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焦虑特点变化及改善对策
2015-05-30白文龙
白文龙
[摘 要]采用分层取样法,使用《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对辽宁省内13所院校2013届未就业大学生分阶段进行追踪研究,秋冬季就业阶段共实名制调查1637名学生,春季就业阶段对其中1008名未就业的学生进行了二次调查,对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两个阶段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秋冬季就业阶段,院校层次、专业、生源地、社会实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形势认知差异对就业焦虑有显著影响;②春季就业阶段各影响因素逐步弱化,就业焦虑程度逐渐趋同,就业焦虑回归方程显示,生源地、应对方式、形势认知和社会支持是春季就业阶段就业焦虑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③两阶段对比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焦虑状况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律基本符合,大学生对就业情境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过程;焦虑变化;改善对策
焦虑是一种综合的负性情绪,是在人们主观预测有挫折、威胁、压力等事物和情境将要来临而自己感到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体验。[1]根据Cattle和Spelberger的理论,焦虑可以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指的是由紧张、担心、恐惧等所导致的暂时的、具有波动性的主观感受状态,它常发生于某一特定时刻,持续时间较为短暂;特质焦虑则相对稳定,是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2]关于就业焦虑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主要是指面对就业压力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主观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但就业是一个过程,跨越整个毕业学年,从过程的角度进行分析焦虑变化,更有助于理解大学生就业焦虑变化规律,为就业指导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依据,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6年的413万上升到2013年的699万,整个“十二五”期间将维持在700万左右,虽然增幅下降,但总量仍然很大。目前全国经济增长处于换挡期,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期,就业人数总量大和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严峻。因此,因就业而导致的焦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问题,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必须关注的问题。
1 方 法
1.1 研究思路
本研究将大学生求职的整个学年分为秋冬季就业阶段和春季就业阶段,秋冬季就业阶段主要是9—12月;春季就业阶段主要是3—5月;把这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过程,采取追踪研究的方式,在秋冬季阶段选择一批学生进行调查,在春季就业阶段,对这些学生中未就业的学生再进行调查。
1.2 被试选择
采用分层抽样法,把辽宁省内高校分成“985(211)”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普通本科院校分为省属本科院校、市属本科院校。根据上述分层设计,每类学校、按专业抽取毕业生,调查对象涉及专业包括文史、理、工、医药、农林水等类别。
1.3 研究工具
工具1:张玉柱编制的《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该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方式,共26个题目,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和对就业前景担忧。问卷得分情况表示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同时四个维度又代表着就业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问卷的各维度具有很好的独立性,又与总分之间高相关。
工具2:《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该问卷共40个题目,其中状态焦虑问卷20个题目,特质焦虑问卷20个题目;采用四点计分方式。将该问卷作为《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效标,考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
根据文献整理得出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情况,把性别、专业类别、生源地、院校类别、社会实践、社会支持、形势认知、归因方式、应对方式9个变量作为自变量。
1.4 研究步骤
2014年12月15日,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问卷2339份,对回收问卷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剔除填写不完整和部分重复问卷,有效问卷1637份,有效回收率63%。问卷发放之前,通过电话方式,对问卷施测人进行了培训,告知调查对象为2013届未就业毕业生,并请施测人记录好每个被试的学院、姓名和专业,便于对其中未就业人群进行追踪调查。
2015年3月17日,对上述13所学校第一次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的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测量。本次问卷测量中是第一次调查对象中未就业群体,因部分学生已经找到工作,不符合本次调查要求,还有部分学生在校外实习,没能参加此次调查,第一次调查中共有1008名同学参加到了此次调查中,被试流失了629个,流失率为38.4%。
2 结 果
2.1 问卷信效度检验
对《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适合度检验结果中:KMO=0.95、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极其显著性的水平(0.000),说明原变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和相关关系,因素分析显示,共包含四个维度,各维度项目与问卷设计符合。
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相关系数比较发现,焦虑状态和焦虑特质对大学生就业焦虑有一定影响,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49和0.53。对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克龙巴赫系数为0.930,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系数。所以本研究使用的工具有效,能够测量和解释就业焦虑。
2.2 焦虑特点分析
2.2.1 秋冬季阶段大学生就业焦虑特点分析
(1)性别差异特点分析。T检验发现,男女在焦虑程度上没有明显差异,问卷的各个维度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因素对焦虑程度没有显著性影响。
(2)生源地差异特点分析。T检验发现,在总分上,农村学生焦虑平均分为68.43,城市学生焦虑平均分为59.58,P<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农村学生在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这四个维度方面,就业焦虑程度都显著高于城市学生,P<0.001。
(3)院校层次差异特点分析。“985(211)”院校学生就业焦虑平均分为56.27,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程度平均分为66.06,P<0.001。一般本科学校学生在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这四个维度得分高于“985(211)”院校,P<0.001。
(4)社会实践差异特点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焦虑平均分上,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就业焦虑学生平均分为56.62,偶尔参加社会实践和从不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平均分为64.7和63.7,P<0.001。LSD多重比较发现,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就业焦虑程度平均分、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缺乏社会支持和竞争压力平均分上均显著低于偶尔和从不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偶尔和从不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就业前景担忧和竞争压力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缺乏就业支持和自信心不足维度上,偶尔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平均分低于从不参加社会实践学生,达到显著性水平。
(5)专业差异特点分析。对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就业焦虑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文史类和医药类毕业生焦虑得分最高,理科和工科学生就业焦虑得分次之,农林水学生就业焦虑得分最低,就业焦虑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1,说明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的重要因素。LSD多重比较发现:①在自信心不足维度上,农林水专业比文史、理科、医药专业学生得分低,达到显著性水平,自信心相对较高。②在对就业前景担忧维度上,文史专业学生比理工、农林水专业学生得分高,达到显著性水平;对就业前景更加担忧;理工科学生比文史、医药、农林水专业学生得分低,达到显著性水平。③在缺乏就业支持维度上,农林水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平均分低于文史类、工科、医药专业毕业生,且达到显著性水平。④在竞争压力方面,文科比理科和医药类学生得分低,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农林水专业学生比文史类学生得分低,说明竞争压力最小。
(6)社会支持差异特点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就业焦虑总分上,没有支持的学生显著高于依靠家人支持和学校支持的学生,P<0.001,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家人支持和学校支持对学生就业焦虑影响程度非常大,这也表明学校就业工作和家庭背景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因此,当家庭背景是无法控制的因素情况下,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力度,通过学校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就业支持。LSD多重比较发现,在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缺乏就业支持、就业竞争压力四个维度上没有支持的学生均高于其他学生,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7)应对方式差异特点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依靠家人帮助就业的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最低,其次是主动求职和等待学校帮助的学生,无所适从的学生焦虑程度最高(P<0.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很大。
(8)归因方式差异特点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将就业归因于缺少职业规划的学生就业焦虑程度低于其他归因方式,将就业归因于岗位少的学生就业焦虑程度高于其他学生(P<0.001),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归因方式对就业焦虑程度有很大影响。
(9)形势认知差异特点分析。从形势认知上看,仅有6名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很好,占总人数的3.6‰。方差分析发现,认为就业形势好的学生就业焦虑水平明显比其他两种形势认知的同学焦虑水平低(P<0.05)。
2.2.2 春季阶段大学生就业焦虑特点分析
(1)性别差异特点分析。T检验发现,性别在焦虑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对就业前景担忧维度上,女生比男生得分高(P<0.001),表明到了春季就业阶段,马上临近毕业,女生对比男生更担心就业前景。这是不同阶段的一个明显变化。
(2)生源地差异特点分析。T检验发现,农村学生就业焦虑程度均分66.03、城市学生就业焦虑程度均分63.97,P<0.05,农村学生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城市学生。在自信心不足维度,农村学生均分为17.73,城市学生均分为16.97,P<0.01,农村学生自信心比城市学生低。
(3)院校层次差异特点分析。T检验,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缺乏就业支持这一维度上,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得分更高,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4)社会实践差异特点分析。春季就业阶段对不同社会实践经历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方差分析发现,总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各个维度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5)专业差异特点分析。方差分析发现,文史类毕业生就业焦虑程度最高,医药和农林水专业学生次之,理工科学生焦虑程度得分最低(P<0.001),各专业之间就业焦虑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缺乏就业支持、就业竞争压力四个维度的LSD多重比较发现:在自信心不足维度上,文史、医药专业学生得分高于理工科学生(P<0.05);在对就业前景担忧维度上,文史专业、农林水专业学生得分高于理科、工科、医药专业学生(P<0.05);在缺乏就业支持维度上,文史类学生得分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P<0.05),对就业的外在支持很不乐观;在竞争压力方面,文史和医药专业学生得分高于其他专业学生(P<0.05),就业竞争压力很大。
(6)社会支持差异特点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依靠家人支持的学生就业焦虑程度最高(P<0.05),这是春季就业阶段和秋冬季就业阶段反差极大的变化。LSD多重比较发现:在自信心不足维度上,依靠家人支持、依靠学校比没有支持的学生得分高(P<0.05),说明这部分学生在这个时候更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缺乏就业竞争力。
(7)应对方式差异特点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缺乏就业支持、就业竞争压力四个维度的LSD多重比较发现:无所适从应对方式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应对方式,说明这部分群体就业焦虑问题值得关注。
(8)归因方式差异特点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归因方式对就业焦虑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SD多重比较发现:在对就业前景担忧和缺乏就业支持维度,将未就业归因于岗位少的学生就业焦虑程度高于归因于职业期望高的学生(P<0.05),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9)形势认知差异特点分析。方差分析发现,对就业形势的认知对个体就业焦虑情绪影响很大,认为就业形势很难的学生得分明显高于认为就业形势好的学生(P<0.05)。
(10)回归分析。采用Enter方法,对性别、生源地、院校、社会实践情况、专业类别、外部支持情况、应对方式、形势认知、归因方式与就业焦虑程度进行回归分析。数据拟合度系数显示,所考察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拟合线性回归的判定系数为0.54,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45,P<0.001,回归方程如下:
Y=78.52.2.27X1+2.62X2.4.66X3.2.94X4
回归方程中,Y=就业焦虑程度;X1=生源地;X2=应对方式;X3=形势认知;X4=社会支持。
2.2.3 就业焦虑程度过程变化特点分析
(1)两个阶段总体变化差异分析。两个阶段就业焦虑总分差和各维度差异检验发现,在总分上春季就业阶段焦虑分数高于冬季就业阶段(P>0.05),而在自信心不足和就业竞争压力维度,春季就业阶段得分高于秋冬季就业阶段(P<0.05)。说明到了春季就业阶段仍未就业的学生,自信心更加不足,就业竞争压力更加巨大。
(2)两个阶段性别差异分析。在自信心不足维度,在春季就业阶段,男生和女生得分比冬季就业阶段高(P<0.05),说明春季就业阶段,大学生就业自信心下降。
(3)两阶段生源地差异分析。农村学生就业焦虑程度总分和各维度T检验结果显示,在对就业前景担忧维度得分下降(P<0.01),在缺乏就业支持维度得分下降(P<0.01),在问卷总分上得分下降(P<0.01),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城市生源学生就业焦虑程度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明显提高(P<0.05),表明春季就业阶段,仍未就业的城市生源学生不再像秋冬季就业阶段那样,焦虑程度明显提高。
(4)两阶段社会实践差异分析。认为自己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得分在春季就业阶段明显提高(P<0.05),焦虑水平明显上升。
(5)两阶段专业差异分析。对文史专业学生两个阶段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焦虑总分和在自信心不足、就业前景担忧和就业竞争压力三个维度,文科专业学生得分都增加(P<0.05)。医药类毕业生在自信心不足和就业前景担忧两个维度得分提高(P<0.05),农林水专业学生在自信心不足和就业竞争压力维度得分提高(P<0.05)。
(6)两阶段归因方式差异分析。在归因方式上,将未就业归因于岗位少的学生,焦虑程度没有明显变化,而归因于职业期望高的学生在自信心不足、就业竞争压力维度上发生了变化,焦虑水平上升(P<0.05)。归因于缺少职业规划的学生无论在总分还是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方式(P<0.05)。
3 结 论
(1)对同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焦虑特点跨阶段分析发现,就业焦虑存在阶段性,不同就业阶段就业焦虑表现出不同特点,秋冬季大学生就业焦虑更多的源于对就业的感性认识,还很不客观,经过秋冬季就业阶段到了春季就业阶段,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趋于理性。
(2)秋冬季就业阶段在学校、专业、生源地、社会实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形势认知等方面差异显著,存在主效应,且存在院校和专业、院校和生源地、院校和社会实践情况、专业应对方式的交互效应。
(3)春季就业阶段,不同群体就业焦虑程度逐渐趋同,低分组逐渐增高,高分组也有下降趋势,差异显著性逐渐消失,但也表现出个别差异。主要有:女生比男生更担心就业前景,农村学生自信心依然很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认为更缺乏就业支持,社会实践对就业焦虑影响因素已经不明显,依靠家人实现就业学生就业焦虑反常增高。
(4)回归方程:Y=78.52.2.27X1+2.62X2.4.66X3.2.94X4,可以预测春季就业阶段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
参考文献:
[1]王金平.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分类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7).
[2]李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焦虑及其心理指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张玉柱,姚德雯.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跨地区验证和比较[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9).
[4]张晓琴.大学生就业焦虑及其成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4(5).
[5]林建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心理研究[J].教育理论研究,2010(3).
[6]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Zhang Yuzhu.Investigation on normal university graduates anxi.ety and related factors[M].Beijing/NewYork:Science press,2004: 553.555.
[8]Faye M.W.,Charles C.H.,Philip B.E..Career choice anxiety,coping,and perceived control[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2,50 (4): 339.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