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实施品德导学作业的实践研究
2015-05-30孙国娣
孙国娣
摘 要:品德导学作业,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凭借,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其区别于一般作业的最大特点是设计的作业是基于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基于能指导和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实现对教材的学习理解,促成学力的养成和提升,是与课堂相融合的,具有能引领学习、指导学习的教学功效。
关键词:学习兴趣;自主参与;持续发展
一、从导学作业设计的内容上看,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我们可以从作业的内容入手,尽可能以多样性、趣味性和新颖性吸引学生。
1.设计趣味性作业
(1)做游戏
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是从游戏开始的,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通过游戏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容易回归生活世界,寓教于玩,玩中明理。
如在上“学会合作”一课前,我布置游戏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蒙眼走路”看谁走得快、走得远,学生当然玩得兴致勃勃。这是个需要相互帮助、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课前就初步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
(2)讲故事
故事内容不仅能反映生活,揭示世界,而且故事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在《了不起,家乡人》一课的教学前,我尝试布置“给父母讲故事”的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给父母或长辈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个有关家乡名人的故事。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对家乡名人及其事迹有了更多了解,还增进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3)参观访问
通过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让学生眼看耳听,亲自实践。
如上“走进社区”一课前,我布置的课前实践作业是让学生去了解社区,到社区公园玩一玩,到社区医院或社区的敬老院去看一看、到社区的办公地点数一数社区有哪些服务机构等,是怎样为大家服务的,从而让学生比较深入地感知和了解自己的社区。
2.设计生活化作业
新教材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结构编排的设计上都凸显了“生活化”这一特色。把作业看成是课堂内外的一个衔接点,力争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体现“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如上“超市”这课的教学,我在课前首先布置了学生开展购物前的小调查:第一,调查“家里还需要什么”;第二,调查“家人喜欢吃什么”;第三,调查“我准备买什么”。让学生自主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在活动前发给学生一张表格,让他们填写要去的超市,超市物品的摆放,快速购物的技巧以及总支出和自己的感受等。
3.设计探究性作业
从学生心理出发设计探究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如在上“保护环境”一课时,我们可把学生带入到社会生活中,在生活情境下再探究身边的环境怎样?主要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环境问题?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改进等学习作业,进而让学生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来探究学习,寻找答案。
4.设计操作性作业
当然,学生的品德作业不应只是一些简单的书面作业,更应包括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内容的作业。如在上“家乡特产知多少”前,让学生编一份呈现家乡特产的小报,然后在教室内展出,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二、从导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上看,要力求使学生自主参与
1.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设计多样化、可选性作业,让学生像逛超市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那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比如上“学习合作”一课,我就布置了以下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作业完成:(1)玩一玩。可玩乒乓接力、盲人走路。(2)记一记。记数字或文字,看看自己一分钟能记住多少数或文字。(3)访一访。访问周围的亲戚朋友,他们的工作是否需要合作,是如何合作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堂课上完时,我一般会留几分钟时间讨论下一课内容,让学生针对课的内容,自主设计课前作业,把学生设计的作业在班中交流,把能突出课的重点、突破难点的作业当即就布置给学生,因为作业来源于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就更愿意接受。
3.让学生合作设计作业
进入中高段学习的孩子对于课前导学作业,只要他们愿意,其完成的方法则表现为各显神通。因为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除了网络外,还有很多报纸、杂志、特刊等,当然还有围在他们身边转的亲人和朋友……所有这些隐性、显性资源的大门常常是敞开着的。
比如上“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前,我先对学生做了一些提示:你知道家乡有哪些特产?这些家乡特产与什么有联系?你会如何介绍家乡的特产等,然后让孩子们六七人一组自由组合。让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组的问题合作完成,也可以老师没有涉及的问题合作设计;可以采用小组自己喜欢的形式设计。于是,我们有一个小组的六位同学,由于袁×的妈妈是菜厂的副总经理,而且该厂是在自己镇上。他们打算搜集特产萝卜干的有关信息,讨论好先由袁×跟妈妈联系好去厂里参观,然后让小组中最会说话的冯×采访,采访前大家一起讨论采访的内容。袁×和杨×比较精通电脑,于是他们负责在网上查找关于萝卜干的故事以及如何作为特产,它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后在参观采访搜集后让小组内最会写作的姚×和轩×设计广告语。就这样,小组内利用学生身边可利用的資源,彼此取长补短,互相合作,亲自设计导学作业,让课前导学作业变得更亲切了。
三、从导学作业实施上说,要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
1.作业纸运用,落实检测反馈
学生的作业到底做得如何?是否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这些问题老师很难检测。“以学定教”更无从说起。如何能让老师更好地检测学生的作业,保证学生人人参与?运用导学作业纸就可以达到师生共赢。我们的导学作业纸设计的非常简单,而且基本上是统一的模式,称为“ 学生品德学科课前导学作业设计”,作业纸内主要记录课题、学习目标、难点以及作业设计和作业后思考小结。在开学初我们就给每位学生一定数量的导学作业纸,要求每次作业设计都必须记录在导学纸上。这样一来,导学作业就有了呈现的方式,作业是否人人参与,作业的质量如何就一目了然了。运用导学纸是真正实现“导学”的重要手段,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的“导航仪”和最终学习成果的“检测仪”。同时由于学生的导学作业纸是统一的,也就更容易比较,促使学生用心去做。
2.资料袋上墙,保证人人参与
若是能够让这些课前导学作业不仅对课堂的教学发挥作用,还能成为让学生相互欣赏、自我积累的一个过程,那么,学生或许能够在课前导学作业上有一个更良好的循环,而且能够更大地激发学生对品德课导学作业的喜爱。
由于时间问题,很多学生的课前导学作业虽然已经完成,但在课堂中没有利用,这样到了课后,这些导学作业便立即褪色,恍如一张废纸,使一些比较珍惜自我劳动成果的学生常常面对尴尬——不知道要不要再来保存这些作业?于是,这些作业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犹如一次性筷子,随便丢弃……如何让品德课前导学作业的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呢?让学生觉得导学作业其实是非常有用,完成它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完成。于是我把學生品德课前导学作业,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资料袋形式呈现在班级墙上,让大家来参观阅读。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个人的作业与小组相融合呈现于墙面,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
3.建QQ群,引导多方互动
当今社会,电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的内容包罗万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小学生也早早地成为网络一族,老师和学生在网络上都有博客,有微信,有QQ群。班级QQ群在不少学校中开始盛行,把班级活动的有关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育子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上传发表。在班级QQ群中,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家长和教师三位一体。同时,教师对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也可转载上传,提供给大家阅读,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空间中深度交流沟通。
品德课前导学作业资料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设点。学生把课前导学作业的第一手资料展示在班级QQ群上,能起到两大作用:一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自己在课堂中能顺利开展学习打下基础;二是自己的课前导学作业能够展示在班级QQ群上,让同学、老师看到,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又促使学生更用心地去完成这个作业,从而让孩子们的智慧在此展示、发挥。学生、老师多方互动也有了真正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孙晓红.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新课程:小学,2010(9).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