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预防机制亟待建立
2015-05-30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据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发布的首份预防自杀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大约每40秒就有1人轻生。
相关研究还显示,我国每年自杀的人数近12万,而这种死亡是可以预防的。自杀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自杀干预体系的建立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他们为何要轻生 如今,在医院里遇到因自杀被送来的病人不是什么稀罕事。
“那是一位19岁的女孩,被送到急诊科来时,已双腿骨折,可她仍一言不发,对一旁焦急的父母不理不睬。”不久前的一天晚上,解放军第三○三医院急诊科医生李金鹏就接到了这样一位奇怪的患者。后来才知道,原来女孩晚上与父母吵架,一冲动就从二楼阳台跳了下去。
“每个月至少有一两例。”经李金鹏治疗的自杀未遂者,送至相关科室后,往往还会请来该院心理医生进行评估、治疗。
至今,许多人仍很忌讳去谈“自杀”这个词。实际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的自殺人数为12万人,自杀死亡率为7.8/10万。尽管相比于10年前,这个数值已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但其带来的影响仍不可低估。每年我国约有上百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各种原因死亡而产生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
据专家介绍,中国每年自杀死亡的十几万人中,半数以上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这里面有应激障碍患者、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其中,抑郁症是自杀危险性最高的精神障碍,相当部分的自杀者患有抑郁障碍,或是精神分裂症。还有研究指出,自杀的人群其大脑内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浓度与正常人相比偏低。这会导致面对同样的事情,易自杀人群会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应激反应。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自杀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冲动自杀,自杀行为通常在与家人争吵或遭遇失业、失恋、事业受挫、股票贬值等某些负面生活事件之后较短时间内发生。在青少年当中,遭受重大挫折而产生自杀意念或因家庭因素而产生心理危机的案例在逐渐增加。
拉他们一把 在察觉自己的心灵存在问题时,很多人选择将这些问题往心灵深处隐藏。
据分析,我国有70%左右的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者从未寻求过任何形式的帮助,特别是一些可能存在的精神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在自杀的预防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比如学会识别抑郁等自杀的高危因素。”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南宁市心理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蒙天提出,当发现我们周围的人情绪有问题时,一定要给他们多一点关怀,要给他们一个倾诉的平台。
“一旦患上抑郁症,光凭所谓坚强的内心是扛不住的。”蒙天建议,一旦发现高危因素,应想办法疏解,不行的话就一定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去咨询治疗。
“我们医生要做的事情是识别这些疾病,让他们得到专业的治疗。”自治区人民医院精神(心理)临床康复中心主治医师戴剑说。
前段时间,戴剑接待了一个患有抑郁症的男士,在接受咨询时表示很绝望,没有活下去的念头。“这些人自杀的决心大,但又不是很冲动的那种人,反而比冲动的人容易‘劝说。”这样的病人就很值得医生去做心理危机干预。
进行自杀干预是需要技巧的。“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和他产生一种共鸣。对于他的痛苦,我们要给予肯定,这能缓解他情绪上的压力。”戴剑跟咨询者聊家庭、聊心事,当咨询者对他产生信任、敞开心扉时,才慢慢地打消了自杀的念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这位抑郁男士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这时告诉他生命的意义是没有用的。”戴剑说,“劝说”不是做思想工作,而是必须要让专业的心理干预工作者给予干预。
“自杀的人其实很可怜,很多人不是真的特别想死,只是遇到了很大困难,找不到其他方法了。”蒙天表示,这个时候,最需要别人来“拉他们一把”。
每一种自杀原因的干预方式并不尽相同,“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成功率很高,除了心理疏导,可能还需要利用药物治疗。而某些带有冲动以自杀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自杀,则要从家庭、社会等方面入手。”蒙天说,大多数自杀者一开始都极其希望得到社会支持,那种孤独、无助、沮丧的感觉极其强烈,因此更需要家人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干预体系急需完善 对于自杀干预,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人已经站在楼顶、农药已经放在床头、煤气已经打开……
“一般情况下,找亲属来干预是可行的,此时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也要视具体情况而言。”南宁市武警消防支队江南中队队长李运介绍,消防支队干预自杀的行动平均每个月有两三次。“从我们参加的行动来看,自杀以两类居多,一是感情纠葛,二是民工讨工钱。”
人们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产生自杀意念的初期,给予心理干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少专家建议,要重视社会心理干预的作用。
一些在医院内发生的自杀及自杀性伤医行为也引起了心理专家的重视。“医生往往最关注的是生理疾病,容易忽略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解放军第三○三医院心理服务中心主治医师温健说,特别是癌症、老年慢性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自杀倾向时,往往被忽略。
因此,医院应该建立自杀预防机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心理干预,减少患者自杀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