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海浪》分析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

2015-05-30谭华容

作家·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海浪》是她众多意识流小说中较为经典的一部作品,海浪是整部小说的文本背景,故事中六个人物性格的塑造无一不是“海浪”的真实写照,命运的跌宕也是“海浪”所致,这部充满意识流意味的小说,以人物的内心独白为主要叙事手段,为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20世纪西方社会的现实画面。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海浪》 意识流小说 现实主义

《海浪》是著名的英国女作家、评论家、文学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31年创作的经典意识流小说,伍尔夫是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她的小说大多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颇有诗词的优美和散文的凌乱美,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复杂,叙事时间较短,人物性格突出,着重强调现实世界中人物的现实困境。

“意识流”最初只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主要是指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观点,之后,弗洛伊德发展了此观点,将意识流归纳为一种潜意识并运用到精神病的医治上。最后,意识流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在文学作品中,意识流的变现形式通常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大仲马是最早在小说中运用这一手法的,西方意识流创作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逻辑和叙事方式,叙事手法多跳跃重叠,人物内心活动丰富,不受時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 《海浪》中所展现的意识流小说特征

《海浪》作为一部小说体裁的作品,具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背景、环境等几个要素。小说中出现了伯纳德、路易斯、内维尔、珍妮、苏珊和罗达六个故事人物,六个人物没有具体的环境处所,如果非要找一个处所的话,那么在小说中便是广阔的天地,太阳、月亮、大海以及海浪即是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故事的时间线索串联在这些日月星辰中,人物的生命同花草树木的兴衰紧密结合,一天即是一年,一年即是一世。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让人物自己将内心情感传达出来,看似随意,实则是作者精心的安排。每一个人物的独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六个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塑造出人类社会中经历的六个阶段。

这部作品在当时的西方意识流创作潮流中被称为最为复杂和抽象的一部作品,作者将小说中所涉及的整体环境、主客观因素、人物的对话都考虑充分,不论是小说的结构、内容还是语言上以及无处不在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

1 人物起伏的心理状态

《海浪》看似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只是六位主人公的阵阵呓语串联成的一个故事,构造出一个现实世界。六位主人公的心理写照没有按照传统小说中纷繁复杂的情节进行衬托和表现,而仅仅是通过他们各自的内心独白来表现的,他们的内心活动从童年到老年,一生的内心情感纠结全然展现在自我的陈述上,没有第三者的参与,而这种自我的叙述却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随着内心的起伏呈现“海浪”似的结构。

小说开头伯纳德便开口言:“我看见一个圆圈,在我的头顶上悬着,四周围着一圈光晕,不住晃动。”接着苏珊道:“我看见一片浅黄色”……这些话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读来却如诗歌般充满意境,小说中人物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通过内心活动的展现凸显出人物的性格,最终命运的各异也是由于不同的性格所致,这些心理描写不仅塑造了人物的性格,而且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2 模糊的结构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海浪》是一部没有情节的意识流小说,小说没有清晰的框架和鲜明的层次,阅读之余略感抽象和晦涩,但是仔细读来整本小说却有着严谨的篇章结构,只是作者巧妙地将故事内容与结构脱节,从而为读者设置悬念,而这种模糊的结构也能间接反映出内容的模糊和人物内心活动的模糊不清。

象征手法的运用充斥在整部作品中,直接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小说中对于环境的描述以及人物的自言自语都能看出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中最典型的象征物即是海浪,海浪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主要的是人物内心活动起伏不断的象征、人物坎坷命运的象征、整个社会跌宕起伏的象征,海浪的汹涌给人们带来了压抑、逃避和恐惧。在小说中,太阳、月亮、大海、花草树木的出现也不是单纯的景物,它们象征的是主人公经历的一天,度过的一年和蹉跎的一世,太阳的升起落下、花草的衰荣、海浪的起伏是时间的流逝,也是人生的流逝,是人内心活动的不断变化。

3 模糊的主题思想

《海浪》的写作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作者在早先经历了父亲、母亲的相继去世后,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她原本较为平静的生活带来了满目疮痍的伤害,此时,千千万万的英国民众同她一样经历着这种社会的大动荡,人们的思想变得敏感、悲观,对前途一片茫然。《海浪》正是此时社会中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小说中由于没有传统的故事结构,所以小说的主题思想看似较为模糊,但当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后,就能从作品中六位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中体会到当时英国百姓的心理状态,从而看出他们生活的环境给他们心理带来的影响。

二 《海浪》中叙事内容的现实主义特征

意识流小说看似着重人物的主观感受,但是人物意识的产生也是由现实生活而来的,所以,一部优秀的意识流小说最主要的是能够通过人物的意识来反映现实生活,通过小说中人物的主观描述折射出外部世界的模样。下文就《海浪》中所反应的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进行简单的论述。

1 《海浪》所反应的心理现实

伍尔夫一生“颠沛流离”,在精神上多次受到很大的刺激,自杀的倾向一直较为严重,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可谓是自身精神的显现。在《海浪》中,六位主人公人物的心理过程没有任何顺序和规律,人物的内心独白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外界中的一切能够刺激感官的事物都会影响人物的思维和情感,在客观世界中便会有主观的感受。小说中的六位主人公都经历了童年到暮年的整个阶段,他们孩童的时候玩泥巴,上学的时候与同学嬉戏打闹,青年的时候恋爱,等到年老的时候就会思考人生,但是,这种年老的思考更多了一种回忆和现实的感悟。

小说中的路易斯一生都怀着一颗孤独的心,因为身世的原因,他常常活在幻想之中。这些想象看起来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没有任何关联,但是这种意识却是由他生活的各个片段串联起来导致的,小说中主人公们的思想大抵如此,自由而随性,没有逻辑但不混乱,这些叙述的效果就是人物真实心理的写照,不管是理性的内维尔、“自我”的伯纳德、水性杨花的珍妮还是自然的苏珊,他们的心理现实统统反应在他们的独白中,深入人心。作品中最主要的心里现实就是跌宕起伏的人物心理活动,主人公在追溯童年、静观现实、展望未来的时候,他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无不是海浪波涛汹涌的真实写照,没有谁的一生是波澜不惊的,即使是在某一个固定的时刻,生命也会泛起浪花,小说中的各个主人公的心理现实不是作者的凭空设想,而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性格类型和人生的阶段,更或者是作者自身的一种经历,因此《海浪》反应的心理现实就是作者的心理写照或是当时整个西方社会人们内心的心理写实。

2 《海浪》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海浪》是1931年创作完成的意识流小说,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但是欧洲世界却还是一片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结构不复存在,新的社会结构却又不能叫人适应。在当时的西方社会中,社会矛盾激化,彼此之间没有信任可言,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寻到自我的价值,人们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很好地表达出来,更不要说与人沟通了。小说中的伯纳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人生就是一个经历了太多磨难,在现实中丢失自我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结合自身所处环境以及周遭境遇来进行小说的创作,在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中,人们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在经历了繁华世界到残酷现实的过渡后,人们的精神近乎奔溃,人们对前途一片迷茫,思想空虚。珍妮是这个过渡时期看似光鲜实则悲苦的人物代表,她生活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原则,只要满足眼前的快乐即可。这是一种对自我的欺骗,是比空虚更可怕的迷茫和痛苦。“在意识流作家看来,在一个严重异化和荒诞不经的时代,如采用完整、合理和有趣的情节去表现生活显得不合时宜,且无法唤起读者的真实感受。”

《海浪》中通过六位主人公对生活点点滴滴的叙述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运,通过细节的话语描述展现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困境。伍尔夫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时代的讯息,将社会现状真实地反映在意识流小说中,将一战后人们思维困顿的信仰缺失都反映在作品上,因为此时传统的文学素材已经不能很好地展示人们的精神现状,在小说中,人物的独白将真实的社会现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六位主人公最终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现实也是由每个个体造就的,所以,小说中所反应的现实社会正是达到了这样的一种效果。

三 《海浪》中叙事模式的现实主义特征

小说的叙事形式是指在小说中一个故事传达者所使用的技巧和文字手段,一般小说常常采用第三人称客观的叙事模式或者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但是意识流小说则偏重于第一人称主观的叙事模式。伍尔夫专注于小说所反映的真实世界,虽然小说中的人物内心情感是不可捉摸的,又有缺乏逻辑和理性的嫌疑,有时候人物的独白显得语无伦次,人物精神出现大的波动后,还会导致语言的失真,但是,伍尔夫还是深入研究人物的主观意识,她认为即使有时会出现偏差,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物的意识还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

伍尔夫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她运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模式来描绘世界万物,在小说中,人物的独白像诗一样优美,像散文一样随性,主人公珍妮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在对她的塑造时,作者刻意淡化了叙事的情节,模糊了主题,用人物的话语凸显了人物的原始意识,作者利用了独白这一特殊的叙事手段,将精确的语言、松散的无规律的句法结构连接在一起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刻意随意,这便是现实社会中最真实的人物内心的显现,这样一种叙事模式能够更好地彰显人物性格和命运以及现实社会常态。“意识流作为一种叙事手法,具有叙事人不介入,致力于再现人物似水流淌不息的意识过程……它与传统心理描写的最大区别,除了以主观感受为现实的中心,更在于把意识看做变幻无常,殊难预测、理解,而且错杂错乱,故而只能由叙事人来照写记录的东西,这也是伍尔夫所谓向内看到的心理真实”。

四 结语

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在创作过程中极其注重现实的真实性,虽然在故事的叙述中大多是人物主观意识的糅合,但人物的心理过程无不是现实客观世界的真实写照,她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塑造出现实社会中千千万万种人物性格,讲述了他们的一生。意识流小说虽然没有整齊的结构,没有明显的主题,也没有连贯的行文,但正是这样一种诗性的跳跃语言,给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的人生百态。

参考文献:

[1] 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 康响英:《从模糊理论看意识流小说叙述形式的革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 王季岩:《从伍尔芙作品看其意识流创作》,《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 余思远:《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意识流技巧评析》,《作家》(下半月),2009年第20期。

(谭华容,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丫丫和小海浪
海浪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樊应举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
弗吉尼亚就是爱
海浪中的发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