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当”与“权当”
2015-05-30袁昱菡
摘 要:书面语表达中,“全当”和“权当”各司其职,在语言系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伴随着“全当”的出现与发展,由于二者的语音形式、语法结构相同,开始出现混用和错用的现象。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依据表达意图选取正确的语言形式。
关键词:全当 权当 意义 范围
一、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
从结构上来看,严格地说,“全当”和“权当”并不算是词,而是短语。在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权”是个副词,经常与“当”连用,表示“就当作、就算”。在白国维《白话小说语言词典》中才能找到“权当”作为词的解释。白国维把“权当”概括为“只当,就算”。所以说,“权当”有发展成词的倾向,而“全当”一直都只是个临时搭配的短语结构。在《现代汉语词典》对“全”的解释中,“全”作副词时,表示“完全、都”。最初,“全”和“权”都作副词,修饰动词“当”,后来“权当”的高频使用,使其短语形式发生固化,有发展成词的趋势;而“全当”一直是作为一个短语结构存在于现代汉语中。
二、意义和语用差异
这两个语法单位的意义也不相同,“全当”可以理解为“都当作”“完全当作”,“权当”则应理解为“就当作、就算”,带有很强的让步口气,在王力《古代汉语词典》中,“权”有“暂且、姑且”义。这两个短语的结构都是“全”和“权”作状语,修饰动词“当作”,由于这两个语法单位有着同音形式和同构形式,所以在现代汉语中尤其是在网络新闻中,易出现混用和错用的情况。
在使用过程中,应当区分“全当”和“权当”语义上的差异,做出正确的选择。二者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代汉语中,“权当”所在的小句在语用上有让步的意味。基于某一现实依据或者事实,为了寻求安慰或者安慰他人进行的一种让步表达,有“勉为其难而不得不接受现状”的语义特征。“权当”所在的语境多是在叙述一件不尽人意的事情之后,使用“权当”进行让步、转换话题,退而求其次地来表达安慰。
(1)“你也别太难过了。我试一试,有个法子,也不一定行。死马当活马医吧。权当丢了。要是最后东西还在,就当又拣回来了。”他思忖着说。(毕淑敏《翻浆》)
(2)权当生了重病动手术吧,得咬咬牙,拼一拼。(杨绛《洗澡》)
(3)这花园占了许多面积,权当为早恋者提供活动场所。(韩寒《三重门》)
2.当“全当”义为“都当作”时,在具体的语境中应当有一个集合体的存在,这样在后续话语中,“都”在上文才有所指。也就是说“全”的前面需要有总括的对象,这样才符合其“都当作”的含义。如:
(4)他踢他一脚,插剑入鞘,说:“爬起来吧。我饶你这一遭,以后说话小心就是。今天这些话,全当给大风刮跑了,我不记在心上,也不对别人提一个字,免得你性命难保。”(姚雪垠《李自成》)
(5)我们提了几次意见,他全当没听见。(《人民日报》,1993年10月)
(6)他说,金钱如虎、金钱如豹的忠告他过去听人讲过多少次,可就是听不进去,全当耳旁风。当时只觉得钱多好办事,钱多不咬手,结果越贪胆越大。(《人民日报》,1995年2月)
从上例可以看出,包含有“全当”小句的前面,都有一个集合体的出现,如“这些话”“几次意见”“讲过多少次”,因为有这样的总括对象的存在,所以在后续小句中可以使用“全”来代指前文的对象集合。这里的“全当”是一个短语,意思相当于“都当作”。
3.“全当”表示“完全当作”义使用时,前面可以不出现总括对象,此时,“全当”所在小句的语气比较强硬,这种使用“完全当作”义的语境往往带有说话者或者行为实施者的负面情绪,具有主观化的色彩。如:
(7)顾远山看见玉儿妈来了,但是全当看不见,让她站在院子里,自己训儿子训得更有劲。(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8)“谈恋爱。”汪若海笑,“可以按流氓罪类推予以惩处的那咱当时你在谈恋爱,爱得死去活来,每天早出晚归自言自语爱得脸蛋红扑扑的,还一个劲儿向你们保密赌咒发誓只是玩玩,其实动了情全当别人是傻子。”(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三、使用范围差异
由于“权当”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高频使用,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所以白国维在《白话小说语言词典》中把它概括地解释为“只当,就算”,在很多语境下,不能简单地把“权当”理解为“暂且”和“当作”的简单相加。如:
(9)老东山喘息一会,对着北墙坚决地说:“权当你不退亲,我也不放儒春走!”(冯德英《迎春花》)
(10)肥墩墩的王爷虽面无表情,却鼻子一哼权当表态了。(冯苓植《雪驹》)
(11)母亲骂我是陈世美,并且立即离开我,要我永世不要再回家乡去,她权当没有生我这个儿子。(戴厚英《人啊人》)
上例中的“权当”不能理解为“姑且当作”,否则不符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成“只当”更符合情境和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使表达更加准确,表“只当”时的语气相对表让步的“姑且当作”更加强烈。
由于“权当”的意义发生泛化,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导致在一些语境下“全当”和“权当”可以通用,此时“权当”表示“只当”义。如:
(12)我说不必,也没有特别重大的理由要打听这个人的下落,仅仅因为从前认识,也听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传说,聊表关心,他只要把他所知道的概述一遍即可,权当饭后茶余的闲谈。(王朔《许爷》)
(13)他们在路边支起炉灶,搭起矮脚桌,还有的弄几块破木板,权当餐桌,再摆几条摇摇欲倒的长条凳,就开始营业。(《1994年报刊精选》)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权当”所在小句前也有一个事物、事件的集合体,例(12)中“他所知道的内容”和例(13)中的“几块破木板”都表示事物的集合,所以使用“全当”理解为“全部当作”也说得通,同时,表“只当”义同样可以使用“权当”,这两种情况只在语用色彩上有所差别,这视作者的表达意图而定。
然而,在书面语中,由于没有分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会有很多错用的情况:
*(14)为何给居民免费做板凳?老人笑着说,自己有这门手艺,现在闲着也是闲着,全当活动筋骨了。记者了解到,老人平时还会制作一些拐棍给小区老人使用。(人民网)
*(15)她边走边想,自己平日里总是忙,很少陪儿子去玩一回,今上午就全当给自己放假了,痛痛快快地玩半天。(周大新《湖光山色》)
*(16)曹大爷说,入冬后,他每天都在楼道里上下楼梯,慢慢地走几个来回,“全当晨练了”。(人民网)
在例(14)中,老人把为居民制作板凳当作是活动筋骨,描写的是某一事实情况,不存在“全”的指称项,也不包含“完全”的意思。在例(15)和例(16)中,同样是就某一事实进行叙述描写,而且在句意衔接上存在明显的让步色彩,表达语气较为缓和,所以在这些例子中应当使用“权当”,而不应该用“全当”。
因为“全当”的使用范围有限,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表达者自身的意图,准确地从词库中提取合适的表达方式,提高书面表达的正确率和严谨度。
四、历史踪迹
1.“权当”作为一个整体,以口语表达的身份最早出现在元代话本中。如:
(17)老鸨便叫丫头摆,取酒斟上一盅,深深万福,递与王姐夫:“权当老身不是,可念三姐之情,休走别家,教人笑话。”(《玉堂春落难逢夫》)
到了明末,在小说中开始广泛使用:
(18)老寡妇要替媳妇招赘一个丈夫,权当自己儿子,掌管家财,承受产业。(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19)张远在袖儿里摸出两锭银子,放在香桌上道:“这银子权当开手,事若成就,盖庵盖殿,随师父的意。”(冯梦龙《喻世明言》)
这时的“权当”还是个短语,没有发展成词,可以理解为“姑且当作”的意思,在语境中具有让步的语义色彩,“权”表“姑且”义做状语修饰动词“当作”。真正有固化的趋势并发展成为白维国所说的口语词,表示“只当,就算”义,从清朝开始:
(20)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曹雪芹《红楼梦》)
此时,“权当”不能简单地当成“姑且当作”来理解,否则就不符合语境。这种情境下的让步色彩减弱,语气加强,带有表达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只能理解为“只当”。
2.“全当”放在一起连用,相对较晚,表“都当作”义使用,最早出现在清代小说中,并开始广泛使用。如:
(21)所有渔猎众家的妻女皆知救了官儿娘子来,谁不要瞧瞧官儿娘子是什么模样,全当做希希罕儿一般。(石玉昆《七侠五义》)
(22)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曹雪芹《红楼梦》)
这时的“全当”表示“都当作”的意思,前文中也都有总括的对象。
五、结语
在书面语表达中,经常会遇到类似于使用“买单”还是“埋单”,“悲催”还是“悲摧”,“下功夫”还是“下工夫”这样两难的情况,“全当”和“权当”也是如此。“全当”和“权当”共存于现代汉语中,在语言系统中占据不同的位置、起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各司其职,有着各自的使用领域。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当依据表达者的表达意图和所在语境,准确地选择正确的表达。“全当”是一个临时性的短语结构,可以表示“都当作”和“完全当作”的意思,表示“都当作”时,要求前面小句有集合对象,使“都”有所指代;表示“完全当作”时,表达语气比较强硬,同时带有一定的负面感情色彩。“权当”有发展为词的趋势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发展成词,表示“就当作”的意思,具有让步的语义色彩,使用范围较广,某些情况下可以和“全当”替换而不影响句子的命题意义。“权当”比“全当”连用出现得要早,由于“权当”的高频使用使其结构逐渐凝固,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固化。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这两个语汇的界限没有弄清楚,而且“权当”和“全当”具有相同的结构和语音形式,经常发生错用的情况。在语言规范中,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可行的,就必须坚持,不能动摇;认识有所不足或存在偏颇的,则需要进一步加深认识,以便把语言规范化工作做得更全面、更切实际;观点有分歧的,可以展开讨论,以明辨是非,或留待进一步研究。(郑远汉,2007)
参考文献:
[1]白国维.白话小说语言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王力.王力古代汉语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14.
[3]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郑远汉.有关语言规范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7,
(3).
(袁昱菡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