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项目教学法与专业特色结合探讨
2015-05-30江朝辉彭华姣
江朝辉 彭华姣
摘 要: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为动机设计教学过程,以专业与通识学语文课程教学运用项目教学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以适合各专业不同特色与需要为标准组织教综合运用能力为准则评价教学效果,将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 项目教学法 专业性★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教育科研课题项目,项目编号:WHSZQN006,项目名称:《大学语文》项目教学法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推行以任务以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法是目前国内外众多教学法中先进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实施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把知识与技能、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答案、学习、工作的任务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怡情养性的文学作品对每一个学生甚至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但难以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纯文学、纯学术性的教学内容既不适应其知识储备,又不适应其实际需求,因而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90后高职大学生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浅阅读”现象十分普遍,信息量大但不够深入,以自我为中心,感情敏感脆弱。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上,必须选择他们喜爱的、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引导,才能调动其学习的兴趣。”[1]作为高职院校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开的人文素质提升课程,大学语文有必要将“无形的”怡情养性转化为符合专业特点的“有形的”任务,在完成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以工具价值为主体的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与以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人文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适应这一要求,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
大学语文“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文化素质教育融汇在“听、说、读、写”等能力项目中,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在具体的项目驱动中。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一上岗就能顶岗。高职教育必须体现职业技术性,当务之急是要确定和规范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使得教与学皆有章可循。”[2]作为面向高职院校所有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校性公共课,面向专业广泛,而各专业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侧重各不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紧跟市场变化,从行业实际出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首要目标,以适合各专业不同特色与需要为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为动机设计教学过程,以专业与通识综合运用能力为准则评价教学效果,将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在设定项目、执行项目、评价项目时,要面向应用,服务专业,体现各专业特色。本文以《诗经·蒹葭》教学为例,探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与专业特色结合的可能性。
一、项目设定体现专业特色
项目设定要以需求为导向,不同的专业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与兴趣也不同,需要先进行教学对象区分,再设计教学内容与具体的驱动项目。若不区分专业,全校均采取同一本教材、同一课件、同一项目进行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应用能力中,师范教育、旅游与管理等专业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园林、模具类专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产品介绍、说明等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希望强化写作、朗读等方面的教学。
通过本项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设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都必须事先明确。确立项目后再接着收集资料,由学生自主独立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采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诗经·蒹葭》的教学内容与重难点集中在:(1)诗歌内容的理解;(2)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3)诗歌意境与意蕴的赏析。本期大学语文合大班上课,学生共175人,分别来自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英语教育与音乐教育等专业。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专业特点所设定的项目(见下表)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同学负责修改老师课件,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内容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本诗翻译为白话儿歌;英语教育专业的同学请将第一段翻译为英文或在网上查找英文译版,熟练朗读原版与英译版,比较语感,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艺术特点;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请为本诗课景选择两首背景音乐,并说明原因,本项目潜在的教学目标为诗歌意境的赏析。
根据专业设定项目,把教学目标潜藏在项目中交给学生自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能力有的放矢,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每一个项目结束时,学生通过课堂演讲、课后撰写专题报告、制作手抄报等活动学会自我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努力调动自我的独立探索精神和批判创新精神,从而变传统的知识灌输为现代的认知互动。
二、项目执行体现专业特色
鉴于《蒹葭》的内容易于理解,本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安排一个“五分钟背诵比赛”。此环节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熟悉、理解诗歌内容。在随机抽查背诵情况以后,各专业学生分组完成各自项目。小组内的成员自己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咨询老师,这些方式基本上能帮助他们梳通文意,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形成一个具体的项目结果。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各个专业的同学所查找的资料、借助的媒体、形成项目结果的方式都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同学在讨论、策划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由各小组代表成员走上讲台,在老师工作的电脑上于规定时间内当堂完成课件修改,从文字与图片搭配、幻灯片版式、链接制作等方面落实,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要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接受能力,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与艺术特点的理解、表达,甚至运用能力,主要是通过写、读的方式完成项目;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体现出他们的音乐知识储备与审美能力,在众多的音乐中通过“听”的方式来完成“品意境”的任务。
项目完成以后,各小组选派代表作为项目报告人,陈述其工作结果。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知识的交流与整合。通过课件制作小组的项目报告,改编小组、音乐小组的成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改编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理解了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改编当中;通过音乐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准确地体会到该诗清冷、怅惘的意境。
项目结果报告是体现项目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才会有更多东西生成,才会出现“无法预言的精彩”。如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主动举手,用时下流行歌曲《小苹果》的曲调现唱演唱儿歌版的《蒹葭》,这是出于老师项目设计之外的收获,表明学生对于课堂的投入,对于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将诗经的魅力与音乐的魅力融合在一起,使课堂体现青少年存在的流行元素,更注重时效性,更为生活化,更富有现代气息。
在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思考力会受到锻炼。课堂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而文学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在不同专业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可以将他们的成果组合起来,彼此协商、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将儿歌版的《蒹葭》与英文版的《蒹葭》与原版编排入课件中,播放与老师原版完全不同的PPT。
三、项目评估体现专业特色
任务评定依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从字、词、句、段、意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出发进行评价。由各专业选择学生代表参加评选小组,负责为各组的项目成果打分,并进行点评。
学前教育专业有一组的儿歌改编为:“芦苇长得长又长,露水开始结成霜。心中所想的姑娘,就在河的那一旁。来来往往,往往来来,道路遥远又漫长,好像就在水中央。”音乐小组的评委点评时指出:“如果将第三句中的‘来来往往,往往来来改成‘往往来来,来来往往,整首诗会更押韵,读起来更有音韵上的美感。”这个点评已经表明学生在执行体现专业特色的项目过程中对于诗歌语言美的领悟,并自觉地将这种领悟运用到作品欣赏当中,语文品读能力得到提高。儿歌版“我家门口有条河,河边芦苇高又多。芦叶挂满露珠子,河边小路弯又长,来来回回寻伙伴。瞧,他在水中戏鱼虾。走近一看不是他,伙伴伙伴,你在哪?”的评价引起了大家的争议。一方认为它打乱了原文顺序,将爱情主题改得面目全非,还肆意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戏鱼虾”,属于“乱改”;另一方认为它有新意,有创意,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生活范围,是很值得鼓励与肯定的作品。虽然这些改编版并不成熟,但是在改编、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
大学语文混班上课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增强通识,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多学科交叉,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不断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并非传统意义的大学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或者被叫做《大学语文》的教材,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指中国从古到今,用以描述各种文化现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社会等科学的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树人为本的综合科学。”[3]
四、小结
“大学语文”项目式教学在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一定要高于中学语文,而不是中学语文量的补充,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将具体的项目与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融汇。如《孟子》篇,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作者介绍、作品介绍、文本翻译、主意提炼、总结,即使有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环节,依然难以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采用“大学语文”项目教学法,设定明确的目标——开展一次主题为“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的辩论赛,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全部由学生在课前自己学习、讨论,课堂上学生联系当代社会热点现象阐述自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既激发学习兴趣,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项目设计为配乐诗歌朗诵会,非常受欢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热情,并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熏陶氛围。在讲述外国小说名篇时,常有老师选择相关的电影赏析,如《老人与海》《傲慢与偏见》等,单纯在课堂上播放影片所起到的效果甚微,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领略原文精髓,如果选择原文片断排演小话剧,会让学生自己有动力去阅读原作,至少是相关章节,从而领略作品的魅力。设计的这些项目再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抓住相关的切入点,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特长,才能收到实效。
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不能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而不把教学目标落在实处,没有给学生启发、思考与探索的空间,这纯属形式主义,既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无法体现该门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面向差异化的专业需求重组教学内容,基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以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为准则评价教学效果,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4]
参考文献
[1] 王俊毅.以地域文化和职业特色为主导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
[2] 罗永妃.凸现《大学语文》的高职特色[J].职教论坛,2005(5).
[3] 胡春才.高职《大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环节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3(12).
[4] 孙丽娜.服务专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改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