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书法教学中的美育问题

2015-05-30焦宝成

理论观察 2015年4期
关键词:美育

焦宝成

[摘 要]书法教育要强化美育,挖掘书法的品格美,培养学生发现美践行美的能力;挖掘书法的人格美,培养学生德艺双馨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美育;品格美;人格美;践行美

[中图分类号]J29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4 — 0163 — 02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仍在起支配作用,小学和中学都在围着“考”转,围着“分”忙,围着“升学率”奔波,德育已经做得不够,更不用说美育了。这样,高校的美育就显得异常重要。

书法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书法教育中,“艺”突出得很充分,“美”却开掘得不够。笔者认为,高校的书法教育应把审美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向往美,践行美,不但传承美的艺术,更要做美的人。

一、挖掘书法的品格美,培养学生发现美践行美的能力

书法之美,美在线条。书法的品格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品格上。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书法美,其实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书法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

线条具有三重品格:

(一)简约性品格。简约,即少、简单、概括之意。最早人类,当发现在认识和表现世界过程中,难以用繁缛语言或其他手段作准确的同构传达和反映时,往往采取一种概括、模糊的抽象描绘手段,就像先哲面对复杂事物难以名状时,便创造了“道”“德“一”“神”“韻”“虚”“无”等名词一样,而创造了最简约的线条,认为线条符号愈简约,愈能包容复杂的内涵。在古人意识里,最简者莫过于“一”,涵盖最大者亦莫过于“一”,这是人类最为了不起的哲理思考。考古证明,六千年之前的仰韵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器符号,除有图画性质文字外,大部分为极简易的线条文字。此后,甲骨文全由长短不一的横直斜线组成,而甲骨文之后通行文字的发展,再也离不开线条了。大道至简。线条的简约性品格使书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元素。线条的简约性,为书法提供了寄托和浓缩情感意绪的无限空间,使书法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世界的一种手段。书法就是线条加情绪。线条的简约性,使书法成为一种以臆象为主的模糊艺术。书法线条是一种向人们展示无确定内涵而内涵又极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态,犹如老子的“道”那样,是“恍兮惚兮”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因而给欣赏者提供了自由思考的无限空间。正如《评书药石论》指出的那样,“无物之象,藏之子密,静而求之或存,躁而索之或失,虽明月谛察而不见,长策审逼而不知”,只有澄怀静观,潜心默察,才能“察无形而得象”。书法线条的简约性是书法产生艺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变易性品格。线条的变易性,指的是书法艺术在其自身发展、成熟、完善的过程中,线条是最活跃的因素。线条的变易性品格,给书法的发展带来了三方面的变化。第一,促使了书法线条自身形态的变化。线条会随着结字的需要、书写工具的不同、书写情境的差异,变化自身的形态,可多可少,可横可竖,可直可斜,可刚可柔,可长可短,可粗可细,可方可圆,可波可磔,可虚可实,可浓可淡……随机幻化,因势赋形,宇宙中品物万类,灵奇鬼怪,似乎均可由简约的线条生化变幻出来。第二,导致了书法形体的变化。汉字书法形体变化,是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朦胧的审美感知到理智追求的过程。不自觉的审美感知阶段是群体意识的必然表现阶段,理智的自觉追求阶段是个体意识的自由表现阶段。书法形体变化轨迹可以东汉隶书为界标,东汉隶书成熟以前,书法形体表现以群体意识表现为主;东汉以后从魏晋开始,书法形体变化进入以个体意识为主的阶段。个体意识主要强调个性和风格多元化。它萌芽于汉末,成熟于东晋南朝。北朝隶楷以方为主,南朝方、扁、长形体都存在。说明书法发展至此,实用性质逐渐下降,观赏性逐渐提高,个人风格愈居重要地位。其中线条变化是重要因素。第三,促进了五种书体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上,书写线条的每一次变化,都标志着一种新书体的产生。线条的变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一是由对图象事物再现摹写的图画线条,到对抽象事物表现的书写线条,从图画到书写的飞跃,这是最早人类书法意识的初步展示。大致是在图画文字到陶文、甲骨文阶段。二是从抽象直线书写逐渐转移到抽象回环繁复的曲线书写,大致是在甲骨文到小篆阶段。小篆标志着古文字的终结。三是由简单的抽象曲线表现(篆书)逐渐转变为讲究的点画化、规范化的直线表现,即由小篆转变为方形造型的隶书。隶书的产生,标志着书写线条已相当丰富,书法艺术逐渐远离实用,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品类。四是由点画化、规范化的直线表现(隶楷)逐渐向更自由更简化更浪漫的书写表现转化(草、行)。大致是在隶书向楷、行、草演化的阶段。这个阶段标志着中国书法各种书体已经齐备,标志着书法艺术已从纯实用的院落里走出来,真正进入了社会群众的审美领域,标志着书法群体意识走向个体意识,群体风格走向个体风格,标志着书法艺术发展自觉的开始与成熟。没有线条的变易性,就没有中国书法艺术。

(三)不易性品格。线条的不易性,是说书法线条形态表现方法不变,无论哪家哪派,用笔万变不离方、圆、藏、露、提、按、转、折、轻、重、疾、涩、浓、淡、粗、细等这些“路数”,古人所谓“用笔千古不易”;艺术构成法则——线条组合多样统一性和整体变化的结构法则,及由此而造成的整体和谐性永远不变,已成为人们不自觉的审美心理定势;线条自身固有的示意、象征、抽象性质永远不变。线条的不易性品格,巩固和加强了书法艺术存在的稳定性,决定了书法艺术存在的长久性和不朽性,使书法艺术愈趋规范化和程式化,愈趋社会化和群众化。即使汉字不通行,书法也将作为纯观赏艺术存在于中国的艺术宝库中。

线条的简约性、变易性、不易性构成了书法的品格美。在高校的书法教学中,不能满足于笔法讲析和临习指导,而应当深入挖掘书法的品格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美、向往美、自觉践行美。挖掘和分析线条的简约性品格,就要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大道至简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挖掘和分析线条的变易性品格,就要进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善于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和分析线条的不易性品格,就要进而引导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品格,做人做事有恒心,有耐力,有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做到这一点,才是合格的书法课,才是成功的书法教育。

二、挖掘书法的人格美,培养学生德艺双馨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往往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潭,导致一些有艺无德的现象发生。书法教育也面临这样的危险。因此,书法教育必须坚持教艺育人,以美育人,在美德上下功夫,努力挖掘书法的人格美,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坐标,树立德艺双馨的价值取向。

书法史上有丰厚的美育资源。我国古代很多书家,既是书法巨匠,更是人格美的楷模。唐代颜真卿秉性正直,笃实纯厚,磊落正义,不阿谀权贵,屈意媚上。他开元中举进士,累迁侍御史,后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他坚守平原郡,抗贼有功,加河北招讨使。入谒肃宗,授吏都尚书,迁御史大夫。至代宗时再授尚书右丞,封鲁国公。李希烈反叛,宰相卢杞唆使皇帝派颜真卿去劝谕,颜真卿明知是陷害,仍不俱危险,慷慨前往,被李希烈缢杀。他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楷书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丰腴雄伟,体势端庄,雍容宽绰,如大臣正色立于庙堂之上,正气凛然。他的行书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卓然。这种风格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结合的典型。在书法教学中,不能简单停留在点画的解析上,更要引导学生读出颜体的气韵,讀出字里行间的人格,由书法美上升到人格美,最终让学生不但学会美的书法,更学会做人格美的人。举例来说,在《祭侄文稿》、《祭伯文文稿》、《争座位贴》、《郭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等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深入分析,让学生认识到颜真卿加强腕力,中锋用笔,圆转藏锋,如印印泥;笔画蚕头燕尾,直画弓弩蓄势,横细竖粗、错综对比;结构方正端庄、稳健厚重等特点。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体会到碑贴中的情绪。如《祭侄文稿》中,遒劲郁勃,激越顿挫,字势飞动,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的悲愤之情,《争座位贴》那苍劲古雅中的浩然正气,进而领略颜真卿高尚人格的力量。

颜真卿的后继者柳公权,同样是书美、人美契合的典型。他29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奉为书法圣品,被朝廷召 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40多岁。唐穆宗 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可是他的胆识与骨气。他一学颜之法度,使之更加完备;二学颜之雄媚书风,变其雄中有媚为秀中有雄;三学颜之人格与书品的结合,达到高尚人格与柳骨书风的完美统一;四学颜之变法精神,另拓一恢宏境界。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之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健,体势堂堂正正。这都是美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柳体教学中,特别是《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柳体笔画的面目,即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竖画 较之横画为粗,以为主笔,求其变化;撇之长者轻,短者重;捺必重,显示矫健力度;钩、提、挑顿后回锋迅出等等,更要让学生认识到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捷,以方为主,济之以圆,瘦硬劲挺的柳骨,进而认识到柳公权刚直不阿的人格,内化成学生做人的楷模。

由颜、柳上溯到书圣王羲之,更是人美、书美殊伦。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谓:“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从书法的发展史和书家比较中大力推崇王羲之:“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夸尚,竞其工拙。……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秾,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毂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隶,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观其点曵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馀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李世民《王羲之传论》)黄庭坚评价王羲之真、行、草、稿,无不曲当其妙处,“右军笔法如孟子道性善,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拘之。”(黄庭坚《山谷论书》)周必大深入分析道:“晋人风度不凡,于书亦然。右军犹晋人之龙虎也,观其锋藏势逸,如万兵衔枚,申令素定,摧坚隐阵,初不劳力,盖胸中自无滞碍,故形于外者乃尔,非但积学可致也。”(周必大《论书》)还是赵孟頫一句话说到了本质上:“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赵孟頫《松雪斋书论》)神品源于人品。书法教育就要深入挖掘这些美育资源,树起美的风向标,引导学生在美的道路上健康成长,进而自己走出美的新里程。

〔参 考 文 献〕

〔1〕周斌,马林.中国书法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丁梦周.论书法线条的品格〔J〕.中国书法,1991,(04).〔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美育
美育之声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别让体育和美育沦为一纸空文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