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序

2015-05-30马小泉李景文

寻根 2015年4期
关键词:丛刊民国史料

马小泉 李景文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时段,是传统中国发生现代性转型的一个重要历程。在此期间,由于社会形态的急剧变革,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也空前活跃,陆续出版了一大批反映时代风貌的图书文献,这批图书文献至今仍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然而,以往大陆学界对于近代中国的研究,多在晚清史或革命史上用力,对于民国史的研究相对薄弱,其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也相对滞后。近些年来,部分出版机构整理出版了一批民国图书,但对于民国文献的总量而言,还远远不能满足学术研究和保护收藏的需要。

大象出版社作为一家品牌教育出版机构,一向注重历史文献的整理与出版,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的民国图书出版体系,先后影印出版了“民国史料丛刊”“民国史料丛刊续编”(共计2268册、4500余种)。这批图书以保存史料、抢救文献为目的,既满足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也体现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社近期又决定影印出版“民国教育史料丛刊”,遴选民国时期有关教育理论、教育事业、各级各类课程标准、中小学和师范教材等图书约5000余种,成书1120册,从专业史的角度深度开发民国文献。

中国是一个具有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继晚清废除科举之后,民国建立之初,颁布新式学制,创建新式学堂,从而开启了民国数十年间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进入一个繁荣成长的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进一步完善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体系,颁布《教育宪法》,确立教育的法律地位。短短数十年间,政府和社会均以大力推进教育为己任,即便在抗战时期也从未放松对教育的推进和保护。

归纳起来,民国年间的教育活动,一是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的研究广泛开展,二是教育法规、教育政策和教育行政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三是各种教育类型、教学实验及乡村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推行,四是翻译、编译、译述乃至自编各级各类课本教材大量出版,形成了教育图书文献的出版高潮。仅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教育类图书有13000多种,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作者多为一流的学者和教育家。

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历程,具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诸如教育经费投入、教师职员薪酬、强调平民教育、注重个性发展、提倡学术自由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大学制度得以在民国年间逐步确立并迅速成长。在诸多教育名家的主导下,民国的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独立精神和学术评价机制。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民国的大学为精英人才的培养、为科学文化的进步、为国家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富有创新力的社会组织。

当然,民国时期的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深层影响,形成公私并存、新旧交汇的复杂形态,有积极进步的因素,也有保守落后的成分。但不可否认,民国的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的重要一环,其思想、制度和实践,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今人认真地总结和汲取。

教育史料是教育文化的载体和学术研究的基础,由于中国近代教育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不顺利,民国教育遗产并未得到认真、及时的总结和清理,民国时期教育图书文献的整理和出版也不乐观。只是最近二三十年间,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今天大象出版社系统影印和出版的这套“民国教育史料丛刊”,即是对这笔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其学术价值已远远超出其出版价值,这不仅会推进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研究,也定会对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2014年5月20日

猜你喜欢

丛刊民国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长江丛刊》杂志征稿启事
史料二则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略谈《古本戏曲丛刊》中的几部碧蕖馆旧藏传奇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