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仰(节选)

2015-05-30周国平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维克多信仰人生

周国平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标。如果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

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唯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对各种学说独立思考,有所取舍,形成着也修正着自己的总体立场,我称这为有信仰。

所以,我是有信仰的。

虔诚是对待信仰的一种认真的态度,而不是信仰本身。一个本无真正信仰的人却做出虔诚的姿态,必是伪善的。歌德曾在相似的意义上指出:“虔诚是通过灵魂的最纯洁的宁静达到最高修养的手段,凡是把虔诚当作目的和目标来标榜的人,大多是伪善的。”

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

在任何信仰体制之下,多数人并非真有信仰,只是做出相信的样子罢了。于是过分认真的人就起而论究是非,阐释信仰之真谛,结果被视为异端。

正像在任何一种信仰体制下,真正有信仰的人仅属少数一样,在任何一个发生精神危机的时代和民族,真正感受和保持着危机张力的也只是少数人。而且,这往往是同一类灵魂,正因为在信仰问题上认真严肃,才真切感觉到失去信仰的悲哀。

有信仰者永远是少数。利益常常借信仰之名交战。

一种信仰无非就是人生根本意义问题的一个现成答案。有两种人不需要信仰,一种是对此问题从不发问的人,另一种是决心自己去寻找答案的人。前者够不上信仰,后者超越了信仰。

不相信一切形式的上帝,并不妨碍一个人对人生持有某种基本的信念。

所以,我不是虚无主义者。

当信徒是少年人的事,收信徒是老年人的事。前者还幼稚,后者已腐朽。

要我当信徒,我已太不幼稚。要我收信徒,我还不够腐朽。

世上有虔信者,就必定有奇迹。奇迹在虔信者的心里。

奇迹是绝望者的希望。

一个不相信奇迹的绝望者是一个真正的绝望者,他已经失去了一切希望;或者,是一个勇敢的绝望者,他敢于不要任何希望而活着。

(选自《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

《星星湾》

简平 少年儿童出版社

监狱里释放的中年男人安叔和离家出走的10岁男孩波亚偶然间一同踏上寻找“星星湾”的漫漫路途,这“星星湾”当然是乌托邦,它是人间所存的纯净与美好的一个隐喻。两个人在疑惑、冲突、不解、交好之后,找到了他们心中的“星星湾”:对人的信任、对光明的信心。

前半段,安叔这个大人充当着波亚的护卫;后半段,波亚照顾着发病的安叔并完成了安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安叔10年未见的女儿通电话。走这一遭,小波亚必然长大并且不凡。

《信仰之旅》

林语堂 新华出版社

在这《信仰之旅》里,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的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迭出,精彩纷呈。

电影

《肖申克的救赎》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年度:1994年

整部电影的重点在“救赎”两个字。自我救赎、他人救赎,从救赎这个核心发展出为何而救赎,由此展开了“自由、希望、价值、美好”等一系列元素。主角安迪,是唯一一个既能够自我救赎又能够救赎他人的角色。瑞德在初见安迪时也忍不住感慨“他的步伐和谈吐简直是异类,他就像在公园散步,那么无忧无虑”,这样谦和低调、才华横溢的主角硬生生放在鲨堡十九年,那是十九年啊,无人不会为此感到哀伤和惋惜,也正是这残酷,才极致地表现出安迪作为“注定关不住的鸟儿”所散发的光辉。

《海角七号》

导演:魏德圣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上映年度:2008年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位日本籍教师在遣返船高砂丸上,一字一句写下给他台湾籍女学生兼爱人小岛友子的七封情书。信封上简单写着“台湾恒春郡海角七番地”“小岛友子”。但随着两人分离两地另组家庭,成了寄不出去的七封情书。六十余年后的现代,原台北乐团主唱、奋斗十余年仍一事无成的阿嘉,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挫折之后,终于将那七封信送给了收信人,并在演唱会即将开始前及时赶回,表演完美收场。在此同时,小岛友子抚摸着那七封信,在《野玫瑰》的末段歌词声中,回想起六十年前与日本教师分别的场景。故事跨越六十年,在几代人的接力传承之下,见证了两位老人对爱情的信仰。

《放牛班的春天》

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上映年度:2004年

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史记》云:“乐者,德之华也。”当电影中的马修老师面对着一群顽劣异常的学生时,他决定用音乐课程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还给他们快乐的童年,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是对的,要改变当前这些少年的处境,要让他们从顽劣中走出来,要改变学校极度恶劣的校风与学风,运用音乐,组织合唱团,总比不做好。

学校的非人性的管理压抑了学生们的善良天性,而马修老师运用音乐,打开了学生们心灵的枷锁,让心灵有了精神食粮,让心灵的活力自由地展现。电影中的顽劣少年皮埃尔·莫朗,最终被马修老师的音乐和人格所感化,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作为马修老师的学生,莫朗会永远记住老师,也会因为老师的影响而不断用音乐影响以后的青少年。因为马修,因为音乐,莫朗会成为一个同样充满爱心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

《幸福终点站》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年度:2004年

维克多·纳沃斯基从一个虚构的东欧国家“克拉科齐亚”抵达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他并不知道在旅途中他的国家被反政府武装推翻了,他所持有的护照因此失效。在九个多月的时间里,维克多不得不住在机场候机大楼里,不能踏入美国领土半步,也没法回家。

维克多已故的父亲是个爵士迷,他在1958年的一份匈牙利报纸中找到一帧名为“A Great Day in Harlem”的爵士乐手大合照,他请求照片上每个人给他一个亲笔签名,尽管很多签名就只签在小纸片上,但大部分人都还是回复了,就除了班尼·高尔森。维克多来纽约,就是为了了却父亲的心愿——拿到班尼·高尔森的亲笔签名。

几个月以后,新闻报道克拉科齐亚国内战争结束了,但是迪克逊还是不想让维克多进入美国。

就在维克多要登机离开的时候,他的老朋友——在机场内当清洁工的印度老人拿着拖把跑到停机坪阻止飞机停靠,维克多的航班因此延迟。他在机场安全员的支持下,走出飞机场,“正式”踏进了美国土地。在莱辛顿大道161号,维克多终于找到了班尼·高尔森。在欣赏完班尼的演出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签名,维克多坐上出租车,对司机说:“我要回家了。”电影于此作结。

(供稿:浙江省温州中学 杨春城)

猜你喜欢

维克多信仰人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相信自己,“向着明亮那方”前进——《读天才少年维克多》有感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