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京剧梅派艺术

2015-05-30朱江

求知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梅派继承京剧

朱江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京剧梅派,来让更多人了解梅派艺术的起源及发展,从而产生兴趣。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京剧梅派的兴起、突破和回归,以及一些梅派相关的渊源。第二部分介绍了梅派唱腔的艺术特点,并以三位梅派传人的事例来加强形象说明。第三部分探究了京剧梅派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梅派继承发展的途径。通过本文希望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有所帮助。

关键词:京剧;梅派;继承

在京剧流派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的流派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别,有“鄂派”“徽派”“京派”等,这些流派都有京剧形成期的痕迹,直到谭鑫培的大放异彩,艺术家们独特个性的形成,才让艺术家流派兴起。到了京剧南下上海,创新潮流的出现,有了“海派”京剧,也称为“南派”,与“北派”形成了“两极鼎力”的格局。

1.京剧梅派的兴起和渊源

(1)兴起的社会背景。梅兰芳大师对于艺术的贡献最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中国正面临着跨时代的革命浪潮。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8年后,五四运动的展开又一次将中国的社会政治革新脚步推前,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自然也非同小可。许多以往难以接受的想法与创新,也能趁着这个时代革新而被人们接受。

由于旦角地位的上升,让梅派艺术创造得到了肯定。然而历史长期的积淀也是梅派兴起的基础。梅兰芳大师的很多创新,实际上是在继承了王瑶卿的艺术革新之后的完善和修正。

(2)京剧梅派的继承与突破。京剧梅派的突破期确切来说,是在1925年到1930年之间。由于旦角地位的上升,京剧形成了“生旦并重”的局面,同时有了“四大名旦”的评选活动,让旦角成为了舞台上万众瞩目的新角色。出现了“无腔不新”的特征,“反四平调”“反西皮二六”“反二黄回龙”等新腔的出现,标志着梅派唱腔艺术的突破。

(3)京剧梅派的回归。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是京剧梅派艺术的回归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梅兰芳举家南迁至上海,由此走向了他艺术生涯的最后一个时期。在抗战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大义成了现实面临的问题,梅兰芳先生在此期间编创了《抗金兵》和《生死恨》,以反抗侵略和爱国主题为题材,充分变现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爱国情怀。在这一时期,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国人民陷入了更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梅兰芳先生甚至蓄须明志,退出了舞台长达八年,依靠卖画来维持生计。

1945年日本投降后,梅兰芳先生重返舞台。直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京剧梅派的艺术发展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有《贵妃醉酒》的成功改编,有《穆桂英挂帅》的广泛好评,唱腔的发展也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2.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特点

(1)梅派唱腔艺术特点。不论何种派别剧种的艺术,唱腔都是一个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在京剧艺术中,讲究的是“唱、念、做、打、舞”,其中唱腔排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京剧之所以能名满全国,为全国所接受,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兼容了昆、京、秦等多种声腔,让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的观众都能听懂,而京剧中的“念、唱”特别运用在梅派的唱腔之中,也独创了这种圆润、优美、平和的梅腔,并且歌舞并重,令人不禁眼前一亮。这种梅派唱腔令旦角们拥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2)浅谈三位梅派传人。这里以三位梅派传人为例,来说说梅派的表演、戏改。首先,是梅兰芳大师。梅派的表演有别于其他的派别,梅派表演是要自然大方、对于演绎功夫的要求是不卖弄,不过火,要牢牢拿捏好松紧。这种表演方式说起来十分容易,但是想要办到却很难。其次,马连良大师。在《汾河湾》,马连良、梅兰芳需要扮演的是一些平民的生活,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就要求表演自然贴切,其中夫妻斗嘴、发现男鞋等冲突表现,更是让梅派的表演艺术展现得令人惊叹。最后,还有杨小楼大师,杨派艺术的创始人,由于梅派唱腔是最早形成的流派,所以之后的京剧各派大师都受梅派唱腔的深远影响,在梅派唱腔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派别与唱腔,他与梅兰芳大师在《霸王别姬》当中的演绎堪称精致。

3.京剧梅派艺术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兴起,京剧的舞台上只剩下“八大样板戏”存在,传统的剧目都遭到禁演,对于京剧的艺术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摧残。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化又受到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流行音乐的普及,让剧院中的戏曲被人们渐渐遗忘,无法去与极富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流行音乐抗衡。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虽然京剧传统文化刚刚复苏,却得不到良好的普及和发展。文化多元化的碰撞,正在造成许多传统文化的流失。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的音乐、文学、历史以及传统的审美无不在京剧上面有所体现。在当今流行文化盛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京剧,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现昔日的辉煌呢?希望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下,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将我们国家的文化精华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齐如山.京剧之变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79.

[2]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二十四中学)

猜你喜欢

梅派继承京剧
作品欣赏
京剧表演开始了
丁晓君——舞台梦 戏剧瘾 梅派青衣丁晓君对京剧沁人心脾的情感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梅葆玖先生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