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传统对后现代主义接受的不同影响
2015-05-30杨杰
杨杰
摘 要:传统都是浸润在民族血脉中不可割舍的深层意识,深深植根于每个学者、作家的骨子里,变成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本文试图对王朔与村上春树进行比较,比较中日两位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对于本国传统与西方理论的不同态度,分析传统对于中日两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接受起到的不同的过滤作用。
关键词:中国 日本 传统 后现代主义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几乎同时传入中日两国。后现代主义因其批判性和超越性吸引了中日两国学者的兴趣,两国学者都对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与吸收,但由于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在此阶段两国学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又迥然不同,因而导致了两国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情况差别甚大。正是由于中日两国不同传统对于后现代主义理论起到了不同的过滤作用,才导致同一理论在两个国家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两种局面。本文试图以王朔与村上春树为例,比较中日两位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对于本国传统与西方理论的不同态度,分析传统对于中日两国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接受起到的不同的过滤作用。
一、王朔:颠覆之后的再回归
中国传统一直深深植根于民族血脉之中,源远流长,中国学者历来对传统都颇为推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国门,历经了五四、“文革”等一系列动荡之后,传统文化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大洗礼,众多学者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要么更加坚决的做传统文化的守卫者,甚至患上“文化多疑症”,害怕西方文化吞并中国传统文化;要么对传统文化彻底摒弃,对传统进行彻底颠覆,势同水火。在中国的文化时空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理论形成了剑拔弩张的趋势。西方后现代理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被中国传统加以过滤之后,只能流于形式,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缺乏立足之地。这在王朔的创作历程中便可见。
王朔历经“文革”的动荡,又经过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在文化身份定位上一直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把自己的创作定义为“痞子文学”。王朔对传统有着强烈的抵制和反抗,他接受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之后,便将其用于小说创作之中,企图用后现代理论为武器来对抗传统、消解传统、颠覆传统。因此王朔的早期创作有着解构一切、嘲讽一切、颠覆一切、否定一切的倾向。比如《空中小姐》《过把瘾就死》等文本颠覆了传统的爱情婚恋观和社会价值规范,对传统文化一直颂扬的古典爱情进行了戏谑与嘲讽,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文章更是向传统的社会法制发起了挑战,进行了否定和反叛。然而在一系列的彻底颠覆之后,又无力建构一个更加有效的体系,王朔发现其文章渐趋走向虚无。舍弃了传统作为根基,机械套用后现代主义技巧,只能流于形式。在解构颠覆了传统之后,王朔无法建构出一个更为合理的体系来替代传统,因而颠覆之后只能选择复归传统,从其后期创作《渴望》等作品中对传统美德的大力弘扬便可以看出这一倾向。
王朔现象并非个例,而且通过王朔这一个体可以反映出中国当代作家在传统与后现代之中进行权衡取舍的两难境地。由于时代发展观念更新,我们急于建构出更加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创作与发展。而所谓的先进并非指全盘西化,也并非意味着彻底摒弃传统。剥离了中国传统的后现代理论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在颠覆一切之后又不知将何去何从,万般纠结之后最终只能选择复归传统。
二、村上春树:传统与后现代的完美融合
日本是一个勇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一直以来对外来文化都持开放的态度,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形成了借鉴的风气,对外来文化进行取长补短之后再与自身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而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文化。日本文化一直是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与融合之中向前发展的。村上春树正是日本这种文化模式的完美体现。
村上春树自身也一直是个文化旅行者的身份。村上春树自小接受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对日本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推崇。在成年之后周游西方列国,对西方文化有了切身的了解与体会。加之日本商业化的不断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渐趋引进,都促进了他对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完美整合。
村上春树的创作一直弥漫着从容平和的气息,他的创作既展示了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风貌,又体现了商品经济时代日本人的后现代思想与状态,对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巧妙融合,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构建了村上春树饱满丰富的文本创作。比如《挪威的森林》一书既表现了日本传统的触物伤情的物哀观,表达了对自然的审美与人类精神家园的探索,又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孤独主题与时尚前卫的爱情观。《且听风吟》在表现日本传统自然观的同时,又运用了后现代的“重复”法则,运用重复的手法来消解一切,如“1969年8月15日至1970年4月3日在8个月期间,他在大学听了358次课,性交54次,吸烟6922次”,将一切都变得麻木化、符号化、模式化,写出人性内心的虚无。
三、传统与后现代:本土化与世界化
后现代理论乃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产生的契合历史进程的一种理论思想,与中日两国的社会现实都有着一定距离。如果生搬硬套、脱离本国传统的学习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只能学到皮毛,必然不会取得太大成果,对本国的文学实践也没有太多启发意义。素有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传统的日本,在文学创作领域学习后现代理论时遵循一贯的作风,将日本传统的自然观、物哀观、生死观等观念与后现代主义的孤独、虚伪、消解等因素相交织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日本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而中国由于对传统的态度一直存在争议,导致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等一切外来文化的接受都无法真正体系化地融入本国的文化土壤之中,一部分作家带着固守传统的偏执态度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入侵,最终只能导致故步自封,而另一部分像王朔一类作家,带着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吸收后现代主义理论,用其来消解传统、颠覆一切,然而颠覆之后又无力构建一个有效体系,最终不得不复归传统,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学习借鉴也最终只能停留在表层学习阶段,无法真正领会其精髓。
相比之下,日本的后现代理论接受显得较为成功,这可能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他们对传统的认知态度。他们热爱传统,尊重传统,但又不排斥外来文化,他们有勇气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地为我所用,将传统与外来文化相互补充,形成更为科学更为理想的新文化,实现了本土化与世界化的完美融合。这也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们中国的后现代理论及其他外来文化的接受状况一直不尽如人意,基本停留在表层学习阶段止步不前,这与之前我们分析的对传统的认知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是否可以学习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勇敢吸收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坚持,将二者加以融合,找到一个适度合理的平衡点,实现本土化与世界化的统一,使本国传统与外来文化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朔.我是王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2] 李之鼎.王朔创作的后现代性阐释(上)[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综合版),1994(1).
[3] 李之鼎.王朔创作的后现代性阐释(下)[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综合版),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