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器物有心

2015-05-30无牙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制陶器具器物

无牙

大学曾和朋友去国家博物馆看“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我们几乎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去观赏那些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玻璃展台中的瓷器,它们被温润的光芒包裹着,精湛细腻,价值连城。虽然展品介绍里述说着千百年前它们是如何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器具而被使用,但遗憾的是,如今这样在玻璃框里的高冷姿态,让人很难想象它们作为“普通器具”的日子。

陶瓷,不应该只是博物馆里供人观赏的精美玩物,它更应是与人们生活美好相依的、温暖的器物。《寻瓷去》里作者如是揭示了陶瓷与人的亲密关系。

这本书有关陶瓷。但它并不是一本专业教学或者鉴赏陶器的书,而是更适合于悠闲的下午茶时光。作者将目光放在了但凡提到瓷器总绕不开的“瓷都”景德镇。在这里,作者认真调查了瓷业的当下状况,探访了生存于此的中外设计师与当地手工艺人,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瓷器体会了“造物者”在日常器物中倾注的美好心意。书中那些有关陶瓷的,有博物馆展览中不曾诠释的历史,也有陶瓷地摊上没有描绘的生动故事,更有你未曾听闻过的制陶人的创作历程。

这本书有关生活。作者认为陶瓷“应是一种日常。掬水,盛饭,吃茶。最好的不在博物馆的灯光下,在寻常人家的柜什茶几上。” 于是,我们能在《寻瓷去》里那些制陶人生动各异的故事中,无比清晰感受到作者对陶瓷在当下生活中的境遇的种种忧心和希冀。当陶瓷遭遇现代工业的兴盛与廉价用品的泛滥,瓷器之美受到侵蚀,仍有一些设计师及手工艺人在发现、坚守,并且使陶瓷在现代生活中散发光泽。用传统青花描绘细腻心绪、勾勒生活痕迹的张凌云;既埋首于传统的故纸堆,也开心地做着现实生活的心灵捕手的姜雪子;利用繁重的制陶工作解压的韩国姑娘伶美……诞生于这些制陶人手下的器物无不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而除了本地的手艺人,“瓷都”也在不断地吸纳大量的外来设计师,与把目标放在如何达到历史的艺术高度上的中国传统陶瓷艺人相比,这些更加注重陶瓷现代性表现的陶瓷设计师,让陶瓷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这本书有关心灵。诚然,陶瓷的诞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练泥、拉坯、印坯到晒坯、刻花、施釉,再到烧窑、彩釉,每一项工序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些细分起来多达七十几道的工序,凝结着每一个制陶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心力。“根据天气的好坏、器行成形的难度,构思到制作,烧成所需的时间有所不同,急不得,一步一步有耐心做下去。”几乎所有制陶人都如雪子所说那样,技艺可以靠年月累积,但“用心”却是制陶的最关键,它炼心也养心。算得上“十年磨一剑”的姜雪子,她创作的“百合”系列食器,细微之处都透露着这位陶瓷设计师的用心。还有来自韩国的设计师文姬,一直将对生活的美好心意凝聚在每一件创作中,她坚持,通过自己双手制作的器具只有在人的使用后,才会有所意义。虽然那些摆放在博物馆中的精美却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甚远的珍品,以及那些在工业的兴盛与廉价用品的泛滥下诞生的粗制滥造、毫无“生命特征”的碗碟,也耗费了工匠心力的产物,但却无法让人体会到生活的温润。

作者虽在后记中写道:“做这本书,开心,用心,担心,力不从心。”字里行间透露的却是对陶瓷之美的痴心,对陶瓷行业的关心,以及对器物与生活亲密关系描绘的尽力尽心。若你也有一颗热爱生活之心,不妨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寻瓷去”。

猜你喜欢

制陶器具器物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试析当代国外制陶中的禁忌与祭祀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古代器具灌农田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计量器具产品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