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E模式电子商务人才应用、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5-05-30邢志良吴言忠侯学博
邢志良 吴言忠 侯学博
[摘 要]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追求学校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而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结合紧密,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电子商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学生具有敏锐的思维与丰富的创意,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就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网络创业项目。为此,电子商务人才不仅要加强应用能力培养,更要强化创新能力、网络创业能力的教育,正确理解应用、创新与网络创业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为此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创新能力;网络创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6.024
1 引 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5年2月3日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全国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为24.7%。其中,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的开展比例较高,分别达到38.4%、36.5%和34.9%。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展在线销售[1]。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导致未来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而作为培育电子商务人才的摇篮——高等院校应不断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2 电子商务人才应用、创新与网络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电子商务人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网络创业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网络创业能力关系
2.1 应用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基础
应用能力既是电子商务人才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能力与网络创业能力的基础,如果失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网络创业能力便无从谈起。电子商务人才的应用能力体现在:一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商务网站设计与维护、网页制作、网络安全、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能力;二是商务应用能力:包括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网络采购、网络商务信息收集与交换等能力;三是商务管理应用能力:包括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电子商务系统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商务网站评估、客户关系管理等能力。
2.2 创新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核心
创新能力既是电子商务人才应用能力的升华,又是网络创业能力的关键。电子商务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对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商务运作知识综合应用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电子商务人才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三个方面。
2.3 网络创业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宗旨
网络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依托互联网技术,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并组织各种资源形成经营体,生产和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价值的能力。网络创业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宗旨,是电子商务人才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集成与综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课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3 电子商务人才应用、创新与网络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设计
3.1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总体设计思路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以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网络创业能力”为中心,科学合理地设计电子商务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并不断持续优化课程结构,最终实现就业或网络创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其总体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总体设计
3.2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模块设计
按照上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总体设计思路,确定以培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网络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架构,如图3所示。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的和谐、全面、自由发展。因此一定要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课程设计,注意文、理、工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4 电子商务人才应用、创新与网络创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4.1 人才培养模式应借鉴CBE模式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培养模式是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该模式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全部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反馈四
图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设计
个方面。知识,即与本职业、本岗位密切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领域;技能是指操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态度指动机、动力、经验、历练,是一个情感领域、活动领域;反馈即如何对学员进行评价、评估的量化指标领域[2]。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应借鉴CBE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网络创业能力为本,从电子商务人才知识、技能、态度和反馈四个方面入手,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
4.2 教学模式以探究式学习为主
探究式学习将学习控制权转交给了学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教师的职责在于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其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达到高度的统一状态。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讨论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相互比较,相互启发,扩大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比重
优化课程结构是在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生成长的整个大系统中检验课程设置,以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和现实条件下取得最佳效益。优化课程结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多样可选择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不仅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而且还可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发现学生个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第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4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锻炼创新意志。围绕电子商务人才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网络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可以考虑:第一,实践教学体现“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第一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要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行专业选修课自主选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中,要求学生在第一课堂修完基本教学内容的学分。第二课堂是通过组织专业大赛和竞赛(如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电子商务技能大赛等)、专业资格认证活动(如电子商务师、ERP工程师等)以及其他社团活动(如电子商务学会等)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加大赛的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可以获得创新活动学分。第三课堂以社会实践锻炼为主,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第二,在实践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全方位、立体化、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创业人才的需要。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通过互联网,建立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网络教学平台,在资源和信息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从而使社会实践活动课作为常态化运行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同时,师生也可以通过在网上进行研究讨论,形成创新氛围。第四,充分利用具有创业功能的实验室,发挥产学研综合功能。一是在创业实验室可以完成电子商务的综合性专业实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二是在实验室可以解决来自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学生创新性思维,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实现实验室“创业孵化器”的功能。
4.5 考核制度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且形式灵活
课程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课程考核与评价也是督促学生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电子商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考核与评价环节的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考核与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考量:一是多元化考核主体,由学生、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施多元化评价;二是多维度考核指标,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道德素质等;三是多样化考核方式,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笔试、口试、实际操作、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现场答辩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四是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
5 结 论
电子商务人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网络创业能力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绝不可割裂开来,在应用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业。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既要遵循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也要考虑该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各高校大胆探索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网络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倡导“探索、质疑”和“努力拼搏、敢为人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空间,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最终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2-03).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
[2]张辉,吴松强.美、日、欧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亚太经济[J].2010(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