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切入点

2015-05-30吴龙桂

求知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课型传统活动

吴龙桂

语文知识是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并培养出高质量人才,中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独特而重大的责任。现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各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笔者认为要真正开展语文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必须创新,而创新又必须选准切入点。就语文教学的现状看,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魂。传统文化经典蕴藏着中国五千年的智慧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社会。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涵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目前,现代文盲越来越少,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的“传统文盲”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更多的学生热衷于虚拟的网络文化,却离传统文化越来越遥远。在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许多学校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但仍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力度和分量尚尤不足。

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文化自然应该积极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它服务并作出贡献。应把《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道德经》等传统文化收入语文课堂教学,“滋养其文化内涵,培育其民族认同,引导其审美情趣”。在平时教学中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学习的最好教师是兴趣;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说明如何学习……

二、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辐射型教学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不能再延续之前的千篇一律、课型单一的教学方法,必须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形成多向交流、开放的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法”作为其中一种典型,主要通过辩论、角色扮演、小游戏等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师生、生生间形成一个兼具单向、双向交流的立体网络,能产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增加了教学效果。

保证语文课堂教学师生、生生间互动的网络辐射型教学形式,在当今语文教学过程中已显得十分必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启发式、点拨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汲取精神食粮,努力提高学科理论与业务水平,不遗余力地将新知识、新信息灌注到课堂教学中来,不断充实学生的知识血液。其次,课型也要标新立异。可以采用讲座、讨论、探究、朗读欣赏、交际训练、自学等多种形式。最后,要打破照本宣读的教法,打破唯一标准的现成答案,创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探讨学习方法和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教学相长。总之,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讲读为主的课型,善于根据不同内容设计不同课型,力争每节课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活动性教学

语文活动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形式,更是一种教学观点。作为教学形式,它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方法,这是一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情、意达到高度统一的有效的教学形式。活动既包括物质的、实践的,又包括智力的、精神的操作。它包括教学中学生主体的感知、操作、言语等外部活动,如听、说、观察、操作、制作、交往、社会实践等,也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的内部活动。二者共同促进,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协调一致,并且有机转化。让学生的外部感知、操作活动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逐步形成概念,同时将认知、情感等活动在操作和言语上展开、调整、充实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能、情的全面发展,和谐提升。

四、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研究式教学

所谓研究式教学,即让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与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学会用研究的眼光和方法去认识学习对象。这种研究式教学,可以是用研究的眼光和意识研究教材本身,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学科素养;也可以是用研究的眼光和意识研究课外的广阔领域,即尝试由课内向课外扩展,由课文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篇文章在每一个人的手中都能引申出不同的研究课题,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抉择,哪些应该进行讨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又或者哪些应该着重分析、撰写成稿。进行研究式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并使其学会深入分析与多角度综合看问题。

在课堂上对有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研究的地点不仅仅只是课堂,研究对象也不仅仅只是教材。当学生们养成了好的研究习惯,并且研究能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现,身边万事万物均能研究,课题随处可寻。因此,对于课外课题的研究是对课堂研究的延伸发展,是学生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得到提升的外在表现。在此基础上,需要强调的是,让学生做课题、做研究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不一定要将其解决;是为了让学生领会研究方法,熟悉研究过程,培养研究意识,并不一定要创造出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通过进行长期以及大量的研究学习培训,将使学生养成探究的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以及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意识和实践习惯。在这之中,让学生学会以下三点尤为重要:一是要学会发现问题,从平凡的对象(材料、生活)中挖掘出有意义的研究素材,尽量避免去研究已有明确定论的对象,或者是自己不可能深入了解研究的“伪问题”;二是要学会分析数据资料,使言之有据、言之有物;三是学会创新,在面对新问题之时,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提出来,不管看法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成熟的或幼稚的,创新的意识与能力才是关键。

我们不要把研究绝对化,例如,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记忆、背诵、朗读、表达等基本功训练,在语文学习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强研究意识,例如,在朗读的时候与文章的作者、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互换,调动自己的感情体验,这就具有了研究色彩;与其他文章相比,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观念去评价,这就更加具备了研究色彩。

总之,语文学科是最基本的学科,是学习、研究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语文学科中又含有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搞好语文教学改革,充分运用其思想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教师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课型传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例谈在不同课型中培养史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