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学生兴趣培养和日语能力强化

2015-05-30周晓萌

中国市场 2015年45期
关键词:兴趣培养能力培养

周晓萌

[摘 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现阶段日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且从矛盾中提出了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日语专项能力的强化。

[关键词]大学日语教学;兴趣培养;能力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5.166

现在的日语教学已经不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了,更多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被引入课堂中,比如教材中附带的音频光盘和教室中的电脑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网络。知识的获取途径变得多样丰富,这就是语言知识,语法、声音和句意可以同时并且全方位的传递给学习者,不至于使得学生只能把全部的经历放在机械地记忆语法单词上。但不得不承认,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可以提供的教育资源虽然相较之前已经大幅丰富和提升,仍然有一定的局限和制约。

1 现阶段日语学习的主要矛盾

国际交流基金在2012年的海外日本语教育机关调查中显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从2009年的827171人增加到2012年的1046490人,而其中学习动机一项,主要为就业等经济目的。笔者对某校日语系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进行的关于“在日语课程中想要学习什么”的问卷调查中,有54%的学生选择学习和将来工作相关的日语能力是最迫切需要的;21%的学生则选择获得与日本人沟通的会话能力和在日本社会留学相关的知识。大三学生已经面临工作步入社会,相较一二年级,他们对日语学习的学习需求就更加明确,但他们提出的某些学习需要,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实则在最初学习日语时就应该打下基础着力培养。

我们再来看一项对日本企业的调查,一些日企虽然也有把通过日语一级能力检定作为录用条件或者增加薪酬的标准,但也有企业表示能力检定合格并不代表具有和工作需要相符的日语水平。他们更看重的是“日常对话翻译”“使用日语书写邮件信件和文件”“商务谈判翻译”“会议内容的记录与复述”等更加实用的日语能力。而这些能力对应要求的则是商务相关词汇量、书写能力、商业相关知识和敬语的实际运用。

所以作为教育者,仅仅把目标停留在让学生通过日语能力检定考试的话是无法适应现在学生和社会需要的,必须要迎合双方的需求,在对培养学生相关能力上重新调整课程重心才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笔者认为现今日语学习的主要矛盾有以下两点。

(1)日语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不足和日企对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

(2)学生对于更广范围的知识能力的需求和传统授课时间和范围的局限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两点矛盾就必须从矛盾双方入手,一方面,如今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设备随着国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单一枯燥的口头教授和粉笔加黑板的教学设备已经渐渐被生动的直观教学、计算机视频演示和参观考察实习等教育方法所取代,而日语课堂上传统的小班教学也逐渐变成人数超过三十人的大班,以前小语种一对一式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一系列的变化都在要求教育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有目的性地对他们的日语能力进行强化,使他们在走出大学校门后真的可以学以致用,才是教育方式变革的方向和关键。

2 如何合理地利用现有资源强化学生能力

2.1 教学平台的多元化

首先,现阶段使用的教材多以中国人为实例,介绍的人和地点也都和中国相关。这样固然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但实际上不仅实用性较小,而且无法让同学真的进入到日语语言学习的语境当中,影响学习质量。

其次,语言并非孤立的,我们要看到日语的特殊性,同时,也要认清它和其他语言共同的地方。近年来日语中以英语为主的外来语的急速增加对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在掌握日语单词的基础上背诵记忆英文单词,又不让日语和英语的发音互相影响混淆。

针对以上两点,就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丰富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在提供足够课本知识的同时选取日本的优秀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有目的有选择的让学生进行观看阅读。其中,针对不同年级的水平和相应需求所提供的资料也应该有所不同。另外,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计算机辅助教学十分直观,并且可以提供多种情景模式。

2.2 合理利用母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外在反映。日本在文化上大量汲取了中国古代文化,这一点语言上也有非常鲜明的体现,比如日本现在依然沿用汉字,一些字的发音也和中文较为相近。Rod Ellis撰写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详细地阐述了对其语言系统的描写,对其习得机制的解释,如何运用第二语言,并通过偏误分析等方法特分析和发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书中提到了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主要来自于母语的干扰,但其实母语的作用并不全都是负面的,在所学习的第二外语与母语的结构特征相似时会产生正迁移帮助记忆掌握。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尽量没有重视讲解中日文之间的异同点,这其实丢掉了一根日语入门时可以依赖的拐杖。合理运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中文这一母语,让学生更快记忆两者之间的相同点,而遇到不同点时则可以把中文和日语的系统进行对比,明确预测到学习难点,减少母语与第二外语差异时产生的负迁移作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学习日语事半功倍。

2.3 教学重点的转变应该从低年级开始渗透

随着日语教学的发展,对于高年级阶段的教学重点已经逐步从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变成日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就需要学生从入门开始就对这门语言所处的背景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转变为应用时不会变成只有语法正确的“中国式日语”。提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而在日语课堂上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围绕着背诵和翻译这两项,很少涉及“日语为什么会这样说”“这个句子是否只是表面的含义”这样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日语发现日语学习乐趣的关键所在。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日语的学习环境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刻板。让学生意识到日语不仅仅是存在于课本上的刻板语法,而是一门很有活力的语言,是日语学习初期不可忽视的一环。

(1)包天仁教授的英语中“四位一体”同样可以取舍运用到日语中来,比如学生的观察,目的是培养语言意识。通过指导学生在课外听、读等语言实践中,认真观察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也应该包括留意、体会话语篇章中的文化信息获得并积累语言感性认识,进而提高语言意识。而学生在课外进行听读等实践的前提就是让他们对于学习日语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课外辅助课内”的目的。

在语法的教学上,要尽量摒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让学生机械地记忆和背诵,同时要注意日语这门语言的特殊性,在早期的教学中将一些语法“讲深讲透”,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语是一门入门非常容易的语言,但同时,也是一门越学越难的语言。

(2)把日本文化和历史还有时事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来。把以往几门分别设立的课程都融入到综合日语的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容易提起学生的兴趣,并且理解日语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使用时下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引起学生对于日语学习的兴趣。如日本在台风天气时大家的反应和照片,既可以轻松介绍日本的文化和国情的同时又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再比如日本的动画和漫画,流行歌曲和影视作品,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受众,在打基础之初期阶段使用这些作为辅助手段,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了解日本相关的知识,更加对模仿正统的日语的发音和语速有着积极的作用。做到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更加灵活扎实的掌握语法和运用语法。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观看一两部日语动画作品不仅仅是一种休息,更加是一种对语言学习的体验,听懂其中对话时获得的成就感和实用性会刺激学习的主动性;同时由于习惯了日语原声发音,相较其他学习者听读能力较高,对文字的抵抗感较少;在学习语言词汇发音的同时,也是对日本社会语言学要素的认知机会。

(3)举办小型配音比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发音是否标准,语速是否流畅等问题,达到听说的练习目的。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在日企就职还是留学日本,“说”都是最实用也是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口语也是日语中最富有活力变化最大最快的一项。但这一项技能往往在以前的教学中最为容易被忽视,造成很多学生不会说,不敢说。把课时放一部分在“说”上,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开拓视野了解日语较新的词汇。举办配音比赛可以让学生注意到自己在齐声朗读的训练模式下很难发现的发音漏洞,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我国的方言众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语言发声习惯,而要学习标准流畅的日语,每个人容易出现的发音错误都是不同的。这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花时间进行一对一的口语发音纠正。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到自己发音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

4 结 论

总之,在现有资源下,如何解决现在日语专业面临的供需矛盾,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以适应毕业之后各种专业、各种场合的工作需要是现在课程变革的方向和重点。除教材外,应合理有效运用一切手段,包括录音、课件、影视作品,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接受更加有目的性的训练,全方位地了解日本文化和日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陈相州.中国語を母語とする日本語学習者の会話における接続詞と接続助詞の使用—エントロピーと冗長度の視点から—[J].銘傳日本語教育,2014(17):93-114.

[3]李莉.国际化背景下日语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研究[J].大家,2012(5).

[4]杨爱菊.国际贸易实务概述及相关环节日语商谈实例[J].中国市场,2014(44).

猜你喜欢

兴趣培养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