这些传承人都年岁渐高,那么后继传承人就成为发展这些传统文化民族遗产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传承人问题、传承体系的问题也是限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的主体思路

3.1针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调查

通过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包括政策、资金、法律、传承人、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力等基本情况。研究分析影响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与发展的因素,总结影响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各种相关因素,给出适当的保护措施。从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探寻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方法路径,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和措施。

3.2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相关数据进行采集

要为每一个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资料档案库,数据采集工作是最重要任务。数据采集的主要内容包括:武术非遗项目申报地的环境、非遗项目基本情况采集和非遗传承情况采集三大部分的内容。

第一: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地的环境进行研究采集,主要集中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第二,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本情况进行详细采集,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非遗项目活动特征;非遗项目的场地;活动器材设备情况;服装情况;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采集:传承历史、传承人数量、传承人年龄、传承人个人情况、传承方式、传承内容、文化内涵及变迁等;保护情况当地的政策、政府的支持方式、政府的资金帮助、项目自身保护方式濒危情况生存环境、项目变化、功能变化、传承人保护情况等。3.3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加工

深入到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地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说、宗教文化、传承人生存状况条件和非遗项目特征等。通过访谈、录音、拍摄照片、录影摄像等手段,如实记录和收集原汁原味的体育非遗项目的真实资料。资源数据库将采用多元的手段,为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多媒体档案库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录音、摄像、尽可能真实、全面的记录和展示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貌。

3.4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进行研究

在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状凋查、信息资料采集和构建资源数据库的同时,还将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研究,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文化空间方面的研究;文化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族群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文化安全方面的研究;流变与传承方面的研究。

总而言之,在山西省尚未有学者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的研究,尚无学者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如果对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山西省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且也有利于山西整个武术事业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鲁平俊,丁先琼,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评价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11):16-26.

[2]李睿.传统身体文化如何重回传统:回答双重处境下的双重问题[J]..体育与科学,2015(1):46-51.

[3]赵岷,李金龙.竞技武术是一项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吗?——在古特曼现代体育特征体系下对竞技武术的再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13(5):92-98.

[4]蔡莉,刘良辉.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5):32-35.

[5]赵岷,李翠霞,王平.体育身体的表演[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6]李翠霞,赵岷.加与减: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另类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2(1):96-101.

猜你喜欢

山西省武术文化遗产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