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华人社会祭祀中的鬼神世界

2015-05-30李向振

寻根 2015年4期
关键词:祖先华人信仰

李向振

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农历七月鬼节,是集道教、佛教与民间宗教信仰于一体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以祭鬼为主体的节日中,赋予庆赞活动中所构建的神鬼体系以社会意义,通过在各种庆赞活动中建构神鬼体系以对应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秩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

庆赞中元:人与鬼神的狂欢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在这个不足七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中,居住着包括华人、印度人、马来人、欧美人等多个族群的人们,这些族群在移民到这个国家时,将各自的传统文化也带到了这里,形成了现在新加坡的颇具移民特色的各种文化杂糅的局面。在这些文化中,传统节日及信仰活动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新加坡政府为了满足各个族群的需要,特别设定了多个节日假期,如针对华人设立的春节、中元节假期,针对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设立的开斋节假期,针对印度人设立的点灯节假期等。在这些节日中,各族群都会展开各有特色的节日活动,其中华人社会的中元节,因为持续时间较长,活动较为丰富,内容以祭祀为主,而形成一种人与鬼神狂欢的活动。

新加坡华人社会庆赞中元活动,主要是在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末举行的各种祭祀鬼神的活动,新加坡华人受到道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影响,认为七月十五中元节为鬼节,在此期间需要祭祀亡灵,以期获得护佑。庆赞中元活动根据参与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多种方式。从祭祀对象来看,家庭内部或公司内部的个体祭祀活动所祭拜的主要是祖先及居住(或工作)空间周边的孤魂野鬼。祭拜祖先和鬼,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避免孤魂野鬼前来骚扰;二是以祭拜的方式表达对祖先亡灵的敬意,并祈求祖先赐福。

以佛教、道教为主体的庆赞活动,其神鬼体系往往突破地域范畴,并且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其活动也主要以成文经卷作为蓝本进行,由于其主要组织者与参与者都是宗教教徒,其祭祀活动具有很强的宗教性特点。新加坡一些寺庙中举行盂兰胜会或者普度会时,有所谓的“抢孤”活动。“抢孤”就是寺庙在空旷的场地架起高棚,并将各种祭品置于棚顶,在祭祀仪式完成后,便任由信众抢夺祭品,据说这些祭品具有神性,食之能保身体健康等,也被称为“祭生幽”。

以地缘关系为主的集体性庆赞活动,主要体现的是民间信仰观念,其构建的神鬼体系更具有社会意义。早期中国人移民到新加坡,他们所面临的是几乎完全不同于国内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状况。在这个被英国政府管制的岛屿上,他们只有按照籍贯或方言进行组合,组成帮派或者会馆等社团组织,才有可能生存下去。于是,互帮互助成为华人的生存之道,人们结成兄弟之谊才能谋得更好的生活,而庆赞中元活动中所构建的神鬼体系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大伯公:处于“边缘”地位的神灵

新加坡华人祭祀中,神灵主要有两类:一是供奉福、禄、寿三星,三位神祗图像被绣在长宽均超过一米半的巨幅绸缎面料上,上面往往饰以各种吉祥图案,并绣有“合境平安”字样。有的地方如武吉知马美世界中心庆中元会的神像图谱上只有寿星公,其前排供桌上有山神土地、酆都大帝、救苦天尊等五位神祗牌位。这些人供奉寿星等,也许是基于以下两层原因:一是“三星”是民间信仰中能够给人带来福祉的神仙;二是在民间信仰神仙体系中“三星”属于“散仙”范畴,也许可以对应移民的原有政府与移民之间的关系,移民海外的华人从生活状态来看,已经脱离原有社会体系,但从情感和其他方面而言,又需要给予保护,而这种保护多是无组织的,尤其在1916年中华总商会成立之前,移民的原有政府在保护移民利益时,只能通过非正式方式与英国当局交涉。需要指出的是,“三星”只是作为图像出现在祭祀之中,并没有具体牌位。

另一位被供奉的神祗是“大伯公”。山水河村飞显庙法律顾问王明杰先生认为,大伯公就是土地神。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郑志明先生梳理了源自于客家社会的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及其社会蕴含并指出:东南亚大伯公崇拜,不是单纯福德正神的土地公,而是晋位于神境的土地神或地头神,具有“祗”和“神”的双重身份,同时也包含着“鬼”与“神”的双重身份,比其他神明更能被东南亚华人所接纳而普遍流传,成为华人社区主要的崇祀神明。

有关新加坡华人社会祭祀的大伯公信仰问题,曾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引起过一系列讨论,但未能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我们现在讨论华人庆赞中元供奉该神祗,放下争论不谈,单以其对应的社会角色而言,其代表的主要是地方保护势力,这些势力也许得到了政府认可,也许仅仅是民间自发而成的,他们的职责大体是一致的,即保护和维持“合境平安”。武雅士认为土地神一般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管理相当于人间的流氓、乞丐和其他具有危险性的陌生人的众鬼;二是监督他负责下的人们所作所为,记录他们的言行,定期向他的上司汇报情况。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大爷伯大抵也具有这样的功能,人们祭祀它一方面是对其保护合境平安行为表示敬意,另一方面也是祈求其能在向其上司汇报工作时,多替信众说几句好话。

好坏分明享供奉:祭祀中的鬼

七月祭祀习俗中,鬼是最为主要的祭祀对象。在庆赞中元活动中,鬼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是大士爷,亦被称为鬼王。中元节的时候观世音来普度众生,观音不可能来的时候大士爷来,他就化成鬼王,管理众鬼。众鬼可以吃,可以拿,但是不要打架。

在中元会上,大士爷通常是焦面大腹、瞠目獠牙、口吐火焰,一般头上顶着一尊观音。摩士街盂兰会上,大士爷像旁边还贴有一副对联:“莫向山中悲夜月,且来坛下领衣斋。”并书以“普门大士”字样。据该地中元会炉主王先生说,大士爷像完全是纸扎,等中元胜会之后,即将该神像燃烧掉。

第二个层次的鬼是大爷伯、二爷伯。马来西亚学者刘崇汉先生认为:“大爷伯、二爷伯信仰源自安溪及永春民间对冥神及鬼卒之膜拜,大爷伯即白无常,二爷伯是黑无常。”武吉甘柏三巷中元会上,供奉大爷伯、二爷伯的牌位置于“福禄寿三星”神像旁边,另外搭建一个醮棚,供奉纸扎大爷伯和二爷伯像,醮棚两旁悬挂一副对联:“大爷奉行守其道,二爷执法服人心。”摩士街盂兰胜会上没有二爷伯牌位,仅供奉大爷伯(其形象为白无常,并在高帽上写有“一见发财”字样)。不过据当地人说,这只是少数,大多数地方庆赞中元会上,都会专门搭建大爷伯、二爷伯醮棚。

第三个层次的鬼是被称为“好兄弟”的无主孤魂。这些鬼一般不具有危险性,他们代表的是与现在活着的人没有亲属关系、同时也不能位列神灵之位的鬼魂,尤其是一些没有子嗣的孤魂。好兄弟信仰大概是随着闽籍移民来到新加坡的,姚衍生在《台湾宜兰县岁时节日习俗》一文中提到:“……闽南在厅堂财神范蠡或关公神像前,是在门口以长板凳摆上菜肴致祭,焚烧的是经衣冥纸,显然是把好兄弟(无主孤魂)当作财神。”现在新加坡华人社会中,无论祖籍何处,在庆赞中元活动时均祭奠好兄弟,不过不是将其视为财神,而是类似于拟制血亲的亲属关系。

善府宫圣佛堂普度圣会上,在与神像相对的活动场所另一边,供奉有“祭祀境内男女无主孤魂神位”。摩士街则在神像旁边供有三副牌位:一是“醮坛附荐本区男女老少先灵”,二是“附荐海陆空三军阵亡将士灵位”,三是“醮坛追悼十方三界孤魂留孑等众”。其他地区的牌位大抵如此。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华人信仰观念中,“好兄弟”活着时是朋友兄弟关系,在其死后祭祀时亦要对其表示尊敬,因此在供奉它们时将其称为“神位”或“灵位”。

第四个层次的鬼即境内各种具有危险性的孤魂野鬼,按照武雅士的说法,这些鬼一般对应于社会流浪人员,属于需要提防的势力。在新加坡七月鬼节期间,流传有“半夜里走路有人喊你不要回头,这是鬼在呼唤”的说法,这里的鬼就是指的具有危险性的孤魂野鬼,人们祭奠这些鬼魂为的是避凶。

祖德宗功荫后人:祭祀中的祖先

人们对于祖先的祭祀,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示敬行为。不同于神灵的是,祖宗曾经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家族内去世的先人,无论这些人在世之时是否修行,亦无论他们是否有过丰功伟绩,只要在世之时未被家族除名,在他们去世后,都会被尊称为祖宗。祖宗也不是鬼,至少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属于具有危险性的鬼的范畴。他们被认为既有可能护佑子孙,却又不如神灵威力大,同时,如果不能得到应有的尊敬,他们又能变作具有危险性的鬼来危害子孙。由于祖先是家族内部的先人,因此多数人在祭祀祖先时选择在家族内部或家庭内部进行。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庆赞中元活动中,一般祭祀祖先亦主要体现在个体祭祀上。集体性庆赞活动时,主要由参与人燃香焚纸告慰祖先,很少有专门牌位。

虽然在庆赞中元活动中祖先祭祀并不十分突出,但在新加坡众多的宗亲会馆中,却是十分重要的集体活动,如三江会馆每年都会举行规模较大的祭祀祖先的活动。

多种信仰混杂的神鬼体系

由于新加坡华人移民来自不同区域,这些人所带来的信仰观念也不尽相同,所信奉的神鬼体系也有很大差异。新加坡华人移民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将各自信仰互通有无,遂形成较成体系的神鬼体系,由是,现在新加坡华人庆赞中元中构建的神鬼体系带有明显的杂糅性特点。

摩士街盂兰胜会上,在临时搭建的醮棚外的一块木板上,张贴着毛笔写成的“庆赞中元”表文:

太上三五都,功经录玄门,秉教具职科事,臣霭云道院李苏仔,诚惶诚恐,稽首俯伏百拜上言:金井霜飘,旅客异途思故里;白杨风飒,沉魂夜府怨新寒。

俯身丹帼上渎

奉道修建庆赞中元盂兰胜会,朝真礼、斗施食超迷利泰迎祥。暨领摩士街中元会善男信女联络人等,谨秉丹诚拜,干天鉴词称,信等生逢盛世,际遇其时,感天地以生成,荷三光而普照。

粘恩赐福,合境平安。

时逢秋夜节届兰盆渡迷之日,众等一心,年年恭祝,岁岁朝贺。择于七月初八日仗道庆赞中元,大帝敕罪,地官宝诞芳辰,盂兰清醮满堂功果,普度迷魂,上奉大道金阙,高真仰祗福佑,下济十方孤魂留孑,各证生方。

留恩施主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文表百拜,上谢穹苍,时维

甲午年七月初八日谨榜

但根据表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很明显的佛教色彩,比如庆赞中元活动称为“盂兰胜会”,而我们知道,盂兰盆节是佛教重要节日,并且从其供奉的神位上看,多为民间信仰神祗。其他地方如前面提到的善府宫圣佛堂普度圣会,主要以佛教法事为主,但亦供奉诸如福禄寿三星、八仙等道教神祗和大爷伯、二爷伯等民间信仰神祗。正如汪鲸所言:“在东南亚人心目中,区别何为佛教神、何为道教神并不重要,实际上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早在华人移居东南亚之初,他们带去的神祗,也多是佛道之味兼有,原始宗教之色掺杂。”人们在这个杂糅民间信仰、佛教、道教等多种信仰体系的节日里,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与庆赞活动,构建出一整套人、鬼、神与祖先的秩序体系,并在神圣与世俗的世界中找寻和生产文化与身份认同。

猜你喜欢

祖先华人信仰
何为“华人”?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论信仰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铁的信仰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