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探究
2015-05-30李宁
李宁
【摘 要】无聊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现在,“无聊”、“没劲”成为青少年的口头禅,无聊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更是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聊”作为学术研究,正像其他很多研究问题一样,来自于国外,国内很少有研究者专门对这个领域开展研究。随着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资源越来越丰富,各种休闲娱乐、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再加上学校里各种各样的课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享受其中的青少年怎么会感觉到无聊,尤其是面对学业时,更加感觉没兴趣,无聊呢?于是,笔者试图借鉴国外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动机理论来分析青少年学业无聊的真正原因,并给出一些可以尝试的建议和意见。
【关 键 词】动机理论;青少年;学业无聊
一、核心概念
(一)无聊
无聊是人类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被誉为现代社会的瘟疫之一。随着人们对无聊不断重视,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给出了无聊的一些相关概念,主要是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主义哲学领域,另一类是心理学领域。①
正如许多研究追本溯源,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哲学这一领域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解释与分析,无聊这一研究同样在存在主义哲学找到了解释方式。存在主义哲学家Heidegger②从时间的角度切入,讲无聊分为三种形式,三种无聊的程度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第一种无聊是最浅层次的,一般通过消磨掉现在无聊的时间就能轻松应对过去。第二种无聊则是当事人不是关注现在和将来的时间,而是回溯过去,懊悔自我对时间的浪费,从而阻碍了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第三种无聊是最深程度的无聊,此时的当事人无心关心过去、现在和未来,隔绝任何人和事,最终会体验到深切的绝望感。
然而从心理学领域来界定无聊这一概念并非易事,不同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也不同。比较一致的概念是“无聊通常被看作一种不愉快的体验、缺乏刺激和低度的生理唤醒。”③
综合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无聊是个体在所处的环境中,缺乏刺激或刺激过多,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学业无聊
学业无聊是学生面对学习时的一种情绪。关于学业无聊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国外学者Pekrun等人所做的研究。他们采用了六道开放试题的问卷对学生进行了测查。问卷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业无聊的成分,其中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情绪表达;另一部分是相关因素:认知、动机、行为和成绩。④
除了上面的研究之外,国内较多的学者关注的是学业情绪。学业情绪是一个中性概念,指的是学生面对学业的态度,更加关注的是学业情绪和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等方面。结合上面对无聊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学业无聊就是学生(个体)在学习的环境中缺乏学习刺激或学习刺激过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产生的空虚、烦躁等一系列不良情绪。
二、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的解析
(一)无聊的解释模型
1. 两因素模型。两因素模型是Vedanovieh等人提出的,其中的两因素是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因素模型认为无聊感主要是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者相互影响产生的。此后国内学者黄时华等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两因素进一步进行解释为两个二阶因子:Gl是指外部刺激,包括了外部刺激特征及其引起的一系列情绪与行为反应;G2是指内部刺激,包括自控力和创造力,涉及到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身能力。⑤
2. 五因素模型。国内学者杨波等則构想了包含知、情、意、行和人际的五因素模型,⑥主要依据是按照心理学上惯用的“知、情、意、行”区分方法,同时结合因素分析结果再将行为维度区分为学习行为与闲暇生活行为两个维度。五个因素具体如下:
(1)认知面:表现为物质需求多、自我中心、缺乏深度思维等;
(2)情绪面:表现为感官取向、缺乏自信、常感空虚、多负向情绪等;
(3)意志面:表现为缺乏思想志向与责任感、回避难题、浅尝辄止等;
(4)学习行为面:表现为“学习淡漠症”,对学习不感兴趣、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机等;
(5)闲暇生活行为面:表现为缺乏有意义的休闲及兴趣、缺乏精神生活、行为模式退化等。
3. 学业无聊的三因素模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青少年的学业无聊,结合教育心理学中成就动机理论的相关观点,笔者认为将青少年的学业无聊解释为三因素更为合适,三因素包括:刺激、个体、动机。刺激对应的是教育情境中的一切人、事、物,具体包括教师、同伴、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教学环境等等。个体则等同于处在教育情境中的青少年,涉及了个体的个性特征、内在需求、自身能力等等。动机是指处在教育环境中的青少年在学业上的成就动机。前面几种解释模型都是从无聊的构成成分来分析的,而学业无聊的三因素模型则更加强调了用这三个因素来分析学业无聊的产生原因。
(二)学业无聊的产生过程
面对学业,有些学生会产生无聊,但有些学生却乐在其中,并且面对学业无聊,不同的学生选择的应对方式也截然不同。这种现象用学业无聊的三因素模型分析来看,如图:学业无聊的产生是由适宜刺激呈现给个体,个体结合内心的需求来检验刺激是否能够激发个体学业上适当的成就动机产生,成就动机一旦产生,个体如果能够通过实践满足自己的需求,此时个体不会产生空虚、烦躁等一系列情绪,当然个体没有产生学业无聊。
反之,如果刺激不能满足个体的内在需求,或者是刺激过多地满足了个体的内在需求,都不会使个体产生成就动机,此时个体便失去了对该刺激的兴趣,由此产生不良情绪。即使刺激是适宜的,但是如果个体不能够结合自身的能力导致成就动机过高或者过低,个体通过实践轻而易举地满足了学业上的成就动机,或者说始终不能够满足,最后同样产生了不良情绪。因此,刺激的不适宜和成就动机的不合理最终都会使个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然而,面对不良的情绪,不同的个体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个体的耐挫能力强,有良好的自制力,通过一些情绪管理会选择继续挑战,并不会最终走向学业无聊。然而,除此之外的个体面对不良情绪无计可施,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业无聊。
(三)青少年的学业无聊应对
通过分析青少年学业无聊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个体本身这个因素对学业无聊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个体不仅仅在学业无聊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应对学业无聊时,不同的个体应对方式也截然不同,总共大概分为两种: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很容易理解,积极应对是指个体会通过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方式来及时调整以便摆脱目前的学业无聊,比如找他人倾诉,看看书,听听音乐,和朋友打打球,自我反思等等。消极应对则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消极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学业无聊,常见的有:厌学、逃学、去网吧、吸烟酗酒,甚至有些青少年会产生吸毒、打架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学业无聊虽然是一种不良情绪,但是并不代表学业无聊对个体是只有消极影响的,有些研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无聊的功能,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当然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无聊对个体学习、工作、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消极影响。”⑦人们如果长期处于无聊状态下,将大大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严重的会导致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收到负面影响,感到无聊、空虚、抑郁、绝望,更甚者会产生自杀意念。对于学生而言,学业无聊与厌学密切相关。无聊的消极影响是大家普遍公认的,但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有些学者便开始关注学业无聊的积极影响,就分析学业无聊的产生过程以及应对策略来看,青少年自身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有些国外研究把无聊视为一个信号,个体由此可以深入理解和学习未知的自己,并鼓励个体与无聊共处,深入内心探索欲望和感受。所以,要在无聊中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最终确定目标,摆脱无聊状态。
(四)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的教育反思
通过分析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的解释模型、产生过程、应对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使我们更加关注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便于我们找出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同时也为改善这些不足提供了帮助。根据学业无聊的三因素模型,主要有以下的教育反思:
1. 教育情境脱离青少年的实际需求。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渴望着得到爱和尊重。但是现实中的教育情境却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根据Perkrun等人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教育情境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业无聊。比如,学习任务没有意义;学习活动抽象、重复、没有兴奋点;资源准备不足缺乏方向;环境受限;设定的任务水平难度不恰当;缺乏动力或流动性;学习过程缺乏控制和影响;程序化的指导性教学设计(例如公式化的指导语)。④此外,教师的教学特点、个人魅力等方面也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学业无聊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2. 青少年缺乏自控力,耐挫能力差。研究表明,青少年这个时期注意力容易分散,加上面对各种无聊的教育情境,这本身对青少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在现在物质资源丰富的时代,父母的溺爱也影响到了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3. 教育评价手段单一,过于看重学业成绩。社会、学校、家庭无法摆脱用学业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不好。青少年早已听过太多遍“好好学习,取个好成绩”、“上课好好听讲,课下好好复习”、“不许玩,去写作业”、“你这科不太好,给你报个这个的补习班吧”等等诸如这些话,原本学习只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却变成了全部的事,青少年很难产生符合实际的学业成就动机,时间久了,青少年便会缺少刺激,逐渐感到乏味和无聊,甚至有些青少年走向了厌学、逃学等。
三、建议与意见
(一)满足青少年需求,逐渐改善教育情境
作为教育者,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育青少年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理,不满足安逸的现状,喜欢刺激并敢于去尝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青少年有强烈的爱与自尊的需要。如此来看,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的各种教育情境在设置上就应该事先考虑到这一点,比如课堂教学设计贴近青少年生活、学业任务不宜过重、资源准备充足、教师注重教学中的个人魅力的展示等等。
(二)培养青少年能力,积极应对学业无聊
作为青少年自身,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其次,还要善于在学习中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向老师、家长、同学或朋友寻求帮助。最后,青少年应该锻炼自己的自制力和自控力,学会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拒绝那些损害身心健康的消遣方式。即使青少年遇到学业无聊的问题,也要把这段时间当作是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契机,重拾目标,奋力前行。
(三)关注青少年成长,激发适中成就动机
作为最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家长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不仅仅只在关注孩子们分数上的增长,把分数视为孩子们成长的唯一标志。过多的学业和过高的目标已经使得太多的青少年身心俱疲。即便再生动有趣的课堂,再充满刺激与挑战的任务,如果孩子们所有时间只做这些,缺少了那些本该他们这个年纪应有的欢乐时光,他们难免会产生学业无聊。只有家长不再只关注孩子们的成绩,还关注孩子们的其他方面,比如性格、人际关系、语言表达等等诸多方面。青少年在学习上便不会再被种种压力束缚着,学习的外部动机逐渐转化为内部动机,同时并结合自己的能力产生适中的成就动机,努力实践,然后接受新的学习刺激,再产生新一轮的成就动机,周而复始地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就远离了学业无聊的处境。
注释:
①黄时华,张卫,胡谏萍. “無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33-139+160.
②Stafford, S. P., Gregory, W. T.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of Boredom and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Conscious Experience[J].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06,5(2):155-169.
③Vodanovich, S. J. Psychometric Measures of Boredo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137(6):569-595.
④Pekrun, R., Goetzb,T. Daniels, L. M. Boredom in Achievement Setting: Exploring Control-Valu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a Neglected Emo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0,102(3):531-549.
⑤黄时华,李冬玲,张卫,李董平,钟海荣,黄诚恳.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03:308-314.
⑥杨波,刘宣文,何伟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25-29.
⑦韩丹.无聊的研究现状及展望:心理学的视角[J].黑河学刊,2012,12: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