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石太史砚

2015-05-30朱曙光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太史砚石砚池

朱曙光

太史砚式宋时已盛行,发展到明代,有部分太史砚的局部发生了变化,即砚体越来越高大,砚池却越来越窄细。

明代谢肇淛当时就非常反对这种砚式,认为这很不实用,害得他用砚时还得另备笔池甚至大碗应付。他在《五杂俎》卷十二论砚时说:“今之端研,池皆如线,无受水处,亦无蓄墨渖处,其傍必置笔池。若大书,必置碗盛墨,亦颇不便。”但当时就是以砚池窄细为时尚,倘若砚池做大了,价还卖不上去:“间有斗槽者,便为减价。”他觉得这是制砚者光追求卖相,根本就不考虑使用者的感受:“此但论工拙耳,非择砚者也。余蓄研多择有池者,吾取其适用耳,岂以卖研为事哉?”他还找到了知音:“及考宋晁以道藏研,必取玉斗样,每曰:砚石无池受墨,但可作枕耳。乃知千古之上,亦有与余同好者。”

明代太史砚池变化是否有其文化背景?这个尚待研究。但今天我们如果纯粹从欣赏的角度看,太史砚的砚池因窄细而显得深邃,比敞开、浅阔、宽大砚池的一览无遗更让人觉得觉得含蓄而耐看。

同时,太史砚形体厚重,不便移动、洗涤,其墙足还特别容易折损,所以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相当一部分传世的太史砚使用痕迹不明显,砚堂中少有磨损,说明此类砚以前并不经常使用,可推测其更主要的功能可能是作为书房书案的陈设。

虽然太史砚形态刻板、较少变化,但喜欢此砚式的砚友还是不少,以致今日市场上太史古砚已不多见。十几年前,我认识一砚友,他见到太史砚就收,尤喜砚形硕大、砚高超常者。问其故,此兄笑答:“便宜啊,你想想,这么一方长二十多公分、高八九公分的砚台,那时要用多大一块砚石才能制成?!”当时听了一笑了之,心想:你到底是买砚台还是买砚石?今日回想起来自有道理在其中,古时砚材开采颇不容易,能制太史砚的端石一般质地纯净、无明显瑕疵,材质属上乘,制作一方太史砚成本不会低的。但早先古玩市场上的太史砚价格却并不很高。

遗憾的是,这类太史砚后来很多遭遇不幸,被动了手术:砚池常被“砚以用为上”者毫不怜惜地凿大,挖深,手段极其“粗野、残忍”,令人惨不忍睹。我有时遇见了这样天生丽质的受害者,还是忍不住会动了恻隐之心将其收入寒斋中。

猜你喜欢

太史砚石砚池
不败
不败
杨砚池:“斜杠青年”搭建“连心桥”画好“同心圆”
赵朴初的砚石情缘及其诗文考释
过梅林
专注
三周的救赎(二)
太史笔
清·风字形端石砚
吉林松花砚石产状及矿物学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