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公共服务中的生态思想

2015-05-30冯丹娃

北方论丛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指导了物质生产、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与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重新反思新公共服务价值取向、管理理念与服务对象,构建生态化的公共服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社会整体目标的保障。新公共服务中的大众意识应该是生态意识,公众平等实质上是生态平等,新公共服务中政府承担的是生态责任,共享的是建设生态和谐目标的公共利益。

[关键词]新公共服务;生态;生态思想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5)04-0152-03

[收稿日期]2015-05-1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共治机制研究” (15BKS03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生态意识的培育与践行研究”(14BKS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现代生态意识构建研究”(13YJC710060)

一、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人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它包括对自然界生物之间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看法与观点,并由此而产生的生态意识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1](pp4-5)。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环境的等,使得这一文明体系已经与人类生态和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多斯教授等撰写的《增长的极限》,指出要解决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改变不科学的经济增长趋势和建立稳定的生态条件[2](pp37-40)。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明观来建设人类社会的文明。生态文明观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生态文明观约束了物质生产的性质和水平,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生态文明观指导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因此,生态文明观主张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明的保证者,它使得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它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p14)。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提供怎样的公共服务,直接影响了人的发展与进步。例如,义务教育与公共卫生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直接影响人们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服务指的是满足公民生活、生存与发展的某种直接需求,是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的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活动的保障条件。新公共服务理论既强调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同时随着生态文明观的构筑,更加强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导向,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用科学发展的理论,以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造福于广大民众。

二、新公共服务的反思

新公共服务理论针对传统的管理主义模型提出了重要的、切实可行的替代性选择方案。未来的公共服务即新公共服务将以与公众对话协商和共享公共利益为基础,在更广博的民主、社区和公共利益这一框架体系之中发挥作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为前提,指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缺陷,并构建了一个充分重视民主、公民权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论框架。

(一)价值取向反思

每一文明时代都有相应的价值观,这是社会不断演进的结果。新公共管理注重产业与绩效的明确标准,运用市场管理模式对组织目标和人事目标进行设计,并设立数字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以便依据指标的完成情况来测量和评定工作的绩效。因此,政府公共管理活动接受着市场的检验,新公共管理者运用市场方式管理公共事务,政府的职能被分为“掌舵”和“划桨”两类,并且这两种职能是分开的。新公共管理者认为,“掌舵”的职能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核心职能,而“划桨”的职能可通过其他机构来承担,如社会组织、中介机构或一些私营部门。政府通过与这些机构签订绩效合同等措施,实现政府预期的目标。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减少开支,政府将公共服务的形式变得更经济化,政府部门通过私有化、企业化的途径来提供一些商业性公共服务,这就克服了传统行政管理组织效率低、浪費大的弊病。为此,新公共管理学派主张采用成本——收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放公共服务的供给,打破由政府垄断的局面,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4](pp410-411)。这种“经济人”假设的理论起点运用到公共管理领域显然是不合适的,它忽视了社会性、文化性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同时经济人假设有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形象,他们将不被社会公众尊重。因此,新公共服务摒弃了经济价值至上的理念,认为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应该是基于全社会的,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公共行为。

(二)管理理念反思

市场式模式是公共管理改革的主导理论依据。新公共管理主张以市场为指挥棒,建立市场型政府,依据市场需要及经济成本核算来确定提供公共服务的项目与资金。企业家型的公共行政官员片面追求生产率的行为方式是十分狭隘的。市场式模式的实现途径是政府通过与企业或非政府公共部门签订合同、吸引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建设,以及向公共服务使用者收取费用的形式,解决政府财力不足和效率过低的现象。无论是参与式国家模式,还是弹性化政府模式,或者是解制型政府理念都在新公共管理改革中起到了提高政府绩效及对公民的回应性作用。然而,过分强调公共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等做法,使得公共管理与服务忽略了追求社会公正、社会责任、公众利益等公共管理本质使命,同时也无法通过公共管理与服务来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与社会道德水平。因此,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政府在建立共同利益与责任中的核心地位,鼓励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具有更广范的公共利益理念。

(三)服务对象反思

新公共管理是要建设企业家型的政府,政府部门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政府把公共服务的对象视为市场的消费者即顾客,他们在把“顾客”当作上帝的同时,忽略了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权力,降低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既存在广泛性,又存在差异性,在理性情况下,政府必须引导公民的合理需求,这样才能满足公共利益的实现。正因如此,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不应只关注公众个别利己的短期利益,而是应该把责任划定在更大的社区及更长远的利益。公共行政官员及组织应通过更直接、更便捷的形式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与监督,追求共同的利益和责任,而并非最快速的解决问题提出方案,追求的是长远的满意,而不是短期认同。公共部门既不是“掌舵人”,也不是“划桨人”,而是思考具有战略性、行动具有民主性的,具有有效反应力与回应力的公共机构。新公共服务的对象是具有公共利益共享观念、具有大局意识、具有合理需求的理性公众,他们热衷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而不是只顾私利的“顾客”。

三、生态化的新公共服务

(一)新公共服务中的大众意识是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缺乏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根源。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对待与周围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时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与保护、生产与生活、资源与环境等关系时应具备的生态学观念和常识[3](pp15-17)。

公民生态意识的强化是实现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加强公民生态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倡导绿色行为方式,才能不断增强公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参与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进而在生态意识的引领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莱斯在《自然的控制》中指出,人们在环境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判断,其一就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仅仅看成用经济代价的核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把环境质量看作是一种可以在通过合适的价格来购买的商品。因此,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政绩工程的公共服务将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依据相应的行政权力控制着社会活动的事项范畴和地理范围。新公共服务更尊重社会公众,更关注生态文化,旨在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5](pp86-89)。政府的价值取向应該由以往注重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转变为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唯经济增长论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错误的政绩观的指导下,公共服务将变得功利化、低俗化。提高政府的生态意识,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把政府对生态的责任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就是要形成理性和公平合作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人类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本身的和谐发展[6]。

(二)新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平等是生态平等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为了实现大众意识,就要鼓励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和方案的制订,开放的政府应具有回应力。公民平等地参与和享受公共服务的内容的同时,要履行其责任与义务,公民应该关心更大的社区,更长远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生态平等强调突破狭隘的平等观,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平等必然会限制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是一种平等亲和的关系,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的生产实践要遵循生态平等原则,它既是世界观、伦理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无论是传统的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物品与服务,还是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或非公共部门合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都要考虑公民平等地参与享用权力和共同解决制定政策。新公共服务要求不同民族、性别、年龄、阶层、文化程度的人们在文化上互相尊重,在政治权利上互相平等,在经济权利上互惠互利,更要求政府公共行为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为在自然的整体生态关系中,人类只是其中的一角,这是一条基本的生态道德准则。政府要在公共权力的行使中关注生态平等。1982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华伦县就因当地民众反对兴建毒垃圾掩埋设施而举行了抗议活动,并且许多民众和知名人士都参与其中,强烈要求维护生态平等,最终抗议演变成一场全国范围的活动。面对公众对生态环境和生态平等如此地关注,美国政府做出了关于如何保护环境、构建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的新部署。

(三)新公共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是生态责任

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价值取向应该把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相融合,不仅要利用自然满足人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更要服从自然的规律,把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政府要遵循生态平衡的客观自然规律和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发展社会生态经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政府的生态责任要求政府具有树立和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干预和引导生产生活,克服市场失灵。政府要提供和制定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为民众提供生态公共物品,传播生态信息,承担起维护公众环境利益和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政府生态责任体现在生态传播教育与生态立法约束方面。要培养具有正确的生态意识和良好生态文明行为的“生态人”,需要政府有组织地、有规划地,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向人们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和理念,充分发挥教育在培养“生态人”方面的功效。政府要在生态伦理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引导企业、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环境的宣传与保护工作。在环保法律的完善和严格监督执法体系方面,政府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综合手段,积极落实生态伦理规范[2](pp40-57)。这就需要一个理智型的政府,在满足公共利益和要求的同时,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在各个机构间有效协调,履行环境责任,解决生态问题。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由于未能全面考虑到西部地区面临的严峻能源环境形势,政府单纯片面地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加剧了对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式开发,使西部能源开发环境受到了污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盲目决策造成了能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迫切需要完善政府生态责任机制,综合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政府环境责任评价的基本取向[6]。无论是在经济发展中还是在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中,政府都必须把生态因素考虑进去,关注包含各种资源活动在内的经济发展活动和公共管理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主动承担起生态责任。

(四)新公共服务中的共享公共利益是生态和谐目标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更高层次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立社会远景目标的行为中,公众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公共利益的根基,公共利益在政府服务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公共行政官员必须促进建立一种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公益观念。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目标不是要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答案,也不是短期的经济收益增长,而是要建立共同利益与责任,真正让人们聚集到一个能无拘无束、共同协商社会发展问题的公共利益舞台。共享的公共利益具有更长远、更广博、更健康的领域和更理智、更正义、更有生态意识的受众。和谐社会是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强调人类生产和生活强度应在生态环境的涵容范围内,遵循自然规律,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形态。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引導、监督的作用,为公众参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要加强与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对民间环保组织予以支持和引导,联合民间组织共同开发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将成为发展的导向,不仅“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还涉及发展模式的深刻转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生态学的高度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通过观念革新,弘扬生态文明意识,发展生态经济,培养绿色思维方,实施环保生产方式,推行低碳生活方式,践行生态行为方式,从而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和生活富裕的和谐发展道路。

[参 考 文 献]

[1]刘宗超,等.生态文明理念与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2]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楚明锟.公共管理导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5]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郝文斌,冯丹娃.我国生态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对策[J].北方论丛,2011(3)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桂兰]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Voices from Chernobyl:The Oral History of the Nuclear Disaster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