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你我的交集,铸就人生的辉煌
2015-05-30李恩可
李恩可
情境一:
“今天中午在哪里就餐了?”“食堂,机器人刀削面……”“具体过程是什么呢?”“占座—排队—点餐—交钱—”“那请问大家,不给钱能拿到你想要的东西吗?”“不能”“如果你回家用餐还用交钱吗?”“不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呢?”“都能吃饱,在家不用掏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学生理解了商品的含义和属性
情境二:
“请大家回顾一下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有没有让你刻骨铭心的经历,或懊悔,或委屈,或骄傲,为什么这件事让你久久不能忘怀?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小时候练琴,有一次为了参加比赛……虽然我牺牲了整个暑假的时间,但是我战胜了困难,不仅获了奖,更重要的是我超越了自我,实现了我的梦想”(掌声一片)就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我们一起完成了对“世界观”的探索
有时,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课堂没有生气,自己辛辛苦苦设计的问题没有响应,学生的知识面为什么这么狭窄,连这点“基本常识”(你眼中的“常识”是孩子们眼中的“常识”吗?)都没有,于是课堂又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孩子也在这种挫败感中渐渐丧失了“表达” “参与”的兴趣,于是沉闷的课堂出现了,孩子的兴趣消磨了,教师的倦怠感和失落感不期而至
但这两次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交流,三维目标在这轻松的氛围中逐步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在有声无声之中实现了融合在写课后反思时,我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上完课感觉这么良好?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答案是我找到了“交集”,生活与理论的交集,教师与学生的交集
要探寻产生交集的源泉,还要从教学目标说起目标是人们有意识地追求的对象,即学校教职人员想实现的宗旨教育作为一种改变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行为的过程,教育目标可以清楚地表明教育机构力图使学生产生的变化
就政治学科目标来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必须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在这则通知上明确指出要“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学情,这是政治课回归生活,实现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结合的必由之路
那都了解什么呢?了解他们的“需要”
在普雷斯科特、默里及其他人的心理学著作中,他们将人看成是一种能动的有机体,一种能量系统,该系统通常处于由食物氧化产生的内部力量与外部条件相作用的平衡状态要维持这个系统的平衡,就有必要满足某些“需要”教育的问题之一便是为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开辟途径,使之产生的行为能被社会接受,与此同时,个人需要得到了满足,而有机体也不会处于持续的、未经缓解的张力之中年轻人日常所处的家庭和社区环境,通常对学生的教育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学校没有必要重复学生在校外已获得的教学经验学校应将精力集中于学生现阶段发展的严重差距上
一、知识上的“需要”
“我都会了就不听了” “这节课太没劲儿了,我早都知道了”……这样的抱怨您是否亲耳听到过奥苏贝尔,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一书中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学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有时,作为教师,我们之所以困惑、难受甚至委屈,是因为我们做了太多无用功,绞尽脑汁,奋笔疾书,口干舌燥,但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不领情” “不买账”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了解我们的对象,何谈乐学,乐教呢?
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掌握程度;其次还要了解此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度如在学习探究“百舸争流的思想”这一问题时,历史学科正好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将学科间的知识打通,方能使学生准确有效地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因此,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至关重要
二、心理上的“需要”
高中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渴望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然而,教育的功利化使得人人都在追求“非凡”上名牌,找体面的工作,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教师,你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吗?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班主任关注,被课任教师关注,被年级领导关注,被校长关注课堂,作为主要的载体,他们也想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许,您的一个眼神,一次鼓励,一声由衷的赞美就会让他喜欢上你的课因此,在备课时,您是否能考虑到这些“弱势群体(仅仅是成绩上暂时落后)”的心理需要吗?能否设置一些场景让他们也在大庭广众之下表现一番呢?
×××同学给大家的印象都不好,爱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经常性迟到,但是我发现他关注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懂得特别多利用这一点,我经常找机会让他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学习的信心逐步建立起来,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也慢慢养成了
作为教师,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需要”呢?
(一)学案——架起师生互动的桥梁
知识是思维之本,思维是知识之魂知识是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思维赖以存在的基础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并获得新知识因此学案的设计应该是知识和思维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我重点关注了“预習反馈”这个环节预习的目的不仅仅是熟悉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发现问题为此,我在学案的最后总是留出一块儿“自留地”,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心声:或问题,或感受,或意见,或建议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已经开始发现问题了,虽然问题还相当不成熟,但毕竟是开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开始提起笔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借助预习学案,我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学情了,看着他们上课时专注的神态,我想我应该坚持走下去
(二)聊天——增进师生认同的润滑剂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之后……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思想之外的思想”课前、课后与学生的聊天,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激发思想的灵感教学的智慧在这种非正式的聊天中得到升华,教育的奇思妙想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师生的感情也在这不经意间变得暖意十足
(三)“人人”——打开师生心灵的钥匙
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这里的生活,是孩子们的生活,是这群“90后”的生活,而不是作为教师——我们自己的生活因此,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所思所想,关注的焦点是实现教学转变的关键那如何才能更好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呢?
人人网、QQ、微信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限制的方式在这个虚拟而真实的世界,人人是对等的,他们更愿意跟您说说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理想,对未来的打算,自己的困惑,与父母的关系等.在这里您可以作为他们的好朋友,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抚慰那颗年轻的心当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答疑解惑,进行深度的自由式交谈.
个人的自由,群体的和谐、社会的公正、人类的福祉与尊严,全系于良好的教育从孩子的需要出发,做真教育,做实教育,我们就是真正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ZK(#]〔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7
[2]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7
[4]张文质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二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