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的爱党情感调查与分析

2015-05-30赵平苏园园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民

赵平 苏园园

摘要:

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的深情厚谊是其社会主义信念的外在表征。对党的认同、忠诚、奉献是农民爱党情感的体现。爱党情感培养也是农民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的可靠路径。农村基层组织涣散、粗暴行政、腐败现象、宣传不力、思政工作松懈伤害了党群关系,农民找不到贴心人、关爱诉求得不到满足,宗教、迷信组织乘虚而入等等严重悬隔了农民的爱党情感。整顿农村基层组织、实施“亲党工程”以尽快修复党群关系,是农民社会主义信念强化的关键。

关键词:农民;爱党情感;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信念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4-0032-05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AHSK11-12D122;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社科项目KY-201309;安徽师范大学特色优势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赵平(1964-),男,新疆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研究;苏园园(1979-),女,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研究。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物质承担者是共产党。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载体。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在现实性上、在日常生活中就表现在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戴和拥护上。

一、农民爱党情感淡化的表现

我们爱一个人就会主动靠近他,亲近他。同样我们爱一个组织或团体,我们就会亲近它、靠近它,设法融入它。认同它的观点、主张以培养共同的理想与价值观念,获得归属感。亿万农民曾经把中国共产党当成自己的“大救星”,紧跟中国共产党,高唱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信任共产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自己小农意识,培养着自己的集体主义意识。接受社会主义观念,相信共产主义即将实现,并为之努力奋斗。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个体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的解放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在这个“解决温饱”的过程中,农民把党当成“主心骨”、靠山,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党群一家亲。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在从温饱迈步小康的过程中,农村“党群关系”开始悄然蜕变。亲党情感开始淡化了。表现在认同指数、信心指数、感激指数几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游离党组织,对党的认同指数降低。党组织是神圣的,入党是无上荣光的事业。广大农民和全国人民一道,积极表现、接受党的考验、努力向组织靠拢。听党的话、信念着党的信念。而现状却令人不安。本文用文献分析法,从大量调查文献随意抽样发现党的威信正在下降,农民对党的真挚情感正在淡化。

豫东、湘西等地农村调查后发现:82%的农民在调查中表示不愿意加入党组织,发展新党员的难度加大,结果导致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江西省吉安市,“你愿意入党吗?”表示不愿意、无所谓的占21.1%。湖北咸宁等地农民的调查,“对于入党意愿,认为农村年轻人入党‘不积极和‘不太积极的农民占53%,而‘很积极和‘比较积极的比例分别仅占为12%和27%。江西省南康市:“在加入中国共产党问题上,有 68.33% 的农民愿意”。浙江省“农村党员的党性意识也不断弱化,一些党员不愿意参加党的活动”。 “当底层农民越来越依赖基督教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物质上救济与帮助的时候,农民就会将权威认同由基层政权转向神权,忠诚依附于基督教组织,这对地方政府和村委会组织的合法性与权威基础不能说不是一个挑战甚至讽刺。”河南省陈村“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信仰者只有13.55%,45.76%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辽宁省凌源市 10 个村的一项调查显示:“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只有 15.5%左右;江西省南康市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不信仰45.76%。不少农民不再认同共产党的信仰,不再相信共产党的方针与政策了。“从而对党、对社会主义道路失去信心” 。

情感是允许小摩擦、小冲突、小脾气和小伤害的。因为爱从来就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但起码的相互认同是底线纽带,认同感是情感深浅的度量标准。农民对党的主义、观念不感兴趣,降低认同感指数是情感淡化的表现。

其次,宗教迷信盛行,对党的信心指数滑坡。“近年来,中原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娼獗,迷信会道门组織故态复萌,其发展呈迅速蔓延之势,其形式日趋公开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党组织的发展。”

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其维持是需要双方经营的。情义,义者,宜也。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识可以用适宜的方式交流、沟通和协商,但需要双方最起码的信任,对彼此充满信心。信任信心是情感产生、发展的前提。农民把信任的对象转向了宗教、迷信组织是对党的信任指数下降的体现。

随意文献抽样中发现。全国来看,上海交通大学追踪调查全国 300 多个观察点( 村) 发现农民信仰宗教的占 16% 左右。安徽省“当前我国农民只有28.1%的人有信仰,仅占少数,在这些有信仰的人中只有25.86%的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仅占整个农民的7.47%”。浙江、河南省“特别是现在有些村党支部为了保持影响力,不得不加入教会组织”。重庆市X县占23.% [13];河南省豫东陈村占25.4%;福建省闽侯县,认为自己信仰宗教的占73.2/% [4]。

最后,吃肉骂娘,对党的感激指数下降。三农政策、民生工程,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取消农业税;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覆盖城乡;形成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牧业补贴;“少生快富”工程;家电下乡政策等等。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农民成为国家反哺对象。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11个1号文件,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始终维护和增加农民的利益。并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体系,农民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改革的成果。2015年国家促进农民增收最新出台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等50项惠农补贴政策。而农民的爱党情感却在淡化。民生工程等等可以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坚决拥护,且认为理所当然。当改革政策危机到自己眼前利益时,如提留,修建基本水利设施,征收等等就逃避。或抱怨党和社会不公。有 50%以上的农民认为“老百姓只管挣钱吃饭,管不了理想信念” 。江苏L市,发现70%的信徒认为过上好日子不是因为党的政策好,而是上帝赐予的。湖北省云梦县,对于在你身边实施的政策是否体现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回答不清楚的 占85%;对于你觉得科学发展观对你的帮助大吗?的问题回答没有任何帮助的 55%;,回答很大的0 人,占被访总人数的0 %。”

爱是一双主体的心理活动。情感在主体间传递,就是关爱和被关爱,这需要双方都有感知、表达、传递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知恩图报是美德更是情感的经营艺术。当被关爱被看作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而不知感激,情感就难以维系了,哪怕是父(母)子(女)亲情。部分农民知恩而不报是对党情感冷淡的表征。

二、农民爱党情感淡化归因

农民爱党情感淡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必须回到农村党群关系中去寻找。宏观上说是社会转型、改革深入、价值多元化、“三俗”文化危害等等的影响所致,但归根到底还是因基层组织涣散,农民自身缺点,宗教、迷信组织乘虚而入“争夺民心”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首先,基层组织失误,伤害了党群情感。第一,表现在执行力差上。执政党代表人民的利益,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实现公平正义才能让农民体验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验到被关爱被关怀的情感。由于基层干部政策执行艺术差,偏离群众路线,执行政策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生硬,一刀切,如征用、提留、城镇化,缺少细腻的思想政治工作,粗暴行政导致情绪对立,损害了农民利益、破坏了党群关系。第二,表现在榜样错位上。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或正面榜样或负面典型。基层党员的党性、品行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农民是通过身边的党员来感知党、亲近党的。少数党员或为了一己之利,滥用权力,损公肥私;或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片面践行“准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忘却了先富带后富,丢掉了党员的责任与使命;或空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自己也发不了家,更无力带领乡亲走向小康。换句话说,没有树立起自己富起来、又乐于奉献,帮助乡亲发家致富的优秀党员——真正的榜样。失去了百姓信赖。第三,表现在宣传不力上。贯彻党的“三农”政策到位,积极实施惠民民生工程,让農民获益。但却疏于宣传、渲染,引导农民饮水思源,让百姓吃水而没有激发百姓“吃水不忘打井人”的感激之情。反倒使宗教、迷信组织有机可乘,负强化了农民爱党情感的淡化。最后,忽视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全部的人民服务,服务人民的全部,不仅仅关心物质生活,更要关爱精神、心理上的冷暖。城乡差距、贫富距离拉大,冷落了农民;青壮劳动力进城、老弱病残幼留守乡村的无助感(人说,现在农村只适合过三个节日:三·八、六·一和九·九),城镇化使农民离开了深爱的熟悉的家园,来到陌生的环境产生的不安全感、失落感,没有得到及时抚慰,基层组织放弃了“知心人”的角色。

其次,农民自身弱点,制约了党群情感的巩固。首先,农民“原子化”,强化了小农意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个体土地承包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是农民获得巨大利益的过程,也是农民被“原子化”的过程。种自家的地,吃自家的饭,强化了只管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屋上霜的小农意识。认为什么主义、什么理想都是虚空,于己无关。彻底摒弃了大一统集体组织,也失去了相互交流、相互扶植的平台。阻碍了党群亲密关系的构建。

功利化价值观,淡化了感恩意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冲击,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抬头。是非善恶标准模糊了,有奶就是娘,情感快餐化了。政策好给我带来利益,原本天经地义;伤害了眼前利益就力争到底,乃至于无理取闹。已经不愿感恩、感觉不到恩也无力感恩了,感恩触角钝化了。遇到挫折、无力摆脱困境时,便会迁怒于党的政策或社会不公。

最后,宗教、迷信组织泛滥,影响了党群情感的发展。宗教、迷信组织乘虚而入,一是乘基层组织失误之虚,偷梁换柱地将党的惠民政策、民生工程之成果归功于耶稣、安拉、上帝、菩萨……一是乘农民之虚,即农民之“需”——安全感之心理抚慰之需。精神文化生活的粗鄙化,信念信仰的缺失,使得农民无力面对世界的变迁。社会转型、熟人村落的解体、“三俗”文化的冲击,等等使之不知所措。强烈的恐惧感、失落感、无助感、孤独感急需疏导与抚慰,而基层组织放弃了自己的职责,宗教、迷信组织充当了“贴心人”“主心骨儿”——以小恩小惠,如物质帮助、礼品赠送、医疗济困、心理宽慰等收买了“人心”。利用教会场所、宗教、迷信仪式,将弱势群体集中起来讲道说法,给民众提供了相互慰藉、相互支持的集体和活动平台,获得了群众基础。严重破坏了农民的亲党情感。

三、农民爱党情感问题的应对理路

群众路线教育,中国梦的构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为农村换回民心带来了新的契机。

首先,整顿组织,严肃党纪。强化党员的信念、信仰,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努力选拔、培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严把质量关,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从德、能、勤、绩、学、廉着手,量化考核标准,真正将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充实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如领导制度、日常工作制度、组织制度等,逐步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选举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等,进而逐步扩大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增强其感召力、战斗力。并要爱护干部,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宣传心系群众、爱民敬民、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干部,让全社会向他们致敬、为他们喝彩,推动形成鼓励担当、崇尚担当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

强化组织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党风党纪和思想观念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只有以更严明的党规、更严格的党纪约束和管理广大党员,每个党员又充分了解自己的义务和党规党纪,并积极践行,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切服从于组织才能保障我党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从严治党就是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把篱笆扎得更紧。党纪笼子肯定要比国家法律笼子的眼儿更小、标准更严。”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八项规定”的贯彻,狠抓党风党纪,苍蝇老虎一起打,整治一批“害群之马”。

恢复基层党员定期学习的好制度,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强化理想与信仰,提升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彰显党员的使命与荣耀。

其次,强化服务意识,实施”亲党工程”。构建和实施“亲党工程”换回民心。“亲党工程”就是修复和巩固农民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系列活动。包括“亲民”和“亲党”两个子系统。

一方面是党要主动“亲民”。首先培养亲民工程所需要的合格“主体”,严把质量关,培养合格党员。进行政治素质培训,提升广大党员的政治素养,坚定科学信念信仰,恪守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还要进行业务培训,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实际能力。愿意为人民服务和有能力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回事儿。提升党员和基层组织一切为农民和为了农民的一切的能力是亲民工程的重要内容。其次,基层组织和党员要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引领乡亲们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奔向全面小康。物质上发家致富,精神上因势利导上台阶,面对心理失衡的农民兄弟,主动予以思想分析、人文关怀和心理援助,担负起做农民的“贴心人”“知心人”的职责。最后,党员还是要有一些精神的,甘于牺牲、敢于牺牲,“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中共党员的优良品质更是广大党员的基本素养。“选择做共产党员,实质是选择遵循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纲领和章程,而不是选择借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捞取个人好处,实现个人的狭隘目的。”

一方面培育农民“亲党”情感。首先,弘扬“投桃报李”感恩文化传统,灌输幸福生活来自于党的惠民政策、民生工程下的自我努力的科学观念,匡补部分农民的“幸福是上帝、菩萨保佑的结果”的错误认知,激发农民爱党意识。做细腻耐心的宣传教育工作,“向农民讲清‘赚钱要有本事,但有本事不一定赚钱,‘你凭自己的本事致富,那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不富?关键在于现在有了党的富民政策的道理。”再引导农民饮水思源,激活感恩意识。其次,构造和谐人际的集体平台。投入财力物力,狠抓文化建设,拿出必要场地和高雅艺术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大多数村镇没有娱乐场所;大多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没有组织过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和娱乐活动,这种状况又恰恰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形成。”引领农民群众在高雅的艺术中品味人生、感悟人生,汲取科学的价值观念,抵御“三俗”文化的侵扰。创设集体基本建设项目,搭建集体生活、活动平台,如基本水利设施兴修工程;村村通道路建设工程;引用自来水建设工程;婚丧嫁娶我参与活动;邻里节活动工程等等,集体劳动中农民自己相互合作、相互关爱,在集体中汲取幸福体验和生活动力。

最后,加强管理,正确利用引导宗教组织。信仰的阵地你不占领就会被他人占领。宗教是人类文明成果,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维护社会秩序等等教义,有利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宗教伦理规范对宗教信徒的言行具有强大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宗教把世俗的伦理道德皈依到神明、上帝等神秘界域中,使之获得了神圣而崇高的地位,道德规范演绎为“清规戒律”、神的命令,教徒因惧怕来世遭罪、炼狱惩罚而产生自觉恪守的内在驱动力,认真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部分教义和宗教伦理规范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相符合的,这部分教义与规范可以通过其内部系统对社会各种现象作出评介,倡导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进而可以助推社会公德建设。基层政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严厉打击各种迷信、会道门,保护农民权益。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法律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公民有信仰任何宗教与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而法律的限制主要体现在政教分离、宗教活动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等方面。

适时地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树立科学的信念信仰。夺回我们的人心,夺回我们的阵地。为农民的幸福人生撑起一片圣洁的信仰天空。

[HT5H]参考文献:[HT9.5SS]

[1][ZK(#]郝涛.农民信仰问题实证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龚上华,朱骏瑞.我国农民政治信仰认同意识的现状与对策——基于江西省吉安市的调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04).

[3]方堃.社会转型中的湖北农民思想状况及其改善对策[J].清江论坛,2011(03).

[4]贺新春,张明聪.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信仰状况调查及其教育对策[J].成人教育,2014(03).

[5]张永明.农村基层宗教组织与农村治理研究:以浙江为例[J].前沿,2011(12).

[6]吴理财,张良.农民的精神信仰:缺失抑或转化? ——对农村基督教文化盛行的反思[J].人文杂志,2010(02).

[7]梁振华.灵验与拯救——以一个河南乡村基督教会为例[D].中国农业大学,2014.

[8]周军.新时期农民的社会主义信仰问题分析及其教育创新[D].东北师范大学,2004(5).

[9][JP3]云建华.中国农民政治信仰碎片化问题的研究——以皖中J村为例[D].东师范大学,2011(10).[ZK)]

[10][ZK(#]乔培华.中原农村信仰倾斜之分析[J].农村发展论丛,1996(03).

[11]史清华.中国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53.

[12]于建嵘.基督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稳定——与两位“基督教家庭教会”培训师的对话[J].领导者,2008(4).

[13]朱霖.当代中国农民信仰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14]陈晓红,林薇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宗教信仰的变迁——以福建省闽侯县上街镇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1).

[15]2015年最全50项惠农补贴政策[EB/OL].[2015-03-11][2015-03-18]http://www.xinnong.com/news/20150311/1233565.html.

[16]彭月英.关于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05).

[17]陈朝晖.影响与对策:农村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研究——基于对苏北L市农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3(2).

[18]史要防.当前农民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查与思考——基于湖北省云梦县三里庙村、和平村、詹坝村、钟垸村的调查[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4).

[19]习近平.为了13亿人的中国梦[EB/OL].[2013-03-17][2015-03-18]http://news.sohu.com/20130317/n369102365.shtml.

[20]王爽,刘云山.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09/c_119677400.htm.

[21]中纪委.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J].当代社科视野,2014(12).

[22]钱广荣.我们为什么要做共产党员[J].红旗文稿,2014(13).

[23]张艳萍,王守忠.关于农民阶层理想信念状况的调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5).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农民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