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奶农深陷“倒奶杀牛”魔咒
2015-05-30
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奶价走跌、国内乳品消费不振等因素直接推动下,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卖奶难现象,“倒奶”“杀牛”时有发生。为何频频上演“倒奶杀牛”现象?我国200万奶农如何才能跳出“卖奶杀牛”乳业魔咒?
“倒奶杀牛”背后
“留着卖不掉,倒了又可惜,每天只好把多出来的牛奶拉到敬老院送爱心。”成美玉是山东省东营的一家奶牛养殖户,谈到卖奶难,她愁容满面。
倒奶仅仅是开始。随着收购价格的持续走低和乳企对鲜乳的限购限收,去年底以来,奶户杀牛弃养现象开始出现。“附近地区奶牛养殖场已经开始杀奶牛了。”山东省梁山县奶牛养殖大户裴树克告诉记者。
除了山东,“倒奶杀牛”现象也蔓延至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主产区,甚至出现在广东等南方地区。
对于目前形势,农业部指出,近期一些乳品加工企业限收停收生鲜乳,导致国内部分地区发生卖奶难问题,甚至出现奶农倒奶杀牛现象,并有扩大蔓延趋势。
这种现象并非初次出现。过去几年来,“倒奶杀牛”就曾在奶业主产区一些地方屡次上演,成为近年来众多散户奶农难以摆脱的乳业魔咒。
“倒奶杀牛现象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国乳业杂志社社长冯艳秋认为,奶牛的饲养周期远比鸡、猪等畜禽长,养2年多才能产奶,存栏基数一旦下降很难恢复,而国内的上游养殖链如果断裂,下游加工企业就会被国外控制。
专家指出,奶源过剩、消费低迷是造成“倒奶杀牛”的直接原因,深层次原因则是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凸显奶农的弱势地位。
“从供需关系看,造成卖奶难的直接原因有两点,一是进口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奶源总体过剩,二是我国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导致需求减少。”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师毛长青说。
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国际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同样1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平均低1万元左右,乳品企业更愿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对国内生鲜乳的依赖明显减少,而去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长5.2%,进一步导致奶源的过剩。
此外,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也是一重要原因。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我国乳制品总产量同比下降0.04%,乳品企业收购意愿降低。
“奶农‘倒奶杀牛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据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介绍,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养殖环节的利润占乳业整体利润不足10%,奶价议价权掌控在乳品企业手中,形势不好时奶农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极端情况下只能杀牛弃养。”中国奶协原常务理事王丁棉说。
喝不起、賣不动和倒奶并存
与奶农“杀牛倒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众买不起,市场卖不动。看透了乳业起伏的山东奶业协会会长张志民近日马不停蹄,先是对山东省内各地奶农生存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又到全国各地参加行业研讨会,为奶农和中国乳业呼吁。
“2014年全年进口乳粉约110万吨,比2013年的85万吨增加了25吨左右,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这部分有影响,但不至于把国内市场搞乱。”张志民在给记者发来的调研报告中称,“这次事件充分暴露了国内乳业的深层次矛盾,即两个方面的‘失联:一是乳企和奶农两张皮,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二是乳制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环节失联,于是造成喝不起、卖不动和倒奶同时存在的怪象。”
中国乳业格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张志民介绍,如今奶牛、玉米、苜蓿草、设备等都是进口的,而国外的饲草、饲料种植效率,中国是难以比拼的。
不过,他认为,虽然要面临人多地少、土地流转成本高、环境保护压力大等局面,但是并非不可以降低奶牛养殖成本。“应该向以色列学习,用自己的饲草和饲料,通过技术培训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来节本增效。”
此外,发展奶山羊产业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路径。奶山羊与奶牛相比,其单位体重产奶量较高、生产周期短、繁殖率高、环境污染少,同时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如果2020年山东省奶山羊存养量发展到600万只,相当于增加40万头奶牛,增加100万吨的奶类产量。”张志民介绍,目前山东羊奶产量只占总产量的3.57%。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巴氏奶、常温奶等产品的结构比例。
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巴氏鲜奶的比重都在90%以上,有的达到95%,而国内只占20%-30%,大部分是经过超高温灭菌的常温奶。
所谓巴氏奶,又称市乳,是由巴氏消毒法处理的鲜奶,一般保质期较短(7天左右),但保存了绝大部分的营养和口感。“实施‘鲜字战略,不仅可以确保消费者喝到新鲜的、营养健康价值高的乳制品,还能够促进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保护民族奶业。”张志民称,如果巴氏奶的生产和消费比重提高到80%,可以有效避免进口奶粉的冲击,稳定原奶价格、保护奶农养殖积极性。
“奶业是喝出来的,如果消费水平一直受限,喝奶的人群有限,对于中国乳业来说迟早都是考验。”
明确标识、修订标准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现有的“规矩”还要跟上时代和市场的发展。
“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卫生部于2010年6月公布了新的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并分别于当年实施。其中灭菌乳和调制乳的相关标准规定了可以添加复原乳,从这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新标准对保证乳品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近两年来,我国乳业与国际市场连接得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更快、更直接。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4年,我国累计进口奶粉360多万吨。受国际宏观经济影响,进口奶粉价格波动较大,因为价格持续走低,国内乳企大量进口奶粉进行常温奶和调制乳的生产,进而减少了对国内原奶的使用和收购,因此出现“相对过剩”的局面。
基于此,张志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对灭菌乳和调制乳的国家安全标准进行修订,取消可以使用复原乳这个条款。“只有这样,国内奶牛养殖从业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受到保护。”
而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下游乳品加工企业方面的赞同。高扶良认为,只有明确标识、界定标准规范,朝着鲜牛奶方向发展,国内乳制品市场才能够健康发展。
他介绍,不一定出台硬性规定,但是要加强对消费者消费意识和观念的培养,让消费者清楚鲜牛奶、巴氏奶和还原奶、调制乳的区别,国家有关部门要对产品的规格、质量和标准进行管控,标准要落地执行。
此外,对进口乳品的监管,业界呼声也比较高。有乳业人士称,市面上大多进口液态奶都是超高温灭菌奶,因为这种形式便于长期保存。那么,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上,是否有必要普及一下奶业知识,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可以说,2015年是国内乳企面临生死抉择的一年,朝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不明确,还是以利益为核心、单纯考虑成本,不注重安全和社会效益,国内乳业很难良性发展下去。”高扶良如是表达了他的看法。
(新华社、《第一财经日报》 20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