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2015-05-30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着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作者小传
鲁 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 1921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20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成《鲁迅全集》(10卷)、《鲁迅译文集》(10卷)、《鲁迅日记》(2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又出版了《鲁迅全集》(16卷)。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雪》写于1925年1月,初发表于1925年1月26日《语丝》周刊第11期。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前夜,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式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
作者在文中描述了三种雪:一是尚未化为雪的“暖国的雨”,二是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朔方的雪”。
在《雪》中,鲁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孩子堆雪人的图画,亲切、逼真,富有情趣,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调。他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被化妆、快速融化的“雪罗汉”。感觉冬天又已来临,但又不是冬天,分明是春天,不然怎么会有蜜蜂,甚至蝴蝶?雪既然是开在冬天里的花,应该有蜜蜂和蝴蝶前来光顾的。描写北方的雪,则是表达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他还赞美了江南的雪,用了六个字,“滋润美艳之至”。但是江南的雪,美则美矣,转瞬即逝,令人怅然若失。独有北国的雪,受到诗人的推崇和青睐,写出了那种冰冷、坚硬、孤傲、美丽的姿态,写尽了雪的神韵。鲁迅先生笔下的北国之雪,本是象征着北方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他们永远如粉、如沙,包藏着火焰,在太空里旋转,升腾,闪烁,给人以力量,催人奋进。他意在唤醒人们心底的那种不屈的精神和斗志,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北国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作者为什么把“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放在一起写呢?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明显偏爱“朔方的雪”,可是又花大量的笔墨写“江南的雪”,甚至于用两个小节写塑雪罗汉的情景。原来在作者的心目中, “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着为追求美好而进行的不屈的抗争。
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他用语的感情色彩、他的人生态度是相吻合的,表现了作者对南方局势的担忧。作者认为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种假象,是没有生命力的“雪罗汉”而已;并且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需要无数革命志士通过奋斗去争取,才会有光明的一天。
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所包含的内容却很广泛,对今天的小读者来说,要想完全了解是不容易的。小读者们细心地品味,了解作者对景物所进行的人格化描写就可以了。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