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写作角度谈莫言《红高粱》的表达方式

2015-05-30莫函蓓

作家·下半月 2015年3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红高粱莫言

摘要 作为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完稿于1986年,当时的莫言31岁。一如正当盛年的莫言,《红高粱》全书洋溢着激情,民间化的历史场景、野史化的家族叙事、出离传统形式的正义和爱情都使本书凸显出极强的颠覆意义。除此之外,《红高粱》中莫言写作的表达方式也同样与众不同,是莫言塑造余占鳌、戴凤莲等经典形象和奠定全书基调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莫言《红高粱》及其写作背景入手,基于写作角度对莫言《红高粱》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莫言 《红高粱》 背景 表达方式 浅谈

20世纪80年代中期,莫言成为新时代文学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当时正是“寻根文学”的鼎盛期,莫言的写作风格和题材自然而然地被认为是“寻根文学”作家。但与其他“寻根文学”作家不同,莫言在写作方面素来不按常理出牌,他的书中不仅充满着罂粟般诡谲绚烂的想象力,同时拥有独特而迷人的表达风格。莫言自己也曾说过,“想象力是一个文学家天才与灵气的集中表现”,《红高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有英雄、有土匪、有那个时代火辣辣的爱情,而这些都建立在莫言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和先锋的表达方式上。正是在莫言独特表达方式的引领下,我们仿若身临其境般看到了东北高密乡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的斗争生活,且真切地感受到了余占鳌、戴凤莲等人如同高密乡一片片野生红高粱般原始、真实和鲜活的生命体征。这些跌宕起伏的感受,都源自莫言《红高粱》表达方式的魅力所在。而在探讨莫言《红高粱》独特的表达方式前,我们首先应对《红高粱》及其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一 莫言与《红高粱》

莫言于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县,20世纪80年代以乡土作品崛起于文坛,莫言当时的作品中处处流露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因此被划归为“寻根文学”类别。莫言在小说创作中喜欢对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加以构造,他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天马行空的叙述和陌生化的处理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又一个神秘超验的世界。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先锋风格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后,莫言又相继推出了《红高粱家族》。该长篇力作以抗日战争时期为时代背景,但与传统军事小说相比《红高粱家族》所传达的精神意向有着本质的差别。传统军事小说中,战争场面等的描述是主要元素,而在《红高粱家族》中战争仅仅是背景材料。作为20世纪80年中期出现的最具现代主义特点的小说之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全新的历史观念向我们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北方民众的斗争生活,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民众身上原始的生命力和反叛意识。这是一部通篇烧着大火的书,且一开篇就成燎原之势,炽烈的血性与激情喷薄而出,烧得人移不开眼睛,民族之情直抵内心深处。莫言所关注的更多的是人类自身生存的状态及环境,而非客观世界。如果说莫言前期的作品已经显现出他追求艺术这种端倪的话,那么在《红高粱》中莫言则是直接赤裸裸地展示了自己对艺术风格的追求,尤其是《红高粱》中的表达方式,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地步。

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方式是最基本的要素,一部小说的表达方式,与作品的艺术价值、特色往往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作家在作品中表达方式的成功实践,对于作品的丰富、充实及发展都有极大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人們对文学创作中的文体等有了更自觉的认识,其中表达方式便是探讨角度中最主要的一种。关于表达方式,文坛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文学创作视野,促进了文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层出不穷。莫言对战争并没有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但通过他的描写和表达却带给我们真实的还原感。《红高粱》是莫言能步入先锋派作家行列的力作,同时也代表了莫言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因此,对《红高粱》表达方式的探讨,除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莫言及其作品的理解外,同时还有利于今后的文学写作。

二 莫言《红高粱》表达方式的具体解析

综观《红高粱》全书,最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战争、爱情、高粱酒,同时还包含着莫言极具个人特色的表达方式。《红高粱》语言犀利老辣,不带任何矫饰便能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功能,表达方式狂野极致,自成一体。

1 散点式的表达视角,全景式的逼真情境

表达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文学作品来说形象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创作主体反映的产物,通过表达方式的润色,所描写出的文学场景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存在的客观存在。大部分小说作品的形象中都带有作者主体意识的存在和影响,表达主体和表达视角的不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形象。因此,在作品形象的表达中,表达视角是其中尤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文学创作中,表达视角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单一的、变动的还包括外向的、内向的等。不同的视角会促成不同的表达特点,从而构成文学作品中不同的画面风格和情境。当对小说中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描写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通过描写可以完成所有小说的叙述,而叙述的角度往往就是小说表达的视角。在《红高粱》中,莫言所选择的表达视角为“我”,通过“我”的表达视角来叙述“我”的祖辈和父辈的事情,而“我”本人则不会在作品故事情节中出现。《红高粱》中的表达视角由作者与作品人物组合而成,这种散点式的表达视角使“我”仿佛居高临下地站在圈外,对圈内的所有事无所不知,使小说变得亲切自然。与此同时,通过这种表达视角,莫言可以挥洒自如地展开笔端和想象,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下营造小说全景式的逼真情境。如第一章中,莫言写到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在高粱地里夜行军时,所采用的表达视角就包括作者即“我”和“我”爸爸两个视角,“我”通过“我”爸爸的视角得知了爷爷余占鳌和奶奶戴凤莲以及高密乡和红高粱的种种事情。由于这种主观的表达视角参杂着表述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所以所展现出来的情境更加真实、生动,通过两个主观视角的感触使《红高粱》中很多仅仅依靠莫言想象的画面变得异常细致和逼真,很容易将读者带入自己想象的情境中,也使小说更加具有感染力。《红高粱》中热烈、多彩的艺术魅力显然离不开这种散点式的表达视角,在这种丰富的表达视角下才能为我们表现出那个时代极为真实的高密乡,感受到《红高粱》中真实跳动的时代气息和脉搏。

2 景物描写寓意鲜明,浑然一体

在现代小说创作的笔法中,景物描写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客观世界的说明,人们在景物描写中更加注重其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即通过客观的描写,来对一定的思想情绪和审美倾向进行比喻、烘托和象征。在这种创作思想中,客观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包含着创作主体意识,主观与客观世界可以相互交融的,由于带有了主观意识,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也比它本身的存在更加生动,更具有艺术魅力。当然,通过对客观世界表现的借助,也可以带动作品的思想情绪使其能够更加打动人心。从深层次来看,精致的象征意义实质就是作者主观的一种移情表现,但并不代表作者的主体移情完全放任自由,在写作中景象与所寄托的情致是有限制、有规律性的。很多时候,在文化背景已定的情况下,景致的象征意义必须与小说文化背景、主题及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小说中完美的景物象征意義,否则可能会使整个小说表达呈现出生硬、做作之感,令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莫言在《红高粱》中使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中很多都带有鲜明的寓意,且景物与寓意处理地均恰到好处。《红高粱》中,莫言所选择的景物与小说背景十分贴切,考虑到了小说的地理背景即山东高密乡。山东高密乡属于山东的农村乡野,所有小说人物都活动在这个地理范围内。所以,小说中出现的最多的景物便是山东乡野随处可见的红高粱、黑土地以及高粱酒等。这些景物与小说人物及情节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其背后的象征意义也就能够十分简单、自然地与小说内在联系起来,通过景物描写人们便能随意地联系到人物及故事。另外,莫言《红高粱》中的很多景物描写都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命运的变化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凸显作品的思想内容,无处不在的红高粱正是小说中各个人物血性的象征,莫言以此为灵魂,抓住红高粱景物背后的表现支点,为其注入合适的精神内核,构造了一个与全书浑然一体的象征本体,打造了《红高粱》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3 细节描写丰富生动,充满典型性、奇特性

现实主义手法对情节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一直以来都分外注重,尤其细节描写更是小说情节串联必不可少的珠串,对人物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红高粱》中,莫言的细节描写丰富生动,使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充实和饱满,且充满着典型性、奇特性,更加引人入胜。在小说创作中,人物刻画无疑是核心内容,《红高粱》的人物刻画在遵循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表现极为重视,形成了小说强烈的冲突感和阳刚感,而这些主要归功于莫言的细节描写。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理论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东西无疑是典型性,典型性不仅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也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揭示。《红高粱》中的细节,从生活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出发,对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加以选取,使人们透过细节一眼便能看到细节所刻画的本质意义。基于典型性,莫言《红高粱》中带有分量的细节比比皆是。例如,“我”奶奶戴凤莲面对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打击和变故从容不迫,对“我”奶奶接下酒坊后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了“我”奶奶的镇定和非凡的素质与才干。再如,写到“我”爷爷时,他识破打劫者的胆略,他为“我”爸爸那被狗咬后的忧伤和治愈后的欢欣等细节,都使爷爷这一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此外,《红高粱》的细节描写充满着大胆和新奇,别人不敢写的莫言写了,别人认为丑的莫言使其生出新的美学意义,例如,“我”爷爷拦腰砍断日本鬼子的细节等,带有强烈的猎奇性和感染力。

在《红高粱》中,莫言鲜明、直接的表达方式自成一派,在他表达的笔触下一幅幅悲壮绚丽的画面扑面而来,不仅使莫言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赋予了《红高粱》这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为后来者的写作提供了更多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 旷新年:《莫言的〈红高粱〉与“新历史小说”》,《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 宋剑华、张冀:《革命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论莫言〈红高粱家族〉的文学史意义》,《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 吴菊香:《莫言小说词语超常使用的特点》,《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4] 陈可人:《浅析〈红高粱家族〉中“红高粱”的象征意义》,《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第32期。

[5] 赵雯雯:《浅谈〈红高粱家族〉中的“我奶奶”形象》,《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第7期。

[6] 刘月霞:《〈红高粱家族〉中的二元对立的艺术世界》,《文教资料》,2009年第32期。

[7] 王金胜:《传奇:莫言小说的叙事资源与美学特征——以〈红高粱家族〉及中短篇小说为中心》,《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

[8] 张文波:《解析莫言〈红高粱家族〉的故事及其现实意义》,《山花》,2014年第14期。

[9] 赵奎英:《规范偏离与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生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莫函蓓,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红高粱莫言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红高粱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汉法时态表达方式的异同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