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课的主旋律
2015-05-30蒋龙全
蒋龙全
一、生成有效的探究主题
在制定数学实践课探究主题时,教师应优先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能力、关注热点等,在此基础上,自然生成探究实践的主题,确保探究主题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从生活中发现、挖掘主题
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应善于发现、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矛盾,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生活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自然生成实践课的探究主题。
2.适度的课堂延伸
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具有延展性,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内,应有适度延伸。教师应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突破教材的限制,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更自由广阔的空间,从而生成探究的主题。如在学习关于整除的内容时,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规律后,有的同学提问到:1×2×3×4×5×……×99×100的积末尾连续有几个零?此问一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瞑目思考,有的互相讨论……看到同学们这么有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自然生成“末尾为0”的探究主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生成探究主题,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见解,巧妙引导学生深入到探究的主题学习中去。
二、探究学习的实施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是综合实践课的主体内容,这个过程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涉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而,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整个活动学习过程,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顺利实施,具体可以把握以下几点: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探求新知。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见解、观念。教师须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仔细研读教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设计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走出去,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感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本质,解决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在过程中建构学生的新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营造合理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况的创设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中,认真完成数学实践课的探究活动。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设计一场导弹发射试验场景,导弹经过一段飞行后,准确击中地面目标爆炸,在爆炸地点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大坑,这种逼真的动画演示,同学们看得很入神,然后引出圆的概念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简图。采用这种形象直观、声像并茂的模拟动画演示,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了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间的联系、转换、发展。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探究活动需要同学间的协作、配合,才能顺利有效完成。在组织活动中,各成员间应是分工合作,相辅相成,既要避免互相推诿、个人强势状况,又要促进成员间的关系融洽,积极合作。如在探究活动“合理乘车”的教学中,先进行合理分组,各组选出小组长,然后展开小组间的讨论、互动,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发表设计的方案,教师把各小组的意见汇集后,在全班进行讨论,最后评选出最经济,最舒适,最合理的乘车方案,并给以鼓励和表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自由空间,加强学生间、小组间的交流,互相学习、补充,发挥个体的特长,集中最优秀的资源,共同探究,共同成长,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发挥好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彼协调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切实提高活动效率。
三、积极组织成果交流
在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探究成果。虽然最后会选出最优秀的探究成果,但这并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思维碰撞和智慧启迪的平台,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感动、学会合作、学会协作。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不仅是成果方案的交流,还可以交流探究过程中的趣事,探究过程的体验感受等,这些都会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出优秀的数学人才。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需要教师用心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特征和独立见解,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体验通过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感悟,这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真谛。
(作者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