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细读的方法

2015-05-30张彩霞

杂文月刊(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张彩霞

摘 要:研读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的首选举措。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比读懂一个文本更为重要。有了精彩的文本解读才会有出彩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学设计要精心预设文本细读方法,从而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方法

“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确,学生掌握文本细读的方法比读懂一个文本更为重要。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不是对学生文本细读的方法做出精心预设,而是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因此,教学设计要精心预设文本细读方法,切实根除阅读教学设计的软肋,从而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同化,架构文本解读的桥梁

引领学生解读《老人与海鸥》“老人喂海鸥”的场景,走进老人与海鸥之间合作的默契以及相通的心灵时,采用“同化”之策不失为一种妙法。教学过程如下:

⒈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一段课文写了什么?(生:老人喂海鸥)

⒉学生再读课文,思考:生活中哪些场面和老人喂海鸥这一场面很相似?(生:乐队演奏,老师上课,开演唱会,训练队列,指挥比赛,开大会……)

⒊老人喂海鸥的场面和这些场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配合默契,心有灵犀,心灵相通……)

⒋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老人和海鸥配合默契,心有灵犀,心灵相通?

教学中,如果缺少了第2和第3两个环节,在完成第1环节教学之后,单刀直入进入第4环节的教学,文本解读缺少了学生视野和文本视野融合的桥梁,学生很难走进老人与海鸥之间合作的默契以及相同的心灵。教师如果以原有知识经验——“乐队演奏、老师上课、开演唱会和训练队列等场面”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喂海鸥的场面”,学生自然会把“喂海鸥”和其它相似的场面同化起来,之后则类属为“新信息”新知识,为后来的细读词语走进文本的主旨架构好了桥梁且夯实了基础。

二、对比,感受言语准确的表达

在《小兴安岭》文本细读时,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抽出”可以运用比较来细读:

师:抽出是什么意思?

生:长出。

出示“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后,师:把抽出改成长出,读一读句子,和原句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生陆续:感觉很单调;用词重复;很难表达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再出示“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抽出嫩绿的叶子”后,师:把长出改成抽出,读一读句子,和原句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生陆续:枝条细细的,长长的,抽出来很形象,叶子一般是一片一片的、宽宽的,不能抽出(教师适时引导:这就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抽出让人感觉枝条长得速度快,有生机勃勃的感觉;用词重复;……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的“抽出”是文句的眼睛,从眼睛中仿佛可以看到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仿佛可以看到几百里笔直的长长的枝干上都不约而同地长出嫩绿的叶子,神奇而壮观。学生在“抽出”和“长出”的比较中,不仅从枝条和叶子的生命力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同时感受到“抽出”一词表达的准确性。

整合,提挈文本语言的内涵

《母鸡》中伟大的母爱是词词有之,句句有之,处处有之,正所谓满文尽是母爱在。教学“母鸡的伟大表现打动了作者”这部分内容时,文本细读的过程如下:

1.学生读第4至第9自然段,划找出描写母鸡感动学生的句子。

2.学生画出老舍爷爷用了三次写“啄”的句子,读读后想想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啄”指找东西给鸡雏吃,二“啄”指教鸡雏吃食的本领,三“啄”指游戏时忍痛为鸡雏带来快乐。)

3.重点细读第一处写“啄”的句子,母鸡在“啄一啄”的时候会想到什么?还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读出来?(学生:从“儿女、鸡雏”两个词我猜母鸡想这东西会不会太硬,儿女们能不能消化;从“儿女、鸡雏”两个词我猜母鸡想这东西有没有毒,儿女们可以吃吗;从“一点儿、紧叫、马上”看出鸡妈妈告诉儿女们,快来吃吧!妈妈再去找更多好吃的。……)

4.感受鸡妈妈的慈爱、负责和伟大。(师:这是一位怎样的鸡妈妈?生:它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一点儿可吃的东西让给儿女吃,这是多么慈爱的妈妈;哪怕有毒,鸡妈妈也不管,一心想着儿女的温饱,这是多么负责,多么慈爱的妈妈。……)

(第二处和第三处“啄”的细读略)

古语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老舍笔下的《母鸡》对母爱的盛赞是经典的范例。倘如字字詞词面面俱到,平均使力,文本细读则会或浮光掠影,或脚踩瓜皮。其结果是,文本解读只能囫囵吞枣,事与愿违。上例教学时,没有贪多求全,而是围绕文本三次出现的重点词语“啄”的细读,整合其它词句细读文本,牵一发而动全句、动全段、甚至动全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替换,激活文本语言的生命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类文本内容比较抽象,时空以及情节与学生相距甚远,语言也没有鲜明的特点。通过平时积累的语言来替换文本的语言,可以激活文本语言的生命,看其中一个教学环节:

师:从哪些文句中感受到伽利略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实验困难重重阻力很大?

学生自由快速读全文回答后,然后出示句子——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师:从“胆大妄为”你读懂大家错误地认为伽利略是怎样的人?

生1:伽利略是胆大包天的人。

生2:伽利略是痴心妄想的人。

生3:伽利略是有眼无珠的人。

生4:伽利略是有眼不识泰山的人。

……

如果,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时,学生面对“读了这个句子,你怎么想?为什么这样想?”这种抽象成份极高的理性问题,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回答可能会东拉西扯,有的甚至答非所问。如上例,教师有意引导他们用“胆大包天、有眼不识泰山和不知天高地厚”等积累的语言来替换关键词“胆大妄为”,让学生带着语言积累走进文本,真真切切地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和执着求实的科学探索精神。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