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
2015-05-30陆健
陆健
摘 要: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通过情感的传递去影响学生,也能很好地达到课堂最佳效果。当学生困倦、无精打采时,教师的饱满精神会使他们受到感染而提起精神;教师进入意境,感情充沛地讲授,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学生需要情感的润泽。
关键词:情感教育;必要性;实施;意义
很多时候,人需要警醒,甚至鞭策。因为人有惰性,有缺陷。人性的改变,有如治玉:既需温柔细致的琢磨,也要轻重适宜的敲打。因此,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会互相影响。
1.教师的情感对学生产生作用
教师真挚、生动的情感会打动学生,使学生较容易于接受教师的言行与传递的信息;冷漠、缺乏感情、照本宣科则会降低学生接受的程度,甚至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和逆反。
2.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情感状况会影响相互接受
师生间感情融洽,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去认可和接纳;师生间感情抵触,学生会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和拒绝。教师和学生在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所感受和认知,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在举止言谈中流露出来,对教师产生影响。
3.有利于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教材中选编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都传达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教师要努力运用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教者有情趣,学生才会专注。
4.有助于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线路:知识信息交流和情感信息交流。只有当两条线路都畅通无阻时,师生间相互信任、尊重与支持,彼此形成一种默契,这样的教学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5.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正处在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他们去理解一切美好的东西,接受美得熏陶,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着情感。
二、课堂情感教育的实施
1.创设情感法
在讲《春》时,反复看教学VCD,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上课时,朗读声舒缓、浑厚、沉静,把作者在特定的条件下想超脱却又彷徨,把渗透在朦胧春景及模糊春色中的淡淡喜悦和淡淡哀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朗读感染的思绪久久不能稳定,眼前总是一片春意盎然的画面。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脸上洋溢着欣赏后的满足感,学习气氛异常活跃。
2.引起联想法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驰骋纵横时,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压抑地迸发出来。
在讲《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着重分析愚公九十高龄还带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不怕智叟的嘲笑,坚定信念,最后取得移山的成功。此时学生的情感一定会掀起波澜,对愚公产生钦佩感,而对智叟则不屑一顾,感觉自己也一定会像那个小孩一样支持愚公,加入移山的行列。这时我就及时启发,推波助澜,把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次。我以期待的口吻说:“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就号召我们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那么,今天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学生立即联想到克服困难,有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个人感情的……“愚公移山”的精神照亮了学生稚嫩的心房。
3.情感升华法
教师以情动情,就是让学生能把从教育中获得的知识纳入自己的情感价值体验之中。达到内化的境界,这个内化过程无疑比吸收过程、比一般的认识更为重要。
如《散步》中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饱含着尊老爱幼的亲情;《花木兰》中代父从军、乐观勇敢的爱国之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达胸怀。无不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既寓理于情,又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情感升华的典范素材。
情感升华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该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帮助学生自觉去求知、向善、爱美,“潜”人心扉,“润”人心田。
三、课堂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氛围的形成和发展,处于核心地位。大多数的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假如在课下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心情不愉快,而自己的控制力又稍差一些,必将把这种不愉快带进课堂。师喜则生喜,师忧则生忧。教师应灵活运用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色彩斑斓,声情并茂,学语文是一种缘分、一种情缘。不仅仅是动动脑、动动手就完事了,而是需要投入情感,尤其要投入激情。
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情感的海洋。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就能创设课堂的最佳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詮释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国韬.新世纪德育与师德的基础[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 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