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口径强能力培养模式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5-05-30马小莉

关键词:培养模式土木工程应用

摘要:文章结合榆林学院“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原则,解释了土木工程专业对该原则在应用中的涵义,尤其是“强能力”的方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树立“重项目管理应用、强能力素质”的目标。把不断加强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作为强素质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和应用好“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三方面的尺度将是新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土木工程  培养模式  应用

1 概述

教育部就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性指导意见,指导各类院校依据本校的情况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榆林学院2012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为原则,提出相应的“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具有指导意义。但对不同的应用型专业如何理解和把握好“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尺度比重,是值得各位教育者在当前和今后去思考和探索的核心问题。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做到既重基础,又宽口径,同时强化能力素质往往在教学教育期间很难兼顾,且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易顾此失彼。根据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的原则,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构建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注重应用特色,立足地方经济,面向工程项目,服务人才市场的教育理念,把人才培养定位在“上手快,用得好,后劲足”的目标上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2 现状分析

2.1 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市场的供需调研,表明土木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不是从事理论研究,而是直接面向工程第一线。市场人才需求既希望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希望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用人单位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更是需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懂招投标概预算、懂工程成本核算;要懂设备安装、懂工程装饰装修;要懂项目现场管理、又要懂技术全面运用的高应用型技术人才。

2.2 传统的本科“精英”教育模式下,“厚基础”的培养目标远不能适应当今快速增长的经济势头对应用人才的大量要求。实际上,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因此,强能力的实践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土木工程实践教学需要改革和加强。

2.3 目前的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效果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理论课排课课时少、内容分量重、讲课速度快有很多的反馈意见,且考试不及格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不够、前承与后续课程衔接不紧凑;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功素质培养不到位、不扎实;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分总关系相脱离;学生受教育的目标模糊,不明白大学四年后的自己应成为怎样的“才”。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去探索研究解决。

3 理解和把握“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涵义

“重基础”:基础为能力发展所必需,基础指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理论基础教育可确认为“够用”“会用”即可,重点应放在通过实践强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的口径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兼顾与“土”有关的各类相关专业,目前,如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市政工程等领域,就建筑工程专业而言,就业服务的岗位已覆盖了城乡规划、行政建设管理、建筑结构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项目招标代理、造价咨询以及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和市政工程的项目施工等。“强能力”:应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树立“重项目管理应用、强能力素质”的目标[1]。把“不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改革作为强素质能力的主要教学改革手段。通过统筹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和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和应用好“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三方面的尺度将是新一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

4 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教学实践探讨

4.1 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教学内容的衔接性。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开设30多门,课程体系可细划为基本素质平台课、基础平台和应用能力平台。各课程之间有内在的衔接和规律。设计好基础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和基本素质平台各课程之间的合理的衔接,保证各平台课的实践部分的授课时数。以基础平台课服务应用能力平台课程为目的,课程内容环环相扣,逐级递进,如“三大力学”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三大结构”专业课程之间的异同,结构课程与项目施工类课程在行业中的应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之间的分总关系。实现科学严密的教学课程体系。

4.2 在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和强度,逐步实现实训实践的开放。“在强能力”的模式上,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解决实训(包括实习、实践、课程设计)课时偏低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调整重理论为重应用,如实践教学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30%。通过大量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如《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在工程素质及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授课以课堂教学和制图室实训教学相结合,课堂上强调“画法几何”内容部分的语法作用,以及“工程制圖”内容部分的工程图线语言的交流作用。课堂讲授借助形体模型辅助教具,教学过程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掌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排制图室实训课时占到总课时数的一半以上,进行工程技术人员制图和识图能力的基本功训练。实训部分在此基础上,系内将安排识读实际工程的施工蓝图进行拓展练习,并将施工蓝图实训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开放,这是建筑工程系在今后课程改革的新举措。类似的专业课《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施工与组织》、《建设工程概预算》、《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钢结构》等拟在课改中逐一探索完善。

4.3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受教育者明白人才培养的目标,把毕业设计这一大学期间综合性的终端训练,提前渗透到各学年的教学阶段当中,以便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把毕业设计课题选定到实际工程应用中,使学生有毕业前就业的成就感,增加毕业上岗就上手的自信心。

4.4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引入“案例”——工程实例教学。结合理论教学适当引入施工现场视频、工程案例、动画和图片的多媒体教材以及国家标准、行业规范等案例资源,使学生身临其境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5 在实验室应用方面,沿袭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针对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开设开放实验室,尝试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的定时定点性、被动性、附属性等局限,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对大学生绘图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我们开放了硫酸纸描图实训和CAD绘图实训;对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能力培养,我们开放了“广联达沙盘管理实训”与“广联达工程造价计价软件实训”;对岩土与地基基础有深造需求的大学生,我们开放了“西北地区特殊土研究实验室”,根据自身兴趣进行拓展和提升,初步实现分类教学、分类指导。

4.6 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介入工程实训,包括认识实训、观察实训、演示实训和操作实训等[2]。充分利用榆林学院在建工程项目资源,与建筑公司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生产实训基地,与现场总工、项目经理合作组成外聘现场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团,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

4.7 在质量保证上,加强实践实训的过程管理与监督,可选择聘用对口合作单位施工现场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教师,并与学校教师共同监督完成实习内容和实习答辩考核。

“2014 年2 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战略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战略调整”[3]。在新的形势下,作为地方高校的榆林学院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应用型学科的土木工程专业,我们本着地方高校转型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地方高校的转型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4]为原则调整和适应人才市场环境,把不断深入教学改革作为发展学科专业的手段,始终坚守“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需求目标,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2]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24-126.

[3]张琪午.驻马店论坛:多视角关注本科转型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4):44-48.

[4]關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

基金项目:榆林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培养模式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榆林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G1314)。

作者简介:马小莉(1967-),女,陕西榆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土木工程应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