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与古典文学的共生性

2015-05-30尹娜

出版广角 2015年8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

【摘要】中国的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学之间本身就是共生共融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共生性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二者起源上是相互共生的;其次,二者在表达素材上是相互共生的;再次,二者在形式上是相互共生的;最后,二者在内在的艺术价值上是相互共生的。

【关键词】 传统音乐;古典文化; 共生性

【作者单位】 尹娜,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与文学,二者皆属于艺术。中国的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学,源远流长,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中国的古典诗词,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学相结合的产物,经过发展演变,有的甚至成了当下的流行音乐元素。

我国的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学相辅相成,是共同发展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已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二者起源上是相互共生的;其次,二者在表达素材上是相互共生的;再次,二者在形式上是相互共生的;最后,二者在内在的艺术价值上是相互共生的。研究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对于理解当今音乐与文学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能促进文学与艺术的共同发展。

一、起源上的共生性

文学的起源,最早来源于民间的语言。对民间语言进行整理、加工与升华,才形成了文学。它是人类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与自然的互动。后来,伴随着文字的产生,才出现了书面的文学。关于文学起源的时间问题,古代有许多记载。多数史料认为文学起源于尧舜时代。文学中历史最为久远、数量最为庞大的文学形式是韵文,而韵文中的最重要属性就是音乐性。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是诗歌,诗歌是关于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本身也是一种音乐。

中国的音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世本》中便有伏羲造琴瑟的故事。由此可见,我国的古典音乐起源甚为久远。在《侯人歌》《云门》《三皇本纪》等古文中,亦记载在周朝之前便有了音乐。音乐的产生,多伴随着对上位者的歌颂。之后音乐的发展,更离不开文化的内涵。

从起源上看,文学和音乐皆是对自然的表达,以及对人类情感的表达,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文学与音乐都是表达方式,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这种特性确定了二者之间必然的共生关系。

二、表达素材上的相互共生

传统音乐与古典文学之间的相互共生,还体现在二者的表达内容上。文学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素材,音乐也可以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在传统的诗歌中,便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的诗句。而诗句中的“羌笛”便是有情愫的音乐。音乐这一元素的运用,甚至已经成为诗歌的表达方式之一。音乐所具备的情感特征已经完全融入诗歌中,并构筑了诗歌的意境,音乐成了渲染诗歌情感的重要法宝。

音乐作品往往从文学作品中取材。中国古代许多卓越的音乐大师都会从文学作品中取材:或者是讴歌文学作品的作者,或者是讴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水浒传》的开头便是耳熟能详的诗歌“大河向东流……”。在这里,诗歌完全建立在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是对文学素材的加工。

我国古代的文学大师大都擅长音乐,古代的音乐大师也大多精通诗词。文学作品会借助音乐来表达情感,并升华意境;音乐也从文学的土壤中获得大量的灵感和创作源泉。这便使得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与古典音乐在内容和素材上相互融合,相互共生。

三、形式上的相互共生

音樂与文学在形式上是相互共生的。也就是说,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中,包含着文学的属性;而在文学这种艺术形式中,也包含了音乐的元素。

中国的古典文学,似乎总带着音乐的色彩。音乐增强了文学的韵律感,也增强了文学的魅力。提起古典文学,人们会马上联想到诗词歌赋,而在诗词歌赋中,几乎每一样都带着音乐的特征。文学的早期形态常常是以口头诗的形式来进行传播。而这种口头诗,常常带着音乐的特征。古代的诗词,注重平仄,注重押韵,这便是古典文学具有音乐属性的明证。此外,中国古代有“填词”之说,这主要指宋代词人的创作。宋代写词,需要考虑到曲牌和音律。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完全依照音律来进行创作,每一句的字数,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进行随意增减。这比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严格许多。至于古典文学中的散文,虽然对音律没有严格的要求,但也要求读来流畅、有节奏感。散文的美,表现之一便是指它的音乐性。音乐性与节奏感,已经成为散文的审美标准之一。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一种戏曲艺术。戏曲,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音乐。作为一种舞台表演方式,戏剧将音乐与文学融合在一起,让两者很难区分开来。戏曲既是一种关于文学的艺术,也是一种关于音乐的艺术。戏曲既离不开文学的内涵,也需要音乐的衬托。戏曲中的戏词是高度艺术化的文学,戏曲中的敲锣打鼓,又是它必备的元素。在古代的歌曲中,歌词与音乐总是相互配合的。没有歌词的音乐或是过于孤寂,或是过于热闹。比如羌笛之声,没有歌词,只有音律,所以真正懂得羌笛之声的注定是少数人,而羌笛也正是孤寂的。至于锣鼓喧嚣之音,其特色则在于热闹、平民化与大众化,没有婉转的音律,也没有动人的节奏,这是源自乡土和民间豪放情感的自我演绎。这种锣鼓喧嚣因为以广大平民为基础而少了些许高雅。然而,当音乐与歌词相互配合之后,有了歌词的衬托,音乐登上舞台,既能够向大众普及,又不失它的高雅。因为与歌词融合,使音乐具备了更多可欣赏性。

从形式上来讲,音乐毕竟是抽象的。其音符、音调、音律等并不容易为广大受众所理解。音乐的普及需要在形式上同文学捆绑。音乐想要传播,需要借助文学这艘大船。音乐选择了文学,从而实现了它的发展。音乐与文学在形式上的相互融合、相互共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艺术价值上的共生性

音乐依赖于文学的形式,因为音乐要表达思想。而音乐中的思想,亦可理解为音乐的文学性。思想依赖于文字的表达,并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之上;而文字一旦拥有了思想,便拥有了价值,也就成了文学。音乐或者娓娓诉说一个故事,或是表达高山流水的情感,或是表达曲高和寡的孤寂,或是表达十面埋伏的苍凉,或是表达号角孤鸣的悲壮,或是表达琴瑟相和的缠绵。这种共鸣、传播与感染,皆是因为音乐具备内在的情感与思想。音乐内在的情感,便是指音乐的文学性。音乐的文学性使得音乐拥有了活力。此外,音乐的价值体现在音乐的人文主义关怀上:或者是表达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者是表达对自我哀伤的舔舐,或者是对命运无常的反抗,或者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或者传递对爱的感恩与祝福。这些人文主义关怀使得音乐具备了更强大的灵魂。音乐的人文主义,是通过音乐的文学性来表现的。人文主义情怀本身便是一种具体的情感关怀,这种关怀是通过语言来定义的。同时,对音乐人文主义情怀的鉴赏,也需要通过文学语言来实现。因为音乐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对其进行鉴赏和分析,需要借助文学语言的表述。文学语言的具体、形象以及表意的准确性,使得文学语言发展成为对音乐艺术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同时,对文学进行赏析时,也离不开对文学的音乐性进行赏析。文学的音乐性,主要是指文字的节奏感。文字是用来交流的语言,需要讲求交流的流畅性和读起来的语感。文字的语感是文学的价值之一。尤其在散文和诗歌中,更要考虑节奏感。假若没有节奏感,文学会丧失一部分欣赏价值。考量文学中的节奏感,是考量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尺。同时,赏析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并不是单纯从语感的角度出发,还包括整体结构的设定、起承转合的运用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等,这些都与音乐的节奏感异曲同工。一部文学作品便是由作者指挥的盛大交响曲,音乐性与节奏感应当贯穿这部文学作品的始末。赏析文学作品的音乐魅力,是赏析文学作品整体魅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文学作品当中融入了音乐的美感,而音乐又离不开文学性。从内在价值来看,我国的传统音乐与古典文学之间早就实现了价值的相通相融,是共生关系。

五、结语

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赏析时,不能忽略音乐的视角;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时,也不能忽略文学的视角。音乐人要想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就一定要具备优秀的文学素养,如此才能够创作出具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作品。文学工作者进行创作时,也应当考虑节奏感的重要意义,把握住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性,以增强文学作品的魅力。

[1]朱华阳. 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D]. 武汉大学,2006.

[2]刘建平. “中国艺术精神”问题研究[D]. 武汉大学,2010.

[3]邹超才. “异类的古典”——梁实秋文艺思想评述[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4]陈冲. 古典音乐与幼儿生命教育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现状分析
国乐前途之思考
国乐前途之思考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中西方传统音乐美学比较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