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与“艺术”之间(创作谈)
2015-05-30陈离
陈离
近来的中国文坛可谓“事件”不断,因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上演而引起的“路遥现象”,因“英年早逝”而被“重新评价”的汪国真再次成为“热点”(这一次与八十年代诗人只在一般读者当中“火热”不同,而是实实在在地“热”到了文坛的“内部”),还有诗人余秀华周立志的诗歌和人生在一定范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事件”背后似乎有某种共性,似乎中国文学正在发生着某种“逆转”:一种和上个世纪文学的“向内转”不同的文学的“向外转”。加上更早时候就已经悄然发生的众多“先锋作家”的“回归”(向中国传统文学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的“回归”),似乎也为这种文学的“向外转”增添了更为充分的佐证。
变化确实在发生。有人为这种变化欢呼鼓舞,也有人对这种变化忧心忡忡。
按照韩东的说法,优秀的作家和成功的作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甚至在很多时候,“优秀”的作家几乎一定是不成功的。许多作家可以从这里得到一点自我安慰:失败的作家往往是优秀的。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在我看来,文学本来就没有“内”“外”之分。无论是“向内转”,还是“向外转”,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假问题。换句话说,这两种说法都未能遇见属于文学的真正的问题。
也许,重要的是,要找到“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平衡。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意见都已经被前人说尽了。而任何一种意见,都可以找到反驳它的足够充分的理由(比如找到“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的说法,就一定会有人认为其中大有问题)。
在一个“乱象丛生”的时代,寻找共识成为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在文学这个异常复杂的领域当然更其如此。但是,有一点应该可以肯定,那就是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当然,也不可能有“文学”。
也许,这个世界上的许多问题是被我们人类人为地弄复杂了。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而这一切,不仅没有让我们的认识变得更清明,而是更混乱和糊涂。
也许,要让写作“再次出发”,我们需要做的是“返璞归真”,需要回到我们的“初心”——也就是说,我们要置身于“生活世界”,面对所有困扰了无数前辈和今人的困境(一些永恒的永远也无法解决的难题),写出属于我们自己也属于所有的人的既无比独特又无比普遍的生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