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规划研究

2015-05-30孔庆坚谢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雕塑公众艺术

孔庆坚 谢宏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的冲击,我国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发展成为当下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共艺术的产生是以西方艺术发展史的渐进和社会变革为背景一种艺术门类,是产生于当代社会背景和艺术发展的土壤之中,具有当代性。而我国准确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才发展了不过30多年时间,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出现很多盲目和滞后的现象。

一、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时间较短,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从历史认知层面,我国公共艺术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的前30年,受世界格局的影响,此时的公共艺术作品受前苏联的纪念碑影响,呈现较为明显的政治意识形态标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以“城市雕塑”为名的公共艺术项目开始进入了公众视野,渐渐成为了城市形象和区域化主题的视觉标示。第三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波普艺术的影响,出现了大众积极参与的公共艺术项目。从发生的结果论来看,短期内受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潮的影响,有一定的建设成果,但也产生了一些盲目的现象。

其一,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单一。从早期基本效仿西方的公共性的雕塑和纪念碑的作法开始的,从一出现基本上以雕塑的样式,势必造成我国公共艺术总体呈现出单一化特征。随之产生的“城市雕塑”和壁画艺术大多只是发挥着其装饰功能,没有太多的人文关怀和公共参与互动职能。

其二,公共艺术的“非艺术”现象。曾由网络发起的评选全国十大丑陋雕塑活动,选出了很多恶俗的、丑陋的雕塑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受西方优秀公共艺术方案或雕塑的影响,大多都只是表层上的效仿,没有与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与地域环境不协调,和地域文化、自然资源没有必要的关联。产生了“千城一面”“千塑一面”和过分追求时尚的诸如“腾飞”、“崛起”等大量复制充数作品。没有地域性、时代性的作品充其量只是一个空间摆设,达不到提高公众审美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效果。

其三,公共艺术的“面子工程”现象。以雕塑为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艺术成为政府官员炫耀政绩的一张名片。超大型的文化广场、主题公园,一些迎合政治需要没有审美价值的面子工程。城市公共艺术空洞凌乱而变得没有延续性,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使城市严重的产生了同质化现象,使城市的发展缺乏地域文化的根基。2013年,河南洛阳偃师龙华欢乐园新建的佛一尊“佛像”,因为貌似留着大背头的弥勒,引起人们热议。网友们发起提问:头发何以长出来?佛爷何以像官员?佛像何以搞娱乐?佛爷玩金钱,还能拜谁?价值的混乱,审美的扭曲,将投资人的头像和弥勒佛身体结合,生搬硬套。这也暴露了政府官员或投资人与艺术家之间的矛盾,不懂艺术和受利益驱使。

其四,公共艺术缺乏整体规划现象,从南到北,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街道到广场,公共艺术作品整体布局不均衡。安徽省城市雕塑院徐晓虹认为 “现在有众多城市雕塑是被当作工程而非艺术品,被一些非专业公司拿下的雕塑“工程”的标,临时搭建草台班子,为节约成本,找一些非专业人员来做;她说,现在不少城市对雕塑规划的普遍做法是临时抱佛脚;很多城市雕塑事先没有规划,等到城市建设差不多了,感觉某个场子空旷了,才想起要弄个雕塑来,这才临时开个‘应景的专家论证会,走个过场[1]”。

二、公共艺术地域性的重要意义

每一城市或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发展脉络,作为一种地缘范畴的艺术观念,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时代发展中产生的,具有唯一性,不能随意效仿、变迁,否则公共艺术就会因丧失生存的根基。冯骥才曾说过:“中国600多个城市已基本失去了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支离破碎,文化符号完全空白。我们不能光说政府官员,不能光说开发商,因为我们的建筑师也无能[2]”。

地域性是地域的客观属性和个性表达,指不同地域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导致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地区差异。“地域性本身并不代表差异性,但由于地域本身之间的差异才造成了地域性之间的差异,即地域的个性[3]”。公共艺术的地域性特征不仅存在于相对明确的自然地理景观,也存在于人类在这一地域中留下的印记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所以一般我们所说公共艺术的地域性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自然地理形态的差异,如地域内部的小景观、植被、地貌、物种、气候等客观存在的加以区别。另一方面,是从社会人文形态来讲公共艺术的地域性特征,是在人文背景的差异下表现出的历史文化传统,主体宗教信仰,人们对特定地域价值的认同以及经济制度的影响等。我们国家的每一地域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如传统文化中的巴蜀文化、关东文化、三晋文化等。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尤其是信息革命时代背景下,文化同质现象和文化认同危机感促使人们探寻多元文化。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地域文化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变换在不同地域及时代变换沉淀而形成。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城市地域文化历史发展是相同步的,城市地域历史文化决定着公共艺术的特质,又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着相应地域民众的思想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识。

三、从地域性特征分析我国公共艺术的建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艺术创作的个性认知及特定地域的文化语境逐渐增强,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还处于初期探索和实践阶段,存在着现代与传统以及国际与本土之间等的博弈。针对公共艺术发展现存的问题因找出解决之法,有以下为几点思考:

(一)加强整體规划。政府应该逐渐建立科学健全的法律、法规政策,将公共艺术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占有一定的配额,在资金上加大对公共艺术项目的支持力度。宏观整体的把握公共艺术作品的样式呈现、文化内涵,突出塑造民族化、地域化、本土化的与城市文明建设,促使公共艺术的良性发展。对城市公共艺术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对现有公共艺术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在公共艺术的创作方面,建立相关的审核和监督机构,避免抄袭、雷同、粗俗、低质量的作品出现,成为文化垃圾。提高艺术家自身文化修养,要能够充分和公众交流、互动和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这样有利于城市科学、合理的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

(二)寻觅地域文脉的表达。公共艺术创作应立足于本土文化,发扬地域特色文化,寻求新的创新。立足于城市之间的差异,注重本土文化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优秀文化中传播和交流,在一种多元化的背景下进行中国元素的创新。保护并延续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合理布局,加深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综合考虑作品的功能、题材、环境、方式、观念等等要素,使其能与整体空间相适应,与地缘历史背景相互因,做到艺术性、功能性相结合的地域个性空间。

(三)提高作品的“艺术性”。随着科技进步、技术革命,在艺术形式上已经产生了很多种现代艺术表现方式,材料的选择的多样化选择,艺术理念的交融,都可以改变以往人们的视听语言,使有其革新、变化和延续。如新媒体、网络、包括大地艺术、波普艺术等都可以是公共艺术的表现样式。可以是交叉学科产生新的变现方式。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公共空间”里的综合艺术,它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其外延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根据地域特点的不同可以寻求不同的表达语言,具象的、抽象的、现代的、古朴的、硬质材料、软质材料、环保材料、创新科技材料等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语境。

(四)加强与公众参与程度。公共艺术的第一属性是“公共性”,作品直接面对“公众”,受“公众”的监督和检阅,所以作品创作之初就应该考虑公众的参与和互动。与以往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创作形式不同,公共艺术创作往往需要一个团队,有包括规划师、雕刻师,景观、绘画、环艺等方面的专家,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众的互动、民意调查、意见回馈等等因素。在广泛采纳公众意见之上还要注重艺术作品对公众的引导作用,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与交流,强化地域性在公众心中的地位与意义。能够使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和民众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民众也艺术家对地域特点、民俗风情有一定共识,才能更好的体现地域“个性”。这是双重的收益过程,也能较好的体现地域文化品质。

公共艺术的地域性是在特定区域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所共同构成的。公共艺术创作应充分重视其特定区域或地域的文化差异,以区域自然环境、历史人文背景为出发点,尊重差异性与独特性,促进公众的参与,提高公众的文化品位,体现地域的文化特质,促使公众、艺术作品、环境能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骥才.建筑与文化[J].2006(01)

[2] 董雅,陈高明,王小荣.天津公共艺术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03)

[3] 谭蔚.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于演替[D].昆明理工大學,2004

作者简介:

孔庆坚 ,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雕塑。

谢 宏,广西师范大学,讲师、工艺美术师,学历:研究生(2012级)。研究方向:雕塑理论与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雕塑公众艺术
巨型雕塑
公众号3月热榜
我的破烂雕塑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写实雕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