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叙事”研究的创新性探索

2015-05-30吴延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小说

摘 要:大学叙事虽未走进文学史,但新文学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大量涌现的大学校园文学尤其是小说作品,成为大学叙事研究的坚实载体。然而目前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大学叙事的创作,且缺乏系统的阐述。在审视目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大学叙事研究的时、空维度,从而在研究理论的创新层面作出一些思考,以引起学界的重视,进而为大学叙事的深入研究做出建设性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叙事 小说文本 理论建构 创新思考“大学叙事”作为一种可能的题材划分,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文学,但数量很少。陈白尘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漩涡》可以说是大学叙事的发轫之作。到了40年代,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是大学叙事的里程碑之作。也可以见诸时下多元媒体,如纸质出版物(如小说《高等学府》《中文系》《大学门》《大学教授》《大学之林》《大学潜规则》等;也有一些回忆性的散文,如《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走近北大》《永远的清华园》等;还有一些诗歌,如《中文系》等)、数字化网络平台(因网络走红而后出版的大学校园小说,如沈醉天《女生寝室》、孙睿的《草样年华》等)。既可以登堂入室,进入纯文学的殿堂,以精英知识分子姿态自居,亦可以进入市井里巷,成为大众通俗读物与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展现边缘处的众声喧哗。事实上,象牙塔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老师—学生”“个人—社会”充满矛盾、张力的时空结构,可以鼓吹理想的号角,也可以扬起欲望的旗帜。由此,对于大学校园小说的研究就不应该局限于题材研究本身,而应以具体文本及其流变作为打开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诸多彼此勾连、错综复杂的互文本的批判性契机。只有这样,才能较为有效地梳理现有数量众多而又良莠不齐的创作,并超越这一现象把握其中的时代精神内核。

由于“大学叙事”以小说为主,故本文以大学校园小说为研究的切入点。

一、目前的研究现状

由于大学叙事尚未走进文学史,所以相对于创作趋热不成正比的是,大学叙事研究严重滞后。关于大学叙事研究也是近些年的事,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对20世纪中国校园文学做过粗略考察、陈平原《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提出过“大学叙事”的概念,但都未做深入研究。这几年关于大学叙事研究还多见于大学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但目前少量的研究从文学现象的层面加以梳理的,还不多见。如:张东丽《新世纪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嬗变——以高校题材长篇小说为例》、傅晓燕《高校题材小说中学院知识分子的困境焦虑与精神坚守》、谢轶群《高校知识者的生存透视——简论黄玲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汪政《灯火阑珊处——汤吉夫小说创作谈片》、周晨《转型期中国小说大学叙事研究》、许涛《高校题材小说的精神维度扫描》、魏继东《校园叙事考论——对当代校园小说的纵向考察与综合研究》等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基本承袭了陈平原教授提出的“大学叙事”概念,主要从知识分子角度考察大学叙事。除了这些纵向的梳理之外,还有一些关于某一作者此类题材小说的综论或某一篇小说的论述。把大学校园小说置于文化视域下加以考察并且和当下大学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联系起来加以宏观研究的就更少了。

二、研究的时空维度

大学叙事研究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现代性的关键词,即时间;二是后现代性的关键词,即空间。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辩证梳理以期达到对大学校园小说历史化的批判把握。

(一)时间维度

(1)大学校园小说,无论是老师的夫子自道,还是学生的青春记忆,都具有一定的传记和自传性,甚至可以说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校园的心灵史。由此,真实与虚构、文学与传记等命题得以展开。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校园小说可以与陈平原提出的“大学叙事”这一更侧重大学校园物质层面变迁与自我书写的历史脉络形成互文。挖掘出这一潜在的“大学叙事”,其意义不仅在于校史层面的补充,更重要的是突破虚构文学与所谓确凿史料的二元对立。这不仅是新的文本观,亦是新的历史观。

(2)大学校园小说对于师生而言,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其成长性、教育性,尽管写作者可能无意于给后知来者留下校园生活的经验、总结。换言之,成长、自我教育,以及由此带来的校园师生主体的确立,是大学校园小说这一题材研究所必须注意到的类型研究方面。大学校园有别于初等、中等教育的校园,因为大学校园是直接为社会培养、储备人才;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也处在走向生理与心理双重成熟的道路。所谓成长与自我教育,并不是要照搬西方成长小说的研究范式,而是要强调大学校园小说对校园主体的现代性意义——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散文的世界”。在此层面上,即便是老师的创作,揭露学术腐败等,也仍然是继续成长与继续自我教育。然而,成长能否获得成功是需要进一步由文本来揭示的。

(3)成长意味着青春,意味着还不成熟。由此,大学校园小说中有相当部分可以视为青春写作。然而与标榜青春不朽的时间观念相反,青春终将逝去,走向成熟,或者成长为现实所压迫而不可能,只能永葆青春。这也是大学校园小说内部存在的张力。由此,大学校园小说为批判、反思社会打开了窗口。

(二)空间维度

(1)地缘性。大学校园作为社会文化空间的一部分,有关其记述、描写也就构成了地域想象的一部分,尽管匿名、虚构等抹去了小说中高校的真实名字。比如北京邮亭“北大三部曲”的《北大女生》《北大男生》《北大先生》;上海袁樾“大学三部曲”的《大学城》《大学恋》《大学梦》;甘肃史生荣《所谓大学》《所谓教授》《大学潜规则》;江苏裴文《高等学府》,黄蓓佳《腾之舞》,尹平《变革》;天津汤吉夫《本系无牢骚》《新年年年有》《龚公之死》《漩涡》《大学纪事》;山东阿真《女大学生》;等等,无不受地缘政治、地域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的影响,挖掘大学叙事的地域性并不是索引派式的考辨,指明其具体原型,而是重在将高校作为地方代表性的文化印记、地理空间予以关注,讨论其对于当地民众产生的集体无意识与认同,以及这种集体无意识与认同对高校自身形象重塑、大学精神重铸、文化氛围营造、制度改革方面的反思作用。

(2)景观性。在消费时代,高校已经不仅仅是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空间范畴,也是一个可以被游人、商业、社会凝视、观看、消费的商品,是景观社会中众多景观中的一个。高校的景观性、表象性,已经意味着商业资本逻辑对深度、本质的瓦解。高校也不可避免地被商业资本逻辑所规训,成为异化的,以欲望为代表的空间,而这也自然导致了校园中人,包括老师、学生,成为单向度的异己之物。这正是大学校园小说一个重要的创作方向。如何抵御资本的侵袭、突破没有深度的表象,即如何保持某种独立性、自主性,重塑大学之魂,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首要命题。

(3)日常性。由景观性带来的便是校园生活的日常化、庸俗化、碎片化、拼贴化,缺少诗意。这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后现代语境对于大学校园创作的影响。交换与算计,以理性之名行非理性之事。大学校园小说对此也尽可能地予以暴露和批判。但是所采用的方法却只是详尽地呈现,即卢卡奇意义上的“描写”,却并没有对此种形式本身有反思的自觉,从而使小说文本陷入了细节过分肥大的弊病。这影响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批判力度。由此,展开对“叙述”还是“描写”的讨论,也是再次回应空间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4)生产性。大学校园小说,其中有不少是基于网络等其他平台流行之后才获得纸质出版的确认。这说明大学校园小说的创作处于严肃纯文学与通俗大众文化的混杂地带,可以视为一种较为成熟且受欢迎的文化生产。讨论其与市场、消费这一大空间的关系有助于在文化工业的范畴下更全面把握大学校园小说面貌的成因,以及与资本、政治、意识形态等的复杂关系。

三、理论的创新思考

运用辩证法对大学校园小说这一题材进行历史化文本细读,以及基于细读之上的形式分析与社会批判。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处理大学校园小说的两个不同纬度,前者主要讨论现代性问题,后者集中于后现代性问题,并在辩证中把握现代与后现代的混杂,以及时、空的复杂关系。

(2)引入成长的概念,在西方成长小说的互文下,讨论成长的特殊意义,讨论个体与集体(家、国),校园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使大学校园小说的研究获得新的视角,并进而突破狭隘的文学研究领域,使其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等互文本研究的场域,从而展现研究的现实面向与意义。

(3)引入卢卡奇“叙述”与“描写”的概念,针对后现代语境中深度缺失、拒绝思考所带来的平面化等问题,提出区分大学校园小说中叙述与描写的重要性,回应大学叙事研究之时、空二元结构,讨论作为时间性、历史性表征之叙述对于克服日常生活经验之琐碎、青春感伤、恋情,以及校园腐败现象单纯揭示之描写,重回校园诗意想象与“国家之梦”的宏大话语的重要性。

(4)结合文化地理学、景观社会等西方较为新颖、重要的理论、话语资源,多角度、多层次对大学校园小说展开梳理。

(5)始终坚持反思精神与批判立场,在矛盾、运动之中辩证地考察、把握大学校园小说。

“追溯大学的渊源,有助于获得一种历史视野,以使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历史赋予大学包容并超出经济技术之上的信仰教化使命。”[1]对大学叙事研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虽然这些大学校园并不能与现实中的大学一一对应,但它们是一面面镜子,为现实中的大学提供了对比与参照。“因为文本不仅是对现实的模仿,而且也是引领人们进入现实的钥匙。”[2]人们常说,文学是社会的神经,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只有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治国方略才有支撑和保障。因为文化创造的作为,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文学来担当的。这就进一步凸显大学叙事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2] 吴延生.重塑校园形象 重铸大学精神——新时期大学校园小说催生当下大学校园文化改革的思考[J].名作欣赏,2011(11).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