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小说《白噪音》独特的叙事策略
2015-05-30周纯漪
摘要 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著作《白噪音》发表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不同评论。而唐·德里罗也因为这部著作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小说《白噪音》的特色就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精力和笔墨描写了生活中的真实噪音,将一切人为的、自然的、有意义的、无意义的噪音都运用到了小说的创作之中。通过噪音的描写侧面表现出来作者想要表达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民在科技发展的时期对死亡以及生活的焦虑情绪。可以说,整部小说中,只有噪音才是主人公,所以小说的独特叙事方式也就得以表现。本文试从《白噪音》的总体概述出发,具体论述这部小说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小说 《白噪音》 叙事策略
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自发表以来,不少批评家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评论。这部小说从内容上看,主要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因为发展而给城镇带来的生态危机,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但是这部书又不仅仅是作者唐·德里罗为宣传环境保护的力作,笔者认为,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发展的现状探求美国人民对生存和死亡进行考虑的矛盾心情。同时,作者也从生态角度出发,说明了发展对人性的影响以及发展对整个人类思想的影响。总的来看,《白噪音》整书的可读性并不强,全篇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没有设置小说悬念,更多是以平铺的手法围绕噪音污染进行叙事。所以笔者在对《白噪音》具体概述之后,从本书对人民生存和死亡的探索出发,具体说明这部小说的特点。
一 后现代小说《白噪音》概述
《白噪音》作为美国优秀小说家唐·德里罗的代表作品不是仅仅为了倡导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噪音污染的抵制,而是更多想通过对美国发展的实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然而,《白噪音》整书都没有落入通俗小说的范畴之中,不仅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没有悬疑的手法,也没有陈词滥调的故事发展方式。小说所具有的只有对作者赋予感情的扩大和延伸。通过对噪音的描写,让整部作品都变成噪音的实体,这也是小说的写作特点。
作者创作《白噪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商业化的美国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在美国当时那种信息过剩的时代里,到处都充满了荒诞和空虚,让人民对死亡和生存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整本书对焦虑的描写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琐碎但无关紧要的事件让人民的生活失去了最原始的意义。作者利用这些无关的描写和琐碎、不着边际的对话将生活的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也凸显出了唐·德里罗的文学功底。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且一直被赋予后现代派的名号。由于其生活经历丰富,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也涉及了美国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后工业时代美国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感情和思想的具体情况。所以作者的思想主要集中于减慢发展的速度,净化人民的思想,让忙碌的人们重新找回最初的理念。《白噪音》整本书以噪音为主人公,深入剖析了当时美国人民对发展的理解和对思想的摒弃,最终导致当时美国人民对生存和死亡的焦虑,因此整本书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是极大的,也是值得现代文学家予以研究和探索的。
二 《白噪音》叙事策略的独特性与具体表现
唐·德里罗幼时随父母从意大利迁往美国,后于1979年迁居希腊。《白噪音》创作、出版于1985年,此时的唐·德里罗已经50岁,而小说是以他以回忆美国为创作前提完成的。可以说,小说《白噪音》除了对环境保护的表面思考外,还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等思想的发展做了独立的思考,这也是小说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下面本文就根据《白噪音》的创作理念,具体谈谈其叙事艺术和手法。
1 双重复合叙事角度。叙事角度是文章写作的观察和叙述角度。传统的叙事角度有两个解释,其一是指结构上,叙事者所采用的角度,其直接对被叙述时间具有影响作用;其二指文体上,叙事者在事件叙述中表现出来的观点、语气口吻以及立场,对于事件具有间接作用。在《白噪音》叙事角度上,主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一人称外视角双重复合叙事模式。其中既包括主人公正在经历事件中的眼光,也包括在第一人称叙述过程中主人公的往事追忆眼光。小说的叙事者格兰德尼教授就处于聚焦的中心,一切事件均是他的所见所闻,采用经历以及追忆的角度对整个故事展开。本文第一人称叙述者采用的正在经历事件眼光和回顾性叙事眼光交叉模式,首先将读者视线拉到开学那一天学生们来到学校的热闹情景,之后又将眼光转到追忆往事之上,对21年以来所看到的开学情况进行回忆。大学生们在回到学校的时候,旅行车的车顶和车内总是装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学生也都在吹嘘着自己如何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同时,在叙述过程中将其眼光转移到往事的时候,巧妙借助于越界叙述模式,精确表现出了父母们的内心世界。这种对整个文本角度模式的临时偏离,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对那些因为富足而自以为是的父母反讽效果。
2 连续式叙事模式。所谓连续式叙事模式以思维的连续性为叙事的主要特点。利用不同感情的发生事件的绝对性为写作主线,将不同的文章串联成整部的小说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整本书虽然是由不同的小说人物组成,然而笔者已经在上文中提到,事实上的小说主人公应该就是噪音,通过对噪音的具体描写以及人民对噪音的具体思想来探讨深层次的人民发展观。应该说,连续式叙事模式是《白噪音》的整体特点。所谓藕断丝连,将作者的本身感情融入到每一种噪音的描写中去。作为读者,我们自然顺着其每一种噪音的描写去寻找作者的基本思想。最终在读完《白噪音》整部书之后,也会感觉到整部书的噪音本质和噪音表现。所以这一叙事方式无疑是成功的。
3 由内及外的叙事方式。由内及外的叙事方式就是先以主人公的思想为切入点,重点描述小说人物的思想活动。从而引出整个事件的构成。一般不注重事件发生的具体细节与前提条件。更多的是对整个事件的侧面描绘和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主人公从事件当中所受到的另一段思想啟发。一般来说,新的思想启发与主人公本身的性格特点有一个互相辉映的作用。具体在《白噪音》一书的创作中可以发现,书中始终贯穿着噪音的实体本质和抽象本质,让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耳旁的噪音。这种叙事方式由内及外,让读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作者所说的噪音本质,然后通过整本书的情节设计描写从侧面烘托噪音本质,让读者读的时候产生身心共鸣。这种由内及外的叙事方式也是《白噪音》的特点之一。
4 对小说的整体把握,由小见大的叙事方式。由小见大是一个写作高手的必经境界。很多东西的把握都是从细节开始的。作者通过对五花八门琐碎的细节的描写,让大世界都进入到一本书中,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典型写法。而且作者自己对叙事方法的把握也是极有技巧。如作者将各种无关紧要的信息以及琐碎的评论,琐事的发展等问题集中到一本书中,这本身就是把噪音实体化的表现。让人看到这么多无关紧要的内容,让读者认为这是不需要的,也就传达了作者的基本理念——噪音是不需要的。所以整本书都在围绕着噪音来写,甚至整本书的结构都是噪音的实体化。对小说的整体把握性叙事方法堪称唐·德里罗最匠心独具的设计。
三 小说《白噪音》的可读性研究与分析
小说《白噪音》的可读性并不强,因为整部书没有吸引读者的情节和设计,让很多读者在初读之时就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以致最终不能完整理解《白噪音》的内涵与作者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对于《白噪音》的真正可读性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对《白噪音》进行系统的研究。
接受美学的提出改变了读者对传统文学的认识。其核心理念在于美学要以读者为中心,说的通俗点,就是一本书在出版发行之后也只是半成品,只有在读者读了之后才能真正意义上称为一本书。不可否认,这一接受美学的提出多少有点唯心理论的成分。读者读之前,书就不是客观的书了吗?笔者认为,提出接受美学这一理论的德国姚斯教授的原意并非如此,而是姚斯教授认为,文学著作应该加入读者的评论这一参照系数,即将读者评论作为文学著作的一个重要要点来考核,然后确定文学著作的可行性。简单来说,就像现代社会推行新软件会实行的公测一样,在文学著作出版时,也要先进行公测然后再发行。
接受美学对文学的创作理念有了新的添加,也让文学研究工作人员对文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圣伯夫曾经说过:“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最多的诗人。”也就是说,评价一个文学家的伟大与否,关键还要看他的文章是否有足够的启发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另外,接受美学也确实反对历史客观主义,姚斯教授认为,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和美的享受。这主要取决于历史时期的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匹配程度。
根据对接受美学的研究发现,小说《白噪音》的可读性并不只是体现在书本的情节描写和遣词造句上。本书更多表现出了作者对人性的探讨,笔者看来,《白噪音》的作者唐·德里罗的思想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有共通之处。道家讲求无为,是指无所作为、停止发展才能让人民的思想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道家学说中有句话叫:“凡欲省力者必用机械,凡用机械者必有机心。”也就是说,除去了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让人民理解生活的意义。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也在变相表现出这一理念。作者认为发展带来的噪音就像琐碎而无关紧要的事情一样属于人民所不需要的,工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物质收获远远充斥不了人民的精神思想。总体来说,《白噪音》的可读性并不表现在内容上,而是表现在思想层面上。
四 结语
美国当代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发表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不同评论。而唐·德里罗也因为这部著作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笔者认为,作者更多是通过发展的现状探求美国人民对生存和死亡进行考虑的矛盾心情。同时,作者也从生态角度出发,说明了发展对人性的影响以及发展对整个人类思想的影响。从写作的叙事手法而言,《白噪音》具有连续式叙事、由内及外的叙事,对小说的整体把握,由小见大的叙事三个特点。唐·德里罗创作《白噪音》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示商业化的美国社会中人民的生活状况。作者认为,发展带来的噪音就像琐碎而无关紧要的事情一样属于人民所不需要的,工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物质收获远远充斥不了人民的精神思想。所以总体来说,《白噪音》具有的实际意义要比其可读性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姜小卫:《像中的迷失和恐惧:德里罗的〈白噪音〉》,《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2] 程静、贾德江:《〈白噪音〉:现代技术元叙事和技术责任主体的缺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3] 陈红、成祖堰:《〈白噪音〉的叙事策略与文体风格》,《當代外国文学》,2009年第3期。
[4] 曾融:《〈白噪音〉中精神生态意识研究》,《文学教育》(上),2013年第9期。
[5] 和青青:《〈白噪音〉中的生态女性意识》,《文学教育》(上),2013年第9期。
(周纯漪,安康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