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河南省辉县乡村旅游景观的优化研究
2015-05-30赵晓曦
摘 要:河南省辉县市周边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已初见规模。本文从艺术学角度出发,在掌握河南省辉县旅游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辉县旅游景观的资源类型进行分析,探讨辉县在乡村旅游景观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对策,目的在于推动辉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辉县 乡村旅游景观 优化
乡村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动,是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为主,以农业自然风光、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集旅游、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参与、度假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愿望。乡村旅游景观是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其中包括本土的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目的在于增强村落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具有特殊的地方性和较强的目的性。因此,它的规划建设应与新农村的整体规划相一致,应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相结合。
一、河南省辉县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类型分析
河南省辉县地处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內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还有风景秀丽的山川峡谷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新型旅游活动的推动下,目前全市旅游规划总面积达250平方公里,现有旅游风景区十余家。目前辉县的旅游开发以自然旅游景观和历史文化旅游景观为主线,以人工旅游景观为辅线,进行旅游资源格局的整合与规划。
(一)自然旅游景观的开发
辉县境内位于太行山南麓,由于地质断裂带的隆升与沉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断层崖地貌。在山区不仅广泛分布着茂密的森林植被,还有数量众多的急流、深潭、涌泉、瀑布、峡谷和洞穴景观。现如今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八里沟风景名胜区、光山地质公园、回龙天界山、万仙山景区、秋沟景区、九莲山景区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八里沟风景名胜区的180米的大瀑布,一挂飞瀑,被誉为“华北第一瀑”;万仙山景区的四大云梯、四大洞穴、四大仙潭、四大奇景,被誉为“华夏奇观”。这些宏伟秀丽的山水旅游观光地,让旅游者欣赏到了“冷、峻、险、奇”的太行风光。
(二)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的开发
辉县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地近商都殷墟。历年来,商代遗址、墓葬在辉县时常被发掘,商代铜器、陶片、玉器、石器不断出土。现发掘的著名的商代文化遗址有孟庄古城、丰城遗址、琉璃阁遗址等,丰富的商代文化遗址提升了辉县古城的文化内涵。目前开发的景点有百泉湖、白云寺、包公庙、齐王寨、普救寺、琉璃阁遗址公园等。其中始建于周朝的百泉湖有古建筑近百座,有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园林以及众多的名人雕刻和墨迹,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始建于唐代的白云寺,保留了元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生动地展现了辉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旅游参观价值。
(三)现代人工旅游景观的开发
为了迎合现代人们参与、娱乐、游憩、考察、学习等多样化的旅游形式,辉县乡村旅游景观还采用景观情景化、景观游乐化、景观参与化、景观艺术展示化等方式打造人工旅游景观,丰富旅游文化内容,保证旅游服务业的完善性和全面性。目前辉县开发的人工旅游景观大多是集住宿、餐饮、棋牌、垂钓、观赏、购物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服务类农业生态园,人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各种野味、野菜、烧烤、地锅炖菜等农家菜品;也有供人们嬉戏玩耍的主题游乐项目,例如位于辉县万仙山景区内的郭亮滑雪场,满足旅游者在冬季玩雪、赏雪的旅游需要。这些人工旅游景观的开发,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性,增加了旅游过程的趣味性。
二、辉县乡村旅游景观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景观的开发比例小
辉县乡村旅游规划中,比较关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对乡村景观的重视度不够,虽然有各类的旅游景观,但绝大多数美丽的乡村景观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开发比例不足10%。
(二)旅游景观项目内容单一化
目前辉县旅游景观项目的开发是以自然旅游景观为主,人工旅游景观为辅的开发形式。旅游景观项目较为单一,多为观光性景观,缺乏参与性和文化体验性景观项目。近年来,辉县也开发了一系列人工旅游景观,比如农业度假型酒店,但其中各项旅游产品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农味”,缺乏新意,商业化痕迹明显。
(三)旅游景观的开发层次低
对旅游景观进行开发的主体通常是村集体成立的景观开发公司。由于旅游开发公司人才引进意识淡薄,人才引进力度有限,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导致乡村集体旅游开发公司的经营管理缺乏专业团队,造成旅游景观开发的步伐缓慢,总体水平低下,难以适应客源市场不断升级换代的旅游需要。
(四)旅游景观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辉县部分乡村旅游景观的环境清洁度不够,排污排水问题时常出现,缺乏有效机制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餐厅、卫生间、厨房、住房等日常生活场所的卫生条件有待提高,包括消防、交通、用电、消费等配套设施达不到旅游者的需求。
(五)旅游景观没有重视细节的处理
目前辉县开发的旅游景观在细节上的处理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比如在景区内一些指示牌的设计与制作较为单调;座椅、垃圾桶、路灯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与使用没有与整个乡村传统风貌和自然景色相协调;空间的规划与布局上没有考虑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三、乡村旅游景观优化对策研究
(一)自然旅游景观的优化对策分析
1.深入细化开发自然旅游景观。对辉县所闲置的自然景观进行细化开发,对已经开发的自然景观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扩大观光游览空间,不断地推出新的自然观光景点和配套的功能设施,使游客产生新鲜感。比如对山体景观的开发,要注意山体道路、植物绿化、景观建筑的开发和后期维护;对水系景观的开发,要注意结合两岸绿化林带的开发,提供亲水性的娱乐项目,增加人与自然的互动;对旧村落建筑的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葺,在建筑四周增加绿化,并保持植物种类的四季性。营造亲切宜人的景观氛围,有效延长旅游时间。
2.保持自然景观的乡村性,扩大基地建设。目前,辉县的大部分地區还保存着明清时期的石砌房屋、绝壁悬崖的地质奇观、风流直下的瀑布深潭等自然景致。这些景致不仅吸引了普通的观光旅游者,还吸引了大批艺术学者和影视剧组的前往。比如郭亮村,每年都会吸引各大高校的艺术专业学子到此绘画写生、摄影,同时它也是家喻户晓的影视剧作的拍摄地,这些活动很好地塑造了辉县乡村景观形象。因此,辉县应该在保持乡村性和原生性的基础上,扩大写生、影视、摄影基地的建设范围,让其朝着系统化、整体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建立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观。
(二)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的优化对策研究
1.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景观,强化景观文化内涵。辉县地处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的中原大地,有大量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文物、碑碣石刻、革命纪念地等历史资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辉县旅游景观主要是以自然风光为主,人文旅游景观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的开发过程中,应提高对历史文化景观的重视度。首先,在保护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这些景观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化和调整;其次,选择一些能够体现辉县文化内涵的标志性景观进行复原,通过对现存景观外貌及周边环境的重建,还原其历史原貌。
2.提炼文化景观元素,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在历史文化景观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出新颖动人的文化景观作品,这就要求开发者在对辉县当地历史文化景观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景观进行归纳、提取,并将提取的文脉元素符号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材料、施工工艺、造景手法等方式应用于新建的文化景观中。这种创造性地继承,打破了形式上的模仿与复制,更深层次的寻找到历史文化内涵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契合点,促进当地历史文化景观的不断发展,在传承历史文化精髓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潮流。
(三)田园生活景观的优化对策分析
1.加强农业生产活动的参与性,建立农业体验园
农业生产活动是旅游者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能够使游客真正融入乡村生活。参与田园生活中的农事活动是比较轻松、悠闲的自然型生产活动,很适合来自城市人的旅游需求,比如在景区建设多元化的农业体验园,形式可以有瓜果采摘园、养殖饲喂园、植物种植区园、蔬菜种植园、农家乐园等。旅游者可以通过种植、锄耕、采摘、捕捞、垂钓等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农耕体验。
2.提高生产活动成果的观赏性,开发农业生态景观
观赏性的田园生活景观主要是指农业生态景观的开发,它的特点是规模大,观赏性强,季相变化明显,具有一定的参观价值。辉县的生态农田资源较为丰富,可以通过生产活动成果的展示,营造田园展览景观,主要的表现形式可以是麦地梯田、农园、果园、花卉园、牧草地、农作物培育园、动物养殖园、农副产品的销售展、地景艺术等,不仅起着景观再塑造的作用,也可以让旅游者通过参观活动增长田园知识。
(四)民俗风情景观的优化对策分析
民俗风情景观是整个乡村旅游景观中最具活力的一部分。乡村旅游是城市人融入农村生活的一种促进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社交活动,形式可以是以群体为单位的社会活动,或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交活动,目的是表达情感或者是经济活动。形式可以是体现传统服饰、传统饮食、传统方言、民间文艺、节日庆典、婚恋礼仪、信仰等方面的社交表演或展示;也可以是庙会、农村集市,或在固定的日期居民以商品买、卖的形式进行的经济活动场所。这种在游览过程中添加的动态景观,不仅能够吸引游客的参与,还能体现河南民间风俗文化。
四、结 语
辉县的旅游景观开发应在保持乡村特色的基础上,优化旅游资源,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景观的发展模式,要让旅游者不仅能够饱览雄伟壮丽、秀丽多姿的太行山自然风光,还能通过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物感受中国的远古文化,也能享受恬静安逸的农家田园生活、品尝多种的土特产,这样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才能体现出乡村旅游景观的价值所在,才能全面提升辉县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芳绒.河南省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11(02):231-234
[2] 冯德显.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379-382
作者简介:
赵晓曦,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