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风状况调查分析

2015-05-30郭志敏王敏郑颖莉

大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大学生

郭志敏 王敏 郑颖莉

[摘 要]学风建设是提高大学办学声誉、核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河套学院在校生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纪律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学风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学风状况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106-02

一、大学生学风现状及调查数据分析

2014年5月,我们对河套学院在校生的学风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69份,其中专科生占50%,本科生占50%,大一学生占85%,大二学生占15%。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学风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纪律散漫

从表1可以看出仅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而高达8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或还算认真,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从表2反映出大学生课堂上听课态度也欠佳,只有23%的学生“注意力集中”,55%的学生“注意力偶尔分散”,17%的学生“注意力经常分散”,5%的学生“不听,玩手机或干其他事”;另外调查显示,学生逃课比例仍然比较高,达到31%,这反映大多数学生学习纪律散漫,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二)学习自主性差,治学不够严谨

表3显示,只有23%的学生已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55%的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据调查统计,在完成作业时,只有43%的学生会独立完成,57%以上的学生会参考他人作业或完全抄袭他人作业,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差,治学不够严谨,缺乏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学习作风。

(三)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

表4显示,50%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文凭和证书,找到一份好工作;32%的学生选择丰富自己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15%的学生是为今后的深造做准备。对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调查显示,56%的学生选择上网,49%的学生选择睡觉,48%的学生选择闲聊、逛街,46%的学生选择自习或去图书馆,31%的学生选择打工和兼职,28%的学生选择运动。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缺乏规划,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只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动力。

二、大学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大学精神的缺失

我国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各高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强物质建设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当社会物欲横流、浮躁功利的不良风气入侵校园时,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受到侵染,善恶判断标准缺失、自控能力低下、责任感不强且学习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这正是由于大学精神的缺失,才导致学生自我抵御能力降低,学习风气下降。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它反映一所大学的治学态度、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和精神追求,对大学师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精神的缺失是影响良好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不强

各高校虽然制定了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往往不能发挥有效的约束力,导致制度制定出来却被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如有的学生长期旷课,或考试作弊本应受到相关纪律处分,但有的高校教师往往对其网开一面,仅口头警告或批评教育一顿,不但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这也是当前高校学风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在对“影响课堂积极性原因”调查中,72%的大学生选择“老师授课方式、水平”,69%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积极性”,42%的大学生选择“课程性质”,这说明教师授课方式和水平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当前大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固守陈规,缺乏教学改革和创新观念,仍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就会出现上课睡觉、走神、玩手机等现象。因此,教师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缺乏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促进学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但当前有的高校对校园文化内涵认识不清,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文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几场活动,并没有深层次发掘其文化内涵,缺乏创新性,也就不能从精神层面教育和引导学生,使活动流于形式,这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加强大学学风建设的建议

(一) 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校历史传统、精神品质、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整合,是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的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1]大学精神规范着大学的发展,指导着大学的发展方向,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纵观世界著名的大学,正是因为有大学精神的传承才成为一流的大学,如哈佛大学追求真理的“哈佛精神”,耶鲁大学追求学术自由的耶鲁精神,“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北大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从这些一流大学走出来的学子们,都深深受到这种精神的洗礼和熏陶,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并影响其一生。优良的学风正是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的凝缩与体现,是大学人读书、治学和做人的风气。[2]培育和传承大学精神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高校应利用各种资源培育大学精神,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宣传校训,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对学校内聚合力、外树形象、永葆动力和活力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对于激励师生员工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具有重要意义。[3]再如举办校史展、名人展,举办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营造优良学风起到推动作用。

(二)完善学风建设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高校要建立健全学风建设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运行机制,在教学管理、学生纪律处分等方面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加强对学风的约束和规范;二是建立学风建设激励机制,如制定完善的各项奖学金评选条例,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评选办法,学风建设优秀班集体、院系评选办法等,以此推动学校优良学风的形成;三是建立学风建设约束机制,通过制定各种违纪处罚条例,对于违纪的学生要按条例处罚,不包庇,不纵容,严肃校规校纪。

(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紧密结合社会各行业发展变化,及时更新陈旧、落后的知识,将科学研究前沿贯穿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实施多元化、个性化培养,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鼓励教师改变原有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善于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探索的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管理,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 注 释 ]

[1] 王 勤,韩 艳.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38-141.

[2] 柳海民,常艳芳.论大学精神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8(8):53.

[3] 程国祥,舒涛,韩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65.

[4] 张艳华,荆雪.内蒙古东部区高校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关于民办独立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风建设新策略探究
通过完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促进学风建设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