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学术视角下的文化试验场:基于故宫研究文献的初步解读

2015-05-30张祖群罗琼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故宫博物馆

张祖群 罗琼

摘 要:故宫是多种元素融合的文化整体,区分故宫学的广义、狭义内涵,有利于使故宫学区别于其他学科。分别从建筑、文化、旅游、影视4个不同的视角解读出完全不一样的故宫,可以看出故宫是多重学术视角下的文化试验场。今天故宫保护的目标是要努力创建“完整故宫、平安故宫、数字故宫”三者合一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是时代赋予几代故宫人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学术视角 文化试验场 故宫 博物馆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重点项目“遗产旅游原真性的中、西差异——基于北京故宫的案例探索”、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TYETP2014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Y088)科研成果之一。]

一、故宫是学科大融合的炼炉

对于故宫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例如紫禁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紫禁城与中国历代宫殿的关系、紫禁城与满洲建筑的关系、紫禁城与北京城市规划和其他明清皇家建筑的关系、紫禁城与明清陵寝的关系等。故宫研究涉及领域非常广阔,不是单一学科或某个学者,乃至某一个院校可以囊括全部的。那么,基于故宫文化内核不断向外延伸、拓展的逻辑线索,可以不断丰富故宫研究乃至故宫学的内涵。区分故宫学的广义、狭义内涵,有利于使故宫学区别于其他学科[1]。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于2003年10月“博物馆馆长论坛”上(即庆祝南京博物院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之一)初步公开提出“故宫学”的概念[2]。此后,郑欣淼先生先后在不同场合撰文与演讲,界定“故宫学”为包括故宫古建筑(紫禁城)、院藏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和故宫博物院的历史等在内的综合性学科[3]- [5]。王素(2011)[6]认为“故宫学”的学科建设,应该追溯历代,不能仅仅立足于明清。根据学科细化的时代要求,“故宫学”可分设十个子学科(包括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文献学、宗教学、出版学、图书馆学、博物馆学、古建筑学、文保科学)。由此可见,故宫学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工程。搭建以故宫学为核心的学术网络结构是总体方向,以“故宫”为历史参照解读帝制政体、帝制文化、帝制学术的现代转型,可使“故宫学”学术探索经历“自发-自觉-自信-自强”的转变[7]。

二、多重视角下的故宫

有近600年历史的故宫是一本无法读完的“历史百科全书”,也是皇家礼制宫殿建筑与中华民族历代收藏集大成之作。故宫既是北京的,也是全体中国人的,还是东亚的、世界的;故宫既记载着过去的,也记录着今天,还指引着未来[8]。本文主要从故宫的建筑、文化、旅游、影视4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故宫。

(一)故宫建筑之精湛

故宫古建筑群具有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全部特征,代表了我国古代官式建筑(也称皇家建筑)的最高水准。至今,故宫建筑上清晰的轴线、开放的格局海深深影响着整个北京城的城市风貌与文化品质。北京故宫建筑群的在其建筑技术上就有诸多值得研究的对象,a故宫宫殿的木构件让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曹旗(2005)[9]对故宫武英殿木构件木材树种的原始密度、气干密度、全干密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五项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刘文斌(2006)[10]同样以故宫武英殿的几种主要木构件为研究对象,对故宫古建筑木构件化学成分变化与腐朽状况及其力学性质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晋宏逵等(2007)[11]对武英殿建筑群维修工程中各种木构件树种配置进行研究。石志敏等(2009)[12]通过运用结构力学相关方法,对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加固方法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初步的分析,为古建筑保护及修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周乾等(2012)[13]探讨故宫古建筑木结构的柱子、斗栱、榫卯节点、梁架、屋顶、墙体等各部位对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能的影响,从而提高古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能。徐怡涛(2013)[14]以故宫午门及奉先殿角科斗拱为例,认为五百余年明清北京官式建筑发展历程可分为元明交替期、明制转变期、明制成熟期、明清交替期、清制定型期、清末微变期6个阶段。白丽娟(2005)[15]对故宫古建筑之材料、落雷的条件和一些雷击事故加以科学分析,同时对防雷较薄弱的几座殿宇的防雷装置提出改进建议,大大提高了防雷保护能力。晋宏逵(2009)[16]从故宫的背景环境、历史格局和每座建筑的各个构成因素对其完整性进行判断,根据故宫的建筑特征和价值评估的结论,针对建筑的保存状况选择恰当的维修技术。

故宫建筑群的装饰纹樣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永不陈旧的图像。王俊(2011)[17]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挖掘故宫建筑群装饰纹样符号的应用价值。贺艳娇(2014)[18]对故宫建筑屋脊上的吉祥物件、仙人走兽进行研究,从其艺术符号、情感符号、生命形式等方面进行阐述,让我们的艺术文化也因此而发扬光大。郭泓(2010)[19]以故宫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的实例,探讨如何在彩画保护实践中运用保护理念并找到最适合的保护原则与保护方法。而这些对故宫建筑群的科学定性分析、深层次地探索古建筑留给我们的历史痕迹和信息,揭示了其科学性,为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故宫古建筑保护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丰富了故宫历史档案资料。

(二)故宫文化之丰富

基于皇宫传统文化体系与博物馆现代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切割与转换,最后归根结底为“当下”如何解读“传统”的问题[20]。郑欣淼(2012)[21]总结故宫文化具有上层主流性、整体性、与民间文化区域文化相互影响、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四个特征。于倬云(1993)[22]剖析了故宫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所体现的克己复礼和阴阳五行说,并且探讨了故宫建筑之美与真善美统一的建筑设计思想[23]。洪华(2001)[24]认为紫禁城气势雄伟的外朝,蕴含阳刚之气魄;严谨纤巧的内廷,体现了阴柔之精美。宫殿名称和布局中也表现阴阳学说中“从阴中求阳,从阳中求阴”的哲理,其布局、数目、色彩的变化,暗含了五行学说关于物质相生相克的关系,体现了天子至尊、国泰民安等思想以及趋吉避凶的象征意义。富丹江(2004)[25]对故宫建筑群的布局、色彩等方面进行研究,体现了中和、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神人以和的传统思想。张伟(2010)[26]分析故宫的建筑设计反映了天人合一、皇权至上、夫为妻纲、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故宫的匾额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巧妙结合,徐超英(2010)[27]在对故宫中的匾额楹联进行研究中,认为它是治国方计等政治生活的外在表现。赵轶峰(2012)[28]认为故宫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文化场域,包括庙堂、宫闱两个相互关联部分,庙堂内外的政治、文化、社会、民生互动,共同构筑“家-国”一体的建筑叙事意境。郑欣淼(2013)[29]通过对国学与故宫学紧密关系的研究,从国学新视野的角度阐述了故宫学的文化意义。赵冠群(2014)[30]对故宮博物院中的皇家文化与博物馆文化进行了总结,认为文化具有天命、独尊、宗法的特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皇家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而博物馆文化有保存、共有共享、学术研究三个特点,在博物馆文化影响下,紫禁城文化形象经历了从最高统治变为民主革命、从天命流传变为传统文化精华、从礼法禁忌变为观奇休闲的三个转变。

故宫文化的绝大部分源于皇家文化,皇家文化核心观念有三(天命观、独尊观、宗法观)。天命观是指天子受到天的赐予和命令,统治天下。独尊是一人独自尊大,即天子是天地之问最尊贵的人,根据皇帝的家庭关系的亲疏而制定整个尊卑体系以维护其统治。宗法是指以皇帝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坐标的皇室家族巩固和传承皇权的思想制度。故宫及其藏品处处象征着唯我独尊、奉天承运和尊卑贵贱的秩序,这种象征是维护皇权统治的工具。而中国皇家文化与传统文化同根同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层文化的一部分,是“大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帝制结束、皇权没落、“天命推迁,前朝已矣”的时代,皇家文化可以依附于传统文化而存在。皇宫、苑囿、珍藏,不仅仅被看做是前朝遗物,更多的是被看做“数千年中国之大典”、历朝历代的“中国之精华”。

如果放宽历史的时间界限,基于同样一个对象,同样一个场所,历经皇宫紫禁城(1420年-1911年)、故宫(1912年-1925年)、故宫博物院(1925年至今)不同名称的变化,形成了三个意象鲜明的历史文化符号,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形态、文化内涵与历史心态。例如徐婉玲(2013)以故宫博物院所藏历史档案以及国家图书馆所藏民国报刊文献为基础,精彩呈现民初时期(1911-1 925)故宫向故宫博物院转变的历史轨迹。这段时间的故宫,实际上象征新生的中华民国摧毁旧的帝制符号,建构一个新民族国家符号[31]。学术界尚未足够的重视辛亥革命对故宫博物院建院的推动、故宫博物院开院对于辛亥革命事业的意义。值辛亥革命发生100周年之际,郑欣淼(2011)阐释了故宫博物院与辛亥革命之间具有政治内涵、文化认同和博物馆事业等方面的密切联系[32]。辛亥革命终结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争取了民族独立,并开民主共和之先河。故宫博物院记录了君主文化向民主文化、公共文化机构的转型,并且仍然还在继续这种转型[33]。

将故宫文物迁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中国文化教育西迁的历程、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背景,使其承载特殊的历史教育意义[34],这启示后来人要全面继承和大力弘扬“一个中国两个故宫”的精神遗产。密切加强两岸故宫博物院的交流合作对于推动故宫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5],单霁翔(2014)围绕北京、台北两故宫的合作交流,回顾了5年来两岸故宫文物展览、交流合作等,并展望出两岸携手共创未来的美好前景[36]。

(三)故宫旅游之兴盛

故宫是一座博大精深的知识宝库,发展高端遗产旅游势在必行。学术界在旅游产品、游客流、满意度等方面对故宫的旅游现状均进行过研究。栗中斌(2001)[37]认为故宫的旅游商品与宫藏文物比较,显得黯然失色,微不足道。纪彭(2005)[38]在对故宫博物院的开发和利用上,尤其是在对故宫博物院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分析出了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旅游观光胜地的优势和不足。罗振鹏(2006)[39]分析了故宮游客对旅游服务的态度和需求,建议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故宫可持续旅游。陈享尔等(2009)[40]分析了故宫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景点噪声污染特点以及不同群体游客对故宫噪声的感知状况,为了给游客创造更好的游览环境,需要从噪声控制、创造理想的声环境两个方面对故宫噪声加强管理。裴钰(2011)[41]针对北京故宫博物院假期总量限制、旅行社提前购票等限流、分流措施提出建议。范文静(2011)等[42]阐述了北京故宫的突出价值,并将其与世界部分同类宫殿进行对比,分析了故宫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管理机制、法律法规、技术手段、旅游开发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北京故宫世界遗产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寻找一条科学之路。陈享尔等(2012)[43]借鉴数学集合思想构建文化遗产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的集合式关系,对文化遗产北京故宫进行研究,提出文化遗产新的开发思路。黄宝美(2012)[44]建立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选取北京故宫景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对故宫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范文静,孙克勤(2012)[45]从管理模式、法律法规、开发经营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对故宫遗产旅游提出相应建议。黄先开等(2013)[46]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了百度关键词与北京故宫实际游客量间的关系,利用当天及滞后1~2天的百度指数数据预测故宫当天的游客量。潘航(2014)[47]以北京故宫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对故宫客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景区在客流控制方面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游客时间分流和空间分流对策。

(四)故宫影视之再现

近年来关于“故宫”主题的几部纪录片主要有:(1)12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故宫》(2005);(2)12高清纪录片《台北故宫》(2009);(3)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故宫》基础上编辑的《解密紫禁城》(2014);(4)2012年1月首播《故宫100》,100个故宫空间故事100集,每集只有6分钟,在短小时空内演绎紫禁城的美。张祖群(2005)将《故宫》(2005)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比较了几部影视纪录片,重新诠释“故宫”在“全球化语境”下再现的历史真实[48]。人们透过故宫琉璃瓦覆盖下的庄严大殿看到这个文明国度的瑰丽与辉煌,宣扬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表1 几部“故宫”主题的纪录片比较 根据文献(张祖群,2015)对比整理列表

如果让不同的人分析故宫,可能写出完全不一样的文本。笔者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尽量从建筑、文化、旅游、影视4种视角分析,仍然有意犹未尽之感。故宫海量的文献与令人惊叹的学术深度,很难在一篇文章里表达完全。但是建筑学的故宫是故宫研究的资源基础,文化学的故宫是符号表征,旅游学的故宫使其具有文化产业的意义,而影视故宫则使故宫的解读从书斋走向一般大众,具有学术普及的意义。

三、面向未来,我们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一)三个故宫

由于历史原因,故宫存在火灾、盗窃、震灾、藏品自然损坏、文物库房保管、基础设施陈旧、观众安全这七大方面的隐患。2011年出现“十重门”事件,让故宫处于大众舆论的风口浪尖。故宫博物院正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担当,重点抓紧基础建设、搞好开放展览、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故宫学研究等,努力创建“完整故宫、平安故宫、数字故宫”三者合一的世界一流博物馆[49]。

1.完整故宫:从世界遗产的申报规则与保护标准来看,故宫文化价值的整体性最受关注。故宫保护和博物院建設的重大思维转变是推动“完整故宫”的先行之步。1911年至今,跨越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完整故宫”保护的理念和实践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50],是中国遗产保护逐渐适应西方规则的一种表现。要用全面和整体意识保护故宫,要处理好古建筑中保护与利用、日常维护与大修的关系;清查、整理和修复、抢救文物藏品的工作,将故宫物质遗产的研究、发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相结合;提高故宫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

2.平安故宫:近几年,毅然拆除故宫博物院内影响景观视觉美与存在安全隐患的临时建筑3795平方米,果断地停止利用建福宫花园或与古建筑环境氛围不协调的“私人会所”商业化活动。2013年3月故宫博物院上报的《“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被批准立项,成为文化部重大文化建设工程。该工程包括北院区建设、地库改造、基础设施改造、防震、修复等项目,这有利于全面提升故宫的遗产保护、文化传播和服务受众的能力,实现对故宫的完整保护和故宫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51]- [52]。

3.数字故宫: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年观众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以上的博物馆,每年来故宫的中外游客还在不断攀升。每逢节假日,更是一再超出核定的游客承载量。既要最大程度上保护故宫,同时也尽可能满足中外游客对故宫遗产的热爱与游览需求,一个可行的方式是加快“数字故宫”的建设[53]。例如以端门为基础建设的数字博物馆,不受故宫闭馆的限制,端门的故宫数字博物馆尝试夜间开放。下午故宫关门,故宫数字博物馆不关门[54]。这里不仅有虚拟展示,更重要的是人游有其中,与周围的环境、氛围融为一体,从而深刻感受历史的痕迹。

(二)历史的责任感

故宫无小事,前后几位故宫博物院院长都对故宫倾注了大量心血。张忠培先生任上的故宫博物院(1987-1989年)工作始终视保护古建筑和文物的安全为生命,着力解决故宫破坏性开放问题,重新确定保护范围,积极交涉存留南京文物回归北京故宫博物院[55]。北京故宫家底有多少?南迁台湾的故宫文物到底有多少?这需要抛弃政治的偏见,以平和的语气来梳理。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专门写成著作《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一次系统清点两岸故宫的文物藏品数量、质量、分布与传承流变。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教授写成著作《平安故宫·思行文丛——壬辰集》(故宫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全书203篇文章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管理”、“故宫博物院各项工作”三个方面。他在多个场合发表演讲,撰文指出:今天故宫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采取整体修缮工程,环境综合整治,迁移单位、员工、车辆,实施“平安故宫”工程等多种措施,为的是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56]。今天,对于故宫博物院可移动文物的全面普查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彻底摸清故宫文物家底及其来源,为健全故宫文物保护、管理、服务工作体系、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57]。同时在安全保卫、开放管理、基础设施、陈列展览等诸多方面,都时刻保持高度认真的工作态度[58],为我国文保与博物馆展现树立了楷模。

参考文献:

[1] 章宏伟.故宫学研究的对象与体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21-30

[2] 郑欣淼.紫禁城与故宫学[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05):6-13+154

[3] 余三定.郑欣淼谈“故宫学”[J].云梦学刊,2005(03):1

[4] 余三定.故宫学:故宫研究的新阶段——郑欣淼先生访谈录[J].学术界,2009(01):226-241

[5] 郑欣淼.多维视域中的故宫学——范畴、理念与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5):109-118

[6] 王素.关于“故宫学”学科建设的初步构想——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中心(下编)[J].故宫学刊,2011(S):345-375

[7] 李文儒.故宫学十年(2003-2013)[J].故宫学刊,2014(01):8-44

[8] 单霁翔.故宫: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J].党建,2013(12):79-80

[9] 曹旗.故宫古建筑木构件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异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论文,导师:董万才、张双保,2005:1-58

[10] 刘文斌.故宫古建筑木构件化学成分及抗弯强度的变化与腐朽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论文,导师:张双保、王正,2006:1-65

[11] 晋宏逵,黄荣凤.故宫武英殿建筑群木构件树种及其配置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04):6-27+156

[12] 石志敏,周乾,晋宏逵,张学芹.故宫太和殿木构件现状分析及加固方法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01):15-21

[13] 周乾,闫维明.故宫古建筑结构可靠性问题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04):59-65

[14] 徐怡涛.明清北京官式建筑角科斗栱形制分期研究——兼论故宫午门及奉先殿角科斗拱形制年代[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01):6-23+156

[15] 白丽娟.故宫博物院古建筑防雷保护工作的回顾[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5):344-365+376-377

[16] 晋宏逵.故宫的建筑特征和维修技术选择[J].古建园林技术,2009(02):33-40+23+87-88

[17] 王俊.故宫建筑群装饰纹样的符号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论文,导师:周乙陶,2011:1-48

[18] 贺艳娇.故宫建筑屋脊上的吉祥物件——仙人走兽研究[D].河北大学艺术学专业硕士论文,导师:李蕾,2014:1-43

[19]v郭泓.故宫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及其保护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专业硕士论文,导师:晋宏逵,2010:1-142

[20] 李文儒.故宫学研究中的价值观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02):107-113+160

[21] 郑欣淼.谈谈故宫文化[J].党建,2011(01):51-53

[22] 于倬云.故宫三大殿形制探源[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03):3-17+33

[23] 于倬云.紫禁城宫殿所体现的真善美[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S1):72-79

[24] 洪华.紫禁城建筑的文化内涵——阴阳五行学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01):74-77

[25] 富丹江.故宫建筑与传统中和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05):42-45

[26]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论文,导师:陈科华、王丽萍,2010:1-60

[27] 徐超英.浅谈故宫藏匾联的形制特色与文物价值[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4):33-46+160

[28] 赵轶峰.故宫学的明清庙堂政治文化视域[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05):26-30+159

[29] 郑欣淼.国学新视野与故宫学[J].故宫学刊,2013(02):8-22

[30] 赵冠群.故宫博物院中的皇家文化与博物馆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专业博士论文,导师:单霁翔,2014:1-122

[31] 徐婉玲.博物馆与国家认同之建构——以故宫博物院开院为中心[J].故宫学刊,2013(02):396-413

[32] 郑欣淼.故宫博物院与辛亥革命[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5):6-22+160

[33] 李文儒.从皇宫到故宫到博物院——纪念辛亥革命100年[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06):6-13+160

[34] 郑欣淼.故宫文物南迁及其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5):1-13

[35] 郑欣淼.故宫学纲要[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0(06):6-13+156

[36] 单霁翔.春华秋实——两岸故宫合作交流新成果——记两岸故宫联合举办“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艺术品味特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01):2-6

[37] 栗中斌,方百寿.论故宫旅游商品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5):80-84

[38] 纪彭.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级旅游胜地的挑战与机遇[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77-81

[39] 罗振鹏,宁泽群.北京故宫可持续旅游调查研究——一个现代服务管理的视角[J].旅游学刊,2006,(1):50-53

[40] 陈享尔,李宏,郭飞.故宫游客对景区噪声感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71-74+98

[41] 裴钰.故宫,别急着“限流”[J].中国经济周刊,2011(16):19

[42] 范文静,霍斯佳,孙克勤.北京故宫的世界遗产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1):1026-1028

[43] 陈享尔,蔡建明.旅游客体真实性与主体真实性集合式关系探讨——以文化遗产故宫为例[J].人文地理,2012(04):153-160

[44] 黄宝美.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的构建[D].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论文,导师:张辉,2012:1-95

[45] 范文静,孙克勤.Study on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Palace in Beijing(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2(01):41-47

[46] 黄先开,张丽峰,丁于思.百度指数与旅游景区游客量的关系及预测研究——以北京故宫为例[J].旅游学刊,2013(11):93-100

[47] 潘航.北京故宫景区旅游高峰期游客分流对策探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4(01):1-4

[48] 张祖群.纪录片《故宫》背后的“真实”再现[J].电影评介,2015(02):1-6

[49] 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6):6-20+154

[50] 郑欣淼.“完整故宫”保护的理念与实践[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05):6-25+159

[51] 单霁翔.平安故宫 千秋大计——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概述[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3(03):1-10

[52] 单霁翔.平安故宫,千秋大计——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概述[J].故宫学刊,2014(02):8-21

[53] 郑欣淼.永远的故宫 永远的保护——作于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03):6-15+155

[54] 单霁翔,李文儒,宋玲平.最古老的和最现代的 故宫博物院所屬端门和大高玄殿计划建设数字博物馆[J].紫禁城,2013(01):10-24

[55] 单霁翔.胸怀全局一盘棋——记张忠培先生任上的故宫博物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06):6-10+156

[56] 单霁翔.故宫的世界,世界的故宫[N].光明日报,2015-01-08(11)

[57] 单霁翔.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来自故宫博物院文物普查的报告[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03):9-21

[58] 单霁翔,张谨.单霁翔:故宫管理和故宫文化[J].世界遗产,2013(01):60-61

作者简介:

张祖群,湖北省应城人,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遗产旅游与文化产业研究。

罗 琼,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产业与旅游研究。

猜你喜欢

故宫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你好呀故宫!
博物馆
雪中故宫
梦回故宫
故宫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故宫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