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育效果路径探析
2015-05-30范梦
范梦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向青年学生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并强调了其重要性。课堂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最重要渠道。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理工科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强化教育效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4 — 0165 — 02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从培育和践行意义、指导思想、坚持原则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介绍,从宣传教育、实践锻炼、组织领导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出了要求。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对青年学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强调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凝聚力的增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突破的重點和难点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人们用于分辨是非的心理倾向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性格,为其人生道路“系好第一个扣子”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我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1〕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全面发展”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总会呈现片面发展的状态。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是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2〕“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键是领导干部,重点是大学生群体”,〔1〕同理,大学生也一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教育和践行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突破点,更是当前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改良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必须倡导、遵从的价值标准,可以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力。“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对公民所向往的美好社会的生动描述,体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们发展需要之间的一致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魅力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两者在根本上实际是同一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3〕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要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人的生活品质的改善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更需要精神生活的丰富、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以及消费层次的提升,而这些与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价值观层面对人们生活品质的改善提出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涵盖了和谐社会建设28字要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提升将推动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理念的认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优化社会发展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问题
为初步了解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科学探讨利用思政课堂主渠道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我们在学院路几所工科院校进行了简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工科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系统、合理措施加大教育力度,改善教育成效。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堂效率低,学生接受情况不乐观。
多数学生都表示老师思政课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过具体讲解,也按要求做过相关作业,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仍没有深刻记忆,对其内涵就更是所知甚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思政课堂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以教师的介绍和说教为主,学生参与较少,内容也较单薄;另一方面与学生的社科领域基础知识薄弱,接受困难也有重要关系。大学低年级学生往往缺乏社科、伦理方面的通识教育,对“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等概念都没有较系统的认识,很难在短期内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
(二)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色彩较重。
根据调研结果来看,工科院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好奇心,对相关知识的关注也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学分等功利性目的,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些宣传方式感到反感。在被问起是否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只有40%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多数学生都表示不感兴趣,还有些学生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无法转化成物质利益,远不如多学点专业技能,因而没什么必要。从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来看,也都仅限于背诵其24字内容以应付考试,缺乏理解,难以影响行为,更难以长时间起到教育效果。
以上两方面是对部分工科院校初步调研得出的结论,我们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面调研工作正在筹备中,将于近期展开。
三、优化课堂机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
(一)结合实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进行具体讲解,转变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有限的重要原因。“一个好的意志之所以好,并不是因为它所达到效果或成就”〔4〕,而在于它的动机,如果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仅限于功利性目的,那么其效果的发挥必然是短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是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价值理念,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成年人,一旦深入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好内涵,就会激发起其向上向善的热情,从而改变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教育务必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以增强其说服力,使其通俗易懂。例如,法制教育就可以与当前被热议的投毒案和一系列贪腐案相结合,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的威严和重要性又能起到增强其社会主义自信的作用。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与思政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人的信仰、理想等心理特征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处于青年初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更加单纯。对其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建立在正确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之上,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与四门基础理论课紧密结合。要用“思修”课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用“近代史”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明确“三个选择”;用“马原”课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概论”课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理论成果及意义。如果学生可以较全面理解这些基础知识,那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将成为顺水推舟的事情。
(三) 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方面探讨的重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同样要注重课堂氛围的活跃,需要教师收集丰富资料,充分利用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解说,用真人真事将价值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施加压力,通过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开展社会调研等方式使学生课堂上做到“真学、真懂”,课后能做到“真信、真践行”。
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与思政课程的其他内容有机结合。要以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思想觉悟的提高为目的,同时也要以一定的人文知识为基础,以丰富的人文知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和吸引力,使思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知识背囊。
〔参 考 文 献〕
〔1〕田霞,王晓莉.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教育与职业2010,(11).
〔2〕胡錦涛. 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C〕//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46.
〔3〕田霞,王亦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J〕. 新视野2010,(06).
〔4〕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6.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