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基于课程资源整合的新课堂模式

2015-05-30尤慧兰杜润青

关键词:场所教室新课改

尤慧兰 杜润青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资源得到了拓展、整合与共享。这种资源是在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社区、自然条件等各种现实资源基础上,依据课程需要开发,整合以备利用的庞大学习资源。“新课程资源的出现,往往带来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带来新的学习和教学取向。”而首当其冲的,是其直接呈现形式的新课堂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课程资源整合的新课堂模式构建原因

(一)课程资源得不到切实有效的开发、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版)提出,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但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时效性与功利性,或经费不足等原因,课程教学中往往淡化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而课堂模式只是简单地套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程序模式,在教材、资料等旧有的、狭隘的资源条件下生搬硬套新课改的理念,使教学从教师主导灌输式的囹圄中跳进了以教辅资料为主导的学生自学式圈套,未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从死板的课堂中解放出来。

(二)课程资源整合之后,难于充分有效地利用

有些学校尽管花了大力气增置了校内资源,整合了多种校外资源,但仍出于应试或安全因素,未能有效利用,新课程的课堂模式改革基本上是不够彻底的,甚至是流于形式主义的。

因此,构建一种基于课程资源整合的新的课堂模式,成为了新课改以来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构建基于课程资源整合的新课堂模式

(一)课程资源决定教学场所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构建在开发、整合的新课程资源基础上的,具有现实生活语境的新型课堂,亦即现实课程资源的类型能够,也应该决定教学的场所。而课程资源类型大致可分为:资料类,如家庭、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网络传媒等;情境类,如社区、工厂、农村、部队、实验室、动物园、田野、城市、道路等。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由此,教学场所可分为学生自我的学习场所和学校主体的教学场所,而学校主体的教学场所又可分为学校规划整合的教学场所与教室场所。

1.学生自我学习场所

学生自我学习场所,就是构建在学生利用资料类课程资源前提下而建立起来的,学生自主利用资源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的场所。

长期以来,这类资源对中学生并未起到学习场所的功能,要么社会不能很好地对中学生开放,要么学生因课业负担太重而不能充分地去利用。新课改要求学校、社会整合共享这些资源, 这为使这些资源场所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提供了条件。因此,使这类资源场所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就要求学校、家庭、教师给学生以充分参与这些场所的时间与自由,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遨游于自己所渴望获得的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中,感知前人的科学文化成果,汲取养料,而快乐健康地成长成才。

2.学校规划整合的资源情境教学场所

情境场所,即从情境类资源的形象直观特点出发而构建起来的,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观察、体验、调研而获得的认知学习场所。

这类场所按照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有计划、目标明确地“发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参与到资源生活中。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未知领域的积极性。因此,这类场所应该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之一。

3.教室场所

教室场所,既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学场所,又不同于以往的教室概念。新课改下的教室场所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从外界获得的知识进行筛选、加工、整理、共享的活动场所。

(二)教学场所决定课堂模式,使教室成为学生研讨的会场和展示的舞台

课程资源决定了教学场所,显然新课改下的课堂必然是广义上的课堂,这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使学生得到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这必然要求教师在不同的课堂场所中实施不同的课堂模式。

1.在学生自我学习场所与情境场所中,应建立教师课前规划、引导、指导的模式

在学习某一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学情、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指向,开列出探究的问题纲目,并对现有的相关课程资源做一介绍,以此作为规划引导;在学生进入这一场所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主获得认知,并产生问题,进行自我解决或记录下生成的疑问,教师可予以适当的点拨与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见,这种课堂模式应该是新课改下教师作为导师的规划、引导与点拨功能的课堂模式。此模式能使学生高效利用课程资源,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主体人格”。

2.将教室构建成学生研讨的会场和展示的舞台

在教室场所中,应让学生完成基本的三个环节的学习任务:

第一环节,学生对自我学习探究阶段生成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先进行小组的整理、讨论,并形成小组的共同问题与结论;然后各小组间进行问题的整合与讨论并产生最后的结论。

第二环节中,给在第一环节中有个性、有创新、有深刻见解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再次让学生对此观点进行思考讨论,以激励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并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

第三环节是设置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以练习作业的形式强调课堂内容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强化学生对已获得知识的认知,并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室课堂模式是一个提出整理问题、交流讨论观点、总结形成共同认知的课堂模式。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模式构建是一个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规范下,依托于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新型的、充满灵性的过程,而非概念化、程式化模式的总结。学校教师要立足本校资源现状,并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新课堂模式。

猜你喜欢

场所教室新课改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听的场所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远离不良场所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恋爱场所的变化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