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训练体系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5-05-30王方
王方
摘 要:本论文旨在对于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进行详细梳理;对于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核心内容进行深入辨析以及提出对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和身韵课程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训练体系
一、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建议采取目前最科学的训练方式即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在关于“中国古典舞风格”方面另设中国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课。
关于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改造的问题有很多议论,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关于基训身韵化,身韵技术化;关于基训的“净化”问题;关于解决基训与身韵“两张皮”的问题等。尽管说法不一,但体现一个实质,即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需要改善。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在创建初期以借鉴芭蕾的训练框架为主,虽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戏曲和古典芭蕾结合的痕迹仍然可见,甚至有很多地方芭蕾训练的痕迹尤其明显。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的顺序与芭蕾课课堂的顺序大致相同,动作也基本一样。例如把上动作都是从双手扶把到单手扶把,从plie(蹲)、battement tendu(擦地)、battement tendu jete(小踢腿)等等到最后的battement developpe(控制)和grand battement jete(大踢腿)。古典舞与芭蕾舞动作无太大差异的动作也甚多,例如手位,手打开到身旁,芭蕾舞称这个手位为“七位手”,而古典舞叫此手位做“山膀”,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掌心朝内一个掌心朝外,因此,这两个动作无论是从外观还是感觉上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在古典舞基训课与芭蕾课中虽有诸多的相同,可还是有可以将他们区分的特征,那就是中国古典舞独有的技术技巧,他们是担当体现民族风格的重要角色,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的门面。既然中国古典舞身上保留着太多古典芭蕾的影子,而芭蕾的的科学训练性又是有目共睹的,与其回避芭蕾舞不如正视,运用芭蕾的科学训练来更好地塑造人的气质、美的形体以及更加协调的四肢,而在体现古典舞独有的风格、风貌上另开设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课程,通过芭蕾舞对于人体的最科学的训练,中国古典舞者们可以更加完美的展现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增加古典舞的表现力。
二、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中国古典舞身韵建议改名为“中国古典舞课程”,中国古典舞课程以中国传统审美倾向为主,以“李正一、唐满城的古典舞身韵学派”;“高氏古典舞学派”,和“孙氏古典舞学派”,2006年又出现了以马家钦为创始人的“昆舞”流派等古典舞的流派为多元化,分“单元式”授课。
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就某一个时间段而言的,“创新”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证明了它符合当时的发展需要,李正一、唐满城两位老师创建了古典舞的“身韵”学派,建立了中国古典舞的鉴别标准,让舞蹈表现出中国的韵味,可以说有了“身韵”课程的存在,才让中国古典舞有了真正古典舞的意义。“身韵”确立了中国特有的身法与韵律,这也正是身韵一名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舞长袖飘渺、前倾内含的风格特征有了深入的了解,促成更多人对于“中国古典舞”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只有“身韵”的中国古典舞似乎缺少一些东西,舞蹈艺术家们最终发现,缺少的是“历史”,“中国古典舞”是非常厚重沉淀的词汇,单有“身韵”这一种风格就可以担当?从而中国古典舞的各个流派相继出现,他们同样表现中华民族的东方之美,同样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沉积下来的舞蹈审美风格,他们并没有用戏曲或是武术的风格来展示,而是用更加历史的东西来诠释,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身体韵律,那么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汉唐身韵派”?“敦煌身韵派”?现在,用来展示中国独特审美的舞蹈被称作“身韵”,似乎并不恰如其分。中国古典舞多元化的发展主要是流派的互补性和融合性,建议以中国传统审美为主体,以多种流派为多元化教学,组成“中国古典舞课程”,为创新开拓视野。
综上所述,是我对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浅论。中国古典舞新型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探求的课题,它关系到中国古典舞的创新和发展,关系到中国古典舞人才的培养,本人很想通过这一浅论引发更多人关心中国古典舞教学建设,开发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让中国古典舞艺术传遍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艺术在广大人民的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的中心,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体系背负着培养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接班人的重担。所以希望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热爱者们的勇于创新,开拓,善于發现,探索,勤于思考,研究,引起更多人关心中国古典舞教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