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中“戏歌融合”研究

2015-05-30李军

北方音乐 2015年4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民族声乐

李军

【摘要】传统在戏曲唱工上采用运腔与韵味的艺术特色,而民歌演唱则更加亲切、自然,二者之间似乎从诞生那天起便有着说不清的艺术因缘,如今,戏歌融合已成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一式,并种独特的演唱形且以其鲜明的美学品格与突着中出的综合艺术特色占据着中国艺术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作者简述了戏曲与民歌之间的因缘关系,并从戏歌融合的具体艺术作品与演唱技巧两方面对这种独特艺术审美进行研究。

【关键词】民族声乐;戏歌融合;艺术审美

前言

戏歌融合是巾国民族声乐艺术巾一种特别的演唱形式,它既有民歌亲切、自然的风格,又有戏曲运腔与韵味的特点,却又不同于戏曲与民歌的演唱,它通过一些独特的方面来表现艺术特色,鲜明的反映出巾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巾的民族品貌与审美特征,在将戏曲与民歌两种唱法相互补充的过程巾,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界创造了值得骄傲的艺术成就。本文作者简单的阐述了巾国民歌与戏曲之问的因缘关系,进一步分析民族声乐巾戏歌融合的艺术作品与演唱技巧。

一、中国民歌与中国戏曲融合的因缘关系

(一)戏曲与民歌之间的发展因果

巾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以二十世纪30-40年代问《白毛女》成功创演为标志而产生的,在1943年初,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并编演的《兄妹开荒》等含概了陕北民问歌舞的秧歌剧,接连下来又有很多作品创作了出来,成就了中国民族歌剧舞台上的辉煌。后以河北民歌《青阳传》来刻画喜儿在家时的性格,又以河北梆子与山西梆子的音乐来表现喜儿的反抗,经过后期的创作加工形成了歌剧的主题音乐,从白毛女新剧布局来考虑,它吸取了多种地方民歌的风格,其巾也必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也为歌剧家的进一步创作提供J参照,艺术家通过对河北民歌小白菜与山西民歌拣麦歌进行加工与创作,从而塑出喜儿与杨白劳的典型人物形象,同时为了突出音乐巾的民族色彩,广泛的采用民歌素材,并兼顺了各地民歌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歌剧音乐巾的多样性。从巾国几千年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可以看出,民歌与戏曲的交融为我们民族声乐艺术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精神。

(二)戏曲与民歌之间的艺术因缘

韵味是一种独特的美学特征,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特征,它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一种共鸣,而中国戏曲对韵味的追求从未问断过,并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汉语巾的一个字音包含声母、又韵母与复合韵母,每个字之问又有着各自声调在高低、抑扬上的不同,这使语言本身带有丰富的音乐性与美,而中国戏曲从通过规范语言来使演唱能够更加清晰而优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将汉语的美充分表现出来,而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上的主要审美标准就是清晰准确的歌唱语言,戏曲演唱艺术就是在民歌演唱基础巾发展起来的。

二、对戏歌融合的进一步研究

(一)戏歌融合在具体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对曲的创作主要是根据依曲唱词与依据唱词巾四声规律与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的需要,这两种方式各有长处与局限性,而中国戏曲作曲在经历了这两种方式的循环与发展后,进入到不同程度的高一级依曲唱词阶段,现代京剧也止是运用依词唱曲来创作的。比如在《杜鹃山》巾,“乱云飞”中的二黄慢板旋律就是依词唱曲而形成的,若是依照老腔旋律来演唱则将人物与情感全弄没了,新腔却可以沿着语言声调的自然升降而起起伏伏,以特定人物的应有气质,不带有任何矫揉造作来关怀杜妈妈的情感流露。板式变化体是我国戏曲演唱的一种变奏曲式,是最能体现戏曲唱腔戏剧性的,变奏半径可以变奏到欧洲音乐无法想象的深度与广度,在“打虎上山”中由二黄腔转变到西皮腔,先是抒情的慢原板,再是深情的散板,再到激昂慷慨的西皮快板,最后散板结束。这种细腻而有序的戏剧性腔式变化与板式变化,是戏曲音乐中反扳式变化体的应用,通过对唱腔的进一步处理,使人百听不厌,成就世代相传的经典之作。另外,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中从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对于音乐主题的创作,像是传统的过门等向人们传递了关于声腔、剧种以及板式二方面的信息,也只是实现了这二方面的表达,而欧洲音乐同时还实现了对特定剧目与特定人物的表达,这两方面的表达正是我国戏曲音乐中所没有的,直到后来的红灯记等,都为主要人物创作了音乐主题,并始终贯穿于全剧的声乐曲与器乐曲巾,只有有了新创的鲜明而新颖的音乐主题,整出戏的音乐就会沿着音乐主题的轨迹进一步发展并创新,从而集巾突出主题音乐,这也止是音乐作品能在人们脑海巾产生回响并一直流传的好手法。而且主题音乐也是沿续唱腔、伴奏与器乐曲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唱腔、过门和乐曲本身的发展,它们相辅相成的关系更使创作音乐戏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主题的创作并进行贯穿使用,让作品巾的音乐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二)从演唱技巧来看

戏歌融合是科学的将中国传统戏曲与民歌演唱的特色中和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演唱风格,它既包含了戏曲的运腔、韵味,同时又如民歌一样亲切、自然,却又不同于戏曲与民歌的演唱,通过对字、声、情、神、韵等方面特色的独特表现,鲜明的反映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创造下的民族品貌与审美特征,两种唱法互相补充、互相联系,在表现手法上均衡自然的结合,戏曲巾追求吐字发音要准确清晰,实现语言的音乐性,以运腔和韵味为最显著的外在形式,将这样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贴近大众的民歌巾,从浓郁的韵味中渗透着恢弘的民族气象,同时民歌又通过戏曲清亮的唱腔与清晰的字音,将演唱转化得入境人情。戏与歌的融合,自然巾不失运腔,亲切中不乏韵味,融合了戏曲的细致人微与民歌的清亮,在民歌的亲切唯美巾孕育着戏曲的游刃婉转,使戏与歌完美的相互交织、相互依存在一起,体现了清晰晓义与动听感人两个艺术层面。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戏歌融合发展剑今天,经过了几代艺术家的传承,巾一批歌剧演唱家结合民问唱法与戏曲唱腔的各种优点与长处,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创作与发展汲取r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一些主观原因,其中也存在着一切有待解决的问题,在音域的扩展方面受到了一定范围上的制约,中国传统戏曲的唱法也法,民族唱法也好,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唱特色与优势,只要将其巾的科学与不科学东西加以分辨与继承,沿用其巾优秀的内容,纠止其中落后的内容,将戏歌融合更加健康、顺利的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民族声乐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