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新常态下的宗教新闻传播研究

2015-05-30蓝希峰

今传媒 2015年5期
关键词:宗教界常态

蓝希峰

摘  要:当前,我国宗教正在成为社会的“新常态”。宗教重新成为社会正常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更好地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释放出其正能量,需要良好的媒体和社会舆论环境;宗教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重视宗教新闻,对宗教动态,特别是对宗教新闻作正确、清晰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新常态;宗教;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5-0127-02

一、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宗教正在成为社会的“新常态”。到目前,已形成了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为主体,又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各种形式的民间信仰的格局。宗教重新成为社会正常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在宗教不断成为社会新常态过程中,宗教新闻传播也得到了发展。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报纸全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中国知网收录范围的报纸,全文中包含“宗教”一词的文章,从2001年的2875篇,增长到2014年的14907篇。各大宗教的词频也在增强,从2001年到2014年,全文包含“佛教”一词的文章,由777篇增长到3678篇;包含“道教”一词的,由251篇增长到1109篇;包含“伊斯兰教”一词的,由209篇增长到1171篇;包含“天主教”一词的,由157篇增长到639篇;包含“基督教”一词的,由318篇增长到1350篇[1]。这些关键词在报纸中的词频都有较大增长幅度。

然而,长期以来,宗教的新闻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宗教新闻传播力度显得非常薄弱。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宗教”一词仍然是媒体中的“冷词”、“生僻词”。这种状态越来越不能适应宗教成为社会新常态的形势需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具有存在的长期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宗教是一種群众性社会现象。当前,我国有天主教信徒570万,基督教信徒2300多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约2200万,佛、道教的信徒难以统计,但数量庞大[2]。如此庞大的信仰群体,一种正常的社会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显然是媒体所不能忽视的,宗教新闻不能成为媒体的盲点,媒体理应正视它。一方面,正在成为社会新常态的宗教,要发挥其积极作用,释放出其正能量,需要良好的媒体和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正在成为社会新常态的宗教,其健康发展,也需要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这客观上要求媒体重视宗教新闻,做好宗教新闻传播工作。

二、宗教新闻传播有助于为宗教发挥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随着宗教不断成为社会新常态,宗教日益走向社会,发挥着特殊积极作用。宗教在推动旅游观光、文化产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宗教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祖国统一;宗教对哲学、道德、文学、音乐、美术、医学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过程中做出积极贡献;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的现代社会,宗教起到一定的心灵慰藉作用和心理调节作用;宗教道德以弃恶扬善为核心内容,与社会主义道德一起,提升社会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宗教有着较为广泛的国际联系,发挥着民间往来、民间外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作用;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广泛参与到救灾、扶贫、帮困、养老、支教、环保等活动。

活跃在社会公共舞台上的宗教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社会逐步认识到宗教的积极社会作用,了解宗教成为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需要。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说,“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3]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特殊复杂的历史原因,社会对于包括佛、道教在内的我国五大宗教普遍缺乏基本认识。新闻传播领域也没有架构起宗教界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社会无法从媒体中获得宗教界的信息、及时了解宗教界的动态。

宗教诚然有消极作用,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双重性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相互交织在一起。但长期以来,由于国民教育体系中宗教通识教育的欠缺,社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宗教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往往不被社会所知。由于缺乏宗教新闻传播,社会无法从媒体中了解到,无数个无名的宗教界人士,他们在宗教信仰的指导下,默默地从事着济世利人、有益于社会和谐的事业。以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为例,宗教界因为信仰基础、“慈济度世”的悠久历史传统,在募集资金、动员社会志愿者力量方面,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度和号召力,可以做得更为出色。但是,与社会的需要相比,媒体对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积极意义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聚焦不够。2013年河南兰考“1·4”火灾事件后,许多媒体把目光投向了个人收养弃婴孤儿的善行和存在的问题,但却鲜有媒体关注到宗教界在这方面所做的大量、持久的工作和遇到的种种困难。兰考“1·4”火灾事件后,民政部发布的数据表明,全国共有收留孤儿弃婴的个人和民办机构878家,其中宗教机构就占了583家,占三分之二之多[4]。与一般的社会公益慈善机构相比,宗教界的公益慈善机构有自身的优势,但又因为社会了解不够,在从事公益慈善事业过程中,宗教界所碰到的问题和障碍更多。宗教界公益慈善事业的稳步发展,需要获得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我国多年来形成的宗教政策,其最终目标是“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即凝聚宗教界的智慧和力量,宗教界与社会一起,共同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向社会传播宗教信息,沟通宗教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社会对宗教的了解,为宗教发挥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是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宗教新闻传播有助于宗教的健康发展,引导树立正信、抵制邪教

由于“文革”破坏,我国各大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出现了断代。改革开放以来,在宗教逐渐成为社会新常态的过程中,一大批宗教教职人员成长起来,他们信仰虔诚、品行端正、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引领我国宗教的健康发展。然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深刻和复杂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社会推动了宗教的进一步世俗化,各大宗教教职人员当中都出现了一些偏离正道的现象,比如信仰淡薄、戒律松弛、借教敛财、争名逐利等等,极大地损害了宗教界的形象,影响了宗教的健康发展。

对于这些现象,媒体不能简单地由此把宗教看成是消极落后的,不能以偏概全、恶意炒作、竭尽揶揄、对宗教“污名化”,但更不能回避矛盾、敬而远之,而要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进行报道。正在成为社会新常态的宗教,接受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在阳光下开展活动,才能有更为健康的发展。

同时,宗教新闻传播对于有宗教信仰需求的群体来说,也能起到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宗教知识,树立起“正知、正见、正信、正修”的观念,自觉抵制社会中流传的各种信仰上的邪知、邪见。2014年5月发生在山东招远邪教“全能神”、“麦当劳杀人案”表明,在宗教成为社会新常态的过程中,信仰上的愚昧现象也层出不穷,严重危害人类的邪教、宗教极端主义还在一些地区流行。这种现象使媒体肩负了传递正确宗教知识的社会责任,也使加强宗教新闻传播变得更加紧迫。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稳步拓宽信教群众正确掌握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因此,对于媒体来说,不仅应让公众认识到什么是邪教、邪教的危害,还应该成为信教群众正确掌握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让公众能够了解宗教最新动态,认识宗教,使公众能有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增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判断力和鉴别能力。

总之,在宗教越来越成为社会新常态的形势下,做好宗教新闻传播工作,宗教作用將更加积极、宗教发展将更加健康。加强宗教新闻传播工作需要媒体做出许多的努力,重视宗教新闻,对宗教新闻作正确、清晰、及时的传播,关注宗教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健康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5年3月19日统计数字.
  2. 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3.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4. 编者按.宗教慈善仍需破局[N].中国民族报,2013-04-30.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宗教界常态
咸宁市召开宗教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会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会
论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对宗教界的统战工作
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教育培养工作研究
湖北宗教界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
新一代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关于加强宗教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济南市为例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实施新作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