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对比

2015-05-30潘家艳

参花(上) 2015年8期
关键词:薛宝钗宝钗贾府

◎潘家艳

一、身世背景

林黛玉年幼深受父母宠爱,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因母亲去世早,被接到荣国府抚养,虽是寄人篱下,却颇受到贾母的宠爱。薛宝钗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皇商之女。父亲在世时颇受宠爱,还让人教其念书识字,甚至其智慧和涵养高于她的哥哥薛蟠。

林黛玉与薛宝钗二人均是幼年丧父,自小受到父母熏陶念书识字,博览群书。在家境上宝钗比黛玉更具优势,皇商之女的财富积累可让其客居大观园时“一应曰费供给,一概免却”。

二、才华学识

在元春命宝玉做诗时,宝钗提醒他“怡红快绿”的典故,故宝玉称宝钗为“一字之师”。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时,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稿。”探春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当居第二。”众姐妹中宝钗的文采可谓称得上可以与黛玉抗衡。

三、对待侍者的态度

黛玉和她的贴身丫头紫鹃情同姐妹,事事为她着想。香菱学诗,黛玉丝毫不在乎身份地位的区别,且悉心教导。

宝钗在听到金钏儿的死讯之时,没有像袭人一样流泪惋惜。而是想到马上跑去安慰自己未来的婆婆王夫人,把全部的责任归咎于钏儿一个人身上。此外,她还毫不忌讳地将自己的衣裳给死去的钏儿穿上,并嘱咐多给她的家人一些银两以尽主仆之情。

这些反映了宝钗冷酷无情的一面,更展示其维护封建贵族罪恶的庸俗性。和黛玉的天真无邪、待人真诚相比就显得失色。

四、独特个性

黛玉虽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可是在她面对生活时,却显得纯真率直、实话实说。虽说是姨妈送的珠花,一样的坦率直言:“别人挑剩下的珠花我坚决不要。”

宝钗平日里和宝玉相处,却从未表露出自己也喜欢宝玉的情感。直到宝玉受伤之时,来看望宝玉的伤势,趁着无人时,拿起旁边绣有鸳鸯的肚兜一针一线地刺绣着。宝钗能冷静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轻易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待人接物时,处处温柔,事事周到因而她能受到贾府上下众人的喜爱。

五、为人处事之道

黛玉富有“尖酸刻薄”之相。平日里视宝钗为自己爱情的竞争对手,一旦抓住宝钗不是的机会便对其冷嘲热讽。就连真心喜欢自己的宝玉也不完全放心。

宝钗在面对黛玉的冷嘲热讽时显得落落大方,不计前嫌。在黛玉生病时,亲自去探望并派遣下人给黛玉送去燕窝补身子。身在派系众多、嫡庶争夺激烈、主仆矛盾尖锐的贾府之中,她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贾母为自己庆生,她点贾母爱看的戏,并将贾母喜爱甜腻之食的习惯大声说出,以此博得贾母的欢心。自己兄长带回礼物之时还不忘给赵姨娘和贾环带去一份。

六、爱情结局

黛玉孤高自许,在人际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宝玉成为她唯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给了宝玉。她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寄居贾府既感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又没有兄长,无家可归,离不开贾府,甚至把自己的婚姻大事还寄托在他们的身上。她既热烈追求爱情自由,但封建礼教的束缚,又使她不断地受到内心的煎熬。因此,她的爱情显得特别的深沉而扭曲。在宝玉成婚之时,她便焚诗稿泪尽身亡。

宝钗分明对宝玉情有独钟,可她却将这种感情封闭到庄而不漏的地步。她也有爱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审美能力,她却常常不知不觉地压抑自身的爱好和情趣。她信从封建道德从而使自己失去许多童心,许多自由,逐渐被封建规范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对自己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不敢断然决裂,她的生命处在一种扭曲压抑的状态。最终因为两人理想志趣不和,且宝玉不忘“木石前盟”的林妹妹,最后也落得个“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独守空闺,抱憾终身的下场。

两个人最后的爱情结局都是悲惨的,一个是独自葬花焚诗稿郁郁而终;另一个是丈夫遁入空门后,留下自己独自面对日益衰落惨败的贾府,处理一大堆生活上的琐碎繁杂之事。

猜你喜欢

薛宝钗宝钗贾府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