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的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探析
2015-05-30高亚满
摘 要:文章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方面分析了近年来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变化,利用DEA对山西省及其他七个地区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创新绩效较差,应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的资源互利,重点提高R&D人力和经费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区域创新;创新绩效;山西省
引言
区域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地区创新系统结构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是评价一个区域经济增长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1]。2010年发改委印发《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构建和完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监测数据2014》显示,自2009年以来,我国各区域创新能力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R&D经费投入强度普遍提高,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强。近年来,山西省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显示,山西省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为22名,虽仍然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但与2013年相比上升了4位,排名变化幅度较大。同时,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排名均有所上升[2]。
1 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分析
表1为2009年至2014年的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数据来源于2009-2014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由此表可以看出,山西省各项指标排名均出现较为明显的“V”字形变化,说明山西省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预计在未来会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从知识创造能力来看,山西省在2010年的排名最高,为12位,此后则不断下滑。知识创造综合指标的二级指标有R&D投入综合指标、专利综合指标和科研论文综合指标3项,图1为该3项指标在2009-2014年的排名。由此图可以看出,各综合指标值及排名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山西省的知识创造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从知识获取能力来看,山西省在2011年的排名最高,为12名,此后排名虽然下降,但基本稳定。知识获取综合指标的二级指标有科技合作综合指标、技术转移综合指标和外资企业投资综合指标3项,图2为该3项指标在2009-2014年的指标值及排名。由图可以看出,各综合指标值及排名波动较大,技术转移综合指标表现较好,应采取相应措施稳定知识获取能力。
从企业创新能力来看,山西省在2010年的排名最高,为11位,此后大幅下滑,从13年开始逐步上升。企业创新综合指标的二级指标有企业R&D投入综合指标、设计能力综合指标、制造和生产能力综合指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4项,图3为该4项指标在2009-2014年的指标值及排名。由此图可以看出,第1、2和4项指标排名整体不断下降,第3项指标排名在13年大幅上升,为全国第5位,2014年则进一步上升到第3位。为实现产业结构向“高精尖”和“绿色低碳”转型,山西省近几年逐渐重视本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但仍需进一步的努力。
从创新环境来看,山西省的排名从2006年的第10位逐渐下降到2013年的第31位,为最后1位,该年度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也为历史最低。不过2014年创新环境排名大幅上升至25位,预计未来会持续上升趋势。创新环境综合指标的二级指标有创新基础设施综合指标、市场环境综合指标、劳动者素质综合指标、金融环境综合指标和创业水平综合指标5项。由此图可以看出,前4项指标均开始上升,第5项指标基本稳定。得益于山西省近年一系列促进金融振兴和优化金融生态的举措,2014年金融环境综合指标跃居至15位,为近年最好水平。
从创新绩效来看,2011年山西省排名第29位,为2008年以来第2次。虽然从2012年开始创新绩效排名连续三年上升,但其GDP能耗、GDP污染物排放量多年来一直在较高水平。创新绩效综合指标的二级指标有宏观经济综合指标、产业结构综合指标、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就业综合指标和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综合指标5项。由此图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综合指标和就业综合指标排名在下降后明显上升,2014年排名分别为14位和7位,为近年最好水平。其他指标近年不断波动,趋势不明朗。
2 创新绩效评价指标
DEA(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线性规划模型,常用于对多个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每个决策单元具有相同的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多个投入指标,如R&D全时人员当量、研发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支出和教育经费支出等。区域创新系统同时具有多个产出指标,如发明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发表论文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等。因此,可以利用DEA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有效的效率评价。在进行效率评价之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投入和产出指标。R&D全时人员当量反映了从事区域创新研究与开发的人力投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推动力,同时政府研发投入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将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和政府研发投入合并,统称为R&D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是R&D人员和经费投入的直接成果,但由于发明专利授权周期差异较大,因此文章选用发明专利受理数作为产出指标;论文是研发成果的直接体现,文章将国内论文数和国外论文数合并,统称为发表论文数;新产品由创新产生,因此新产品销售收入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指标。因此,文章DEA的输入指标有两个,分别是R&D全时人员当量和R&D经费支出;输出指标有三个,分别是发明专利受理数、论文发表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区域创新从投入到获得产出有一定的时间延迟,一般研究中将时间延迟定为两年[3],考虑到文章选取的区域创新系统产出指标的具体情况和统计数据获取的延迟性[4],文章将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的时间延迟定为一年。
3 创新绩效评价
2014年山西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为22名,文章选取2014年排名为第1、6、11、16、21、26和31位的地区与山西省进行创新绩效对比。DEA输入指标数据来源为2013年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DEA输出指标数据来源为2014年。DEA分析软件版本为DEAP 2.1,计算模型为CRS。各省份投入、产出数据及创新绩效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山东省和海南省的创新绩效为1,说明这三个地区资源配置为最优。山西省的创新绩效为0.555,仅优于青海的0.456,而青海省在2014年的区域能力排名为最后一位,说明这两个地区的资源配置较差。为提高创新绩效,应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的资源互利,重点提高R&D人力和经费的使用效率。
4 对策建议
近年,山西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传统的经济增长点优势不再,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其区域创新能力正面临较大挑战。通过分析,文章针对山西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提高知识创造与获取能力。政府应继续加大R&D经费投入力度,并利用政策引导和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创新行为和相互合作,提高R&D人力和经费的使用效率。(2)建设良好的企业创新环境。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并催生出新的企业,对创新环境的依赖度高。近年山西省的一系列金融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应继续提高其深度和广度。(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年山西省正全力打造煤层气、新材料和耐火材料等产业创新链,与此同时,应着重支持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产业,对相关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冯显敏.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5.
[2]柳卸林,高太山.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M].科学出版社,2014.
[3]秦宝庭,吴景曾.知识与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4]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1):75-78.
作者简介:高亚满(1987-),女,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