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5-05-30郝冉
郝冉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 “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和自律性,使学生热爱学习,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尽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懈怠,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成为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安排学习任务,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培养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离不开课堂上良好的学习环境。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这说明了课堂设置情境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交流,从而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2.留出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中,经常是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甚至已经习惯了教师在课堂的“满堂灌”。其实,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有时间去学习。不要让教师的精彩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让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3.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质疑与合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而思考的起点是疑问,只有有了疑问,才有机会去思考。传统教学课堂很精彩,但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很多教师“眉毛胡子一把抓”,抓来抓去什么也没抓着,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盲目服从,个性受到严重压抑。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这样学生才有所思,有所得。教师在教学中更要让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拓展思维,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善于引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这并不是说教师就没有作用了,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导演,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还得看老师这导演做得怎么样。作为整个课堂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要把握学生活动的方向和重点,有步骤地、灵活地控制好课堂的节奏。如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课堂上的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任务。目标明确,学习效果良好,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就高。有了目标,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就如同鞋子的大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总之,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保障。
5.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事,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更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要从点滴做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在规范学生行为方面,教师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规律,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恐惧心理等,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好习惯。由于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性,对学生的要求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激励性评价,培养自主学习的持久能力
当学生在教师组织、帮助或引导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后,教师就应该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肯定性评价,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乐学”的心态。事实证明,具体的、肯定性的评价比那些“你真棒”“非常好”等公式化语言评价更有效,这样的评价能使学生学习更有信心,情绪高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延续学生的自主探索。
总之,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学会竞争协作并进行正确的成功归因,增强自律意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郑金州.基于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