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的业态转型与优化研究
2015-05-30韩凝春王春娟
韩凝春 王春娟
摘要:在我国城市林立的街区中,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无疑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本土文化的最直观的窗口。本文以我国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为研究对象,在把握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调研分析数据,针对此类街区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从业态转型与优化的角度,提出街区升级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体验;特色街区;业态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87
在我国城市林立的街区中,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无疑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人们到访一个城市、了解一个城市本土文化的最直观的窗口。
一、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俗称城市老街,是具有文化体验价值、有历史感的城市传统街区。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承载城市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富含深厚的人文底蕴。如北京琉璃厂肇始于辽金时期的海王村,元、明时因曾在此开设官窑烧制御用琉璃瓦件,故得名“琉璃厂”。清康乾年间,逐渐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更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契机,成就了老北京第一文化街。成都锦里再现古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从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传统的文化地标。
(二)遗存历史文化风貌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通常有明显的城市建筑文化遗存,展示了浓厚的城市文化肌理。北方的胡同和四合院、南方的里弄与青砖黛瓦粉墙、江南小镇的前街后河与欸乃声声,以及中华古建筑的组群布局、九曲回廊、飞檐斗拱、砖雕泥塑等,都凝固在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中,形成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一部分。如成都的宽窄巷,既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北京的烟袋斜街,其地形就宛如一只烟袋,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通往银锭桥,活像烟袋锅儿,而斜街细长的街道则是挑起烟袋的烟袋杆儿。
(三)具有原生商业文化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通常具有原生商业文化。历史上传统的商业文化不是生硬营造出来的,而是因需而生,顺势而为,逐渐“生长”起来的,城市原生商业文化往往传承数百年,集聚了老字号、老特产、老口味等城市商业文化的精华,造就了城市街区中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以北京前门大街为例,历史上这条商业街至少面临三次发展契机,随之促进其繁荣兴旺:一是明嘉靖以后,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建立了各地会馆,大量举人消费促使前门大街趋于繁华;二是受益于清初“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汉族官员后商民皆住于京师外城,客观上促进外城商业兴旺,而与皇城毗邻的前门大街成为外城商业繁荣的标志;三是清末前门火车站的建设,使前门大街成为北京与各省联系的交通枢纽,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
(四)商、旅、文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普遍具有商、旅、文融合发展的特征,商业在旅游中,旅游在文化中,以文兴商,以旅游促消费。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据我们2015年对该街区的调研,游客是南锣鼓巷消费的主力,该街区外地游客占到访者比例的80%,人们到访南锣鼓巷目的排位前三项分别是观光旅游(429%)、休闲度假(344%)和人文体验(251%)。如图1所示。
图1消费者到访南锣鼓巷的目的
二、部分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业态结构不够合理由上所述,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作为城市街区中特色鲜明、不可替代的部分,尽管富含大量商业内容,但其发展的灵魂是“文化”。若偏废其文化内涵而一味执念于商业消费,就偏离了文化体验的主题,这也是近年人们对此类街区过度商业化质疑之所在。
根据我们对此类街区的调研显示,街区发展中普遍存在业态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以南锣鼓巷为例,对该街区店铺业态结构的调研显示,其现有业态结构存在两方面明显的不合理性。
一是购物类业态比例过大,购物、餐饮、休闲类业态比例结构不合理。南锣鼓巷现有店铺中购物类业态占比最高,约占63%;其次是餐饮类业态,约占31%;休闲娱乐类业态比例不足6%。显然购物比例过大而休闲娱乐比例严重不足,与游客希望实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及人文体验的到访目的相距甚远。如图2所示。
二是非体验类业态比例过高,现有业态店铺的文化体验度明显不足。调研显示,南锣鼓巷现有购物业态经营包括服装服饰、食品、日用品等8类,其中服装服饰类店铺比例最高,达39%;其次是工艺品类店铺,占比35%,两类总和达74%。尽管在购物类业态中也有部分具有较突出的文化元素,受到游客的喜爱,如“创可贴8”“京扇子”“TEAHOUSE茶屋”等,但总体上存在同质化现象,文化体验度不高。现有餐饮类业态中,小吃业态呈独大局面。对南锣鼓巷72家餐饮类店铺的分析显示,小吃类店铺比例最高,占比62%(45家);其次是酒吧类店铺,占比17%(12家);再次是特色餐厅,17%(12家),另有3家咖啡馆,占比4%。根据《南锣鼓巷文化休闲街》标准(北京市东城区地方标准),该街区定位为“以胡同四合院为肌理、历史文化为底蕴、安怡静雅环境为特色的文化休闲街”,显然,同质化业态及店铺的存在,与文化休闲街的定位不符,而大量小吃类店铺丛生,对街区环境存在干扰,“安怡静雅”无从谈起。如图3所示。
图2南锣鼓巷店铺经营行业占比情况
图3南锣鼓巷餐饮类店铺业态分布情况
三、业态转型与优化是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升级的基础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介绍。
(一)案例借鉴
在我国各城市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中不乏成功案例,如成都宽窄巷、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北京南新仓等。其中南京1912定位为“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以集中式的休闲娱乐业态搭载民国风格建筑,其业态结构以休闲娱乐为主(占比4898%),以餐饮(咖啡店、主题餐厅)为辅(占比3265%),其次是服务(含商务办公,占比1224%),零售比例压缩至612%,更多的体验类业态使这个街区文化体验度更高,使文化体验得以穿行在历史中,也使该街区本身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图4南京1912业态比例结构
资料来源:苏纶场,吴门印象商业研究
成都宽窄巷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通过业态规划、业种配比、功能分区等,将特色餐饮、宅门酒店、展览展示、茶馆戏馆等体验性业态,蜀锦、蜀绣、竹编、漆器等具有四川地域风情的艺术和技艺与老成都的民俗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并结合“宽”“窄”“井”三条老街及建筑群落,形成“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实现了“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的发展定位。如下表所示。
成都宽窄巷功能定位及业态结构街道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功能定位“闲生活”区
以旅游休闲为主题“慢生活”区
以品牌商业为主题“新生活”区
以年轻时尚为主题业态类别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休闲酒馆、特色客栈、特色会所、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区打造成以各国西餐、各地品牌餐饮、轻便餐饮、精品饰品、艺术休闲、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的精致生活品位区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庆、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
北京南新仓文化休闲街的兴起,不仅因其将600年皇家粮仓改造为现代文化休闲街区的特色,也得益于其在白先勇先生主导下,自2007年以来,将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引入南新仓,在皇家粮仓的古拙空间唱响明代传奇名剧的悲欢离合。名人、名曲、名剧与古仓文化相依存,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业态,成为南新仓的一大文化品牌,也体现了特色街区的发展主题:“新的在旧的中,时尚在历史中。”
上海新天地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旧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创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聚会场所,提供餐饮、零售、娱乐、文化及服务式公寓等设施,露天茶座及酒吧、广场表演和步行街等特色,令项目倍添新意。
从各成功案例可见,在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中,文化是灵魂和精髓所在,特色街区的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传承立基,创新出彩,传承+创新,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化、感知文化,以文化带动消费,此类街区才有恒久的发展生命力。
(二)发展路径
对于当前业态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的传统文化街区,建议其以文化为魂,实现业态结构的转型与优化。我们认为,业态转型与优化是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升级的基础。业态转型与优化,首要任务是要破除特色街就是购物街或餐饮街的概念,要打破商业概念,将街区业态格局由以商业为主向文化主题转型,强化文化主题类业态占比。所谓文化主题类业态,指具有文化概念、主题化方向、休闲体验度高的业态,它可能是茶馆、酒店、作坊、画廊,也可能是私家会所、实验剧场,可能是一家以黑胶唱片为销售内容的音像店,也可能是一家出售后现代风格产品的概念店。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文化创意类主题业态
文化创意强调文化生成的原创性,此类业态包括艺术家设计室、手工作坊、传媒工作室、广告艺术工作室、视觉艺术开发工作室、旅游纪念品及商务礼品定制、设计室等。
2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
文化体验强调文化消费过程的体验性,此类业态包括有主题概念的精品酒店、咖啡馆、茶吧、休闲书吧、酒吧、精品客栈、个性民宿、名人名家艺术馆、画廊、古玩艺术品鉴赏与交易中心、艺术表演场所、博物馆、艺术品鉴赏讲习与推广场所等。我国部分特色街利用街区资源进行区域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与活态展示,如杨柳青的年画制作室,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
3文化消费类主题业态
其外延较前两类更广,通常具有特色文化元素,能以文化带动消费的业态都可作为文化消费类主题业态。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餐饮店、地域名优特产店,具有文化魅力的特色餐厅,独特创意的自有品牌店铺,艺术品、创意礼品、旅游纪念品店铺等。
如前所述南锣鼓巷,针对其现有业态结构,建议其可考虑从以下角度加以调整:一是可采取置换、替代、退出等方式降低非文化主题类业态比例,特别是对于产权不清、无照经营、违规经营的店铺应坚决调整,置换出的面积用以优先引进文化主题类业态;二是大幅降低购物比例,逐步调整现有购物业态中缺乏文化主题元素的同质化部分,购物类业态比例不应超过街区业态比例的40%,且存留的购物消费相关业态也应该是具有多种文化元素、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三是大幅降低小吃类业态比例,调整出的面积可以考虑引进原生地老字号餐饮店,特色轻奢休闲餐饮店,风格各异的咖啡厅、茶吧等休闲餐饮店;四是鼓励发展文化创意类主题业态,可考虑将艺术家原创工作室、非遗大师工作室等文化创意类业态移入街区两侧胡同中,使主街与两侧胡同形成动、静互补,让街区文化能够沉淀下来;五是积极发展文化体验类业态,南锣鼓巷街区原生的官府文化、名人名家文化、市井民俗文化等均可作为文化体验的基础。如中央戏剧学院位于南锣鼓巷街区东棉花胡同39号,南锣鼓巷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的发展完全可以搭载中戏浓厚的戏剧文化氛围,将戏剧文化渗入街区文化肌理,创造新的业态体验。
参考文献:
[1]韩凝春,胡昕北京特色商业街发展述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6)
[2]吕怡琦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驱动力——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J].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4(24)
[3]韩凝春商街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4]王春娟商业街发展模式及启示[J].中国商贸,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