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课堂中的小组建设
2015-05-30王文艺
王文艺
学讲课堂模式已经在全徐州得到迅速的推广,各地围绕学讲课堂模式开展各种研讨、实践探索都得到几乎一致的肯定。用一种模板去建构另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学习形式,如果创新的教学方式适合自己,那这种模板肯定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模板不会被复制。
“学讲方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学讲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但围绕课题小组建设产生的诸多问题,也在磨损着课程标准。
一、小组建设应该让学生有安全感
学习讨论是课堂最有效的辅助,小组评价更是对课堂效率值的检测。很多教师喜欢用热烈的小组讨论和即时打分来评价课堂效果,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体现,但又不由自主地把学生进行分类。小组的建设以什么作为标准,讨论展示结果以何种方式公开,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提升学生课堂实际的接受水平,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安全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会向高层次需要努力。大多数课堂要求根据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划分,小范围的分层设组无可厚非,小组的实力或课堂效果用分数去衡量,从需要层次理论中找不到答案。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无需用一个答案去解决问题的学科,而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结果充其量只能说明学生有更广的视角。举个例子,对上节课字词读音进行检查,进行各组抽测,有的学生无法提供正确的读音。用分数去检测实际掌握效果,表面上看上去对掌握较好的学生是种荣誉,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批评。那么,可以追问一下,那位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是否就会心安理得地记住错误呢?因此可以看出,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并没有从心理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数上的差距只能让学生意识到必须解决尊重问题,投机取巧在这时有可能占据头脑。教师不妨曝光一下记住读音的用时,30秒、20秒、15秒,掌握快慢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效果用分数去评价,会剥夺学生的隐私权,时间长了让学生感觉到特别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的,也是具有传染性的,学生走不出低分的阴影比什么都可怕,学生的心理安全会没有保障。
二、小组设立应该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
我敢做,我是自己的主人,丹麦小说家吉勒鲁普说过这句话。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的,应该是一个拥有丰富知识和教学艺术的语文教师,更是可爱的学生。把课堂主角还给学生,是学讲课堂的目标,培养学生敢作敢当的精神,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也更可以使他们成为小组建设的主人。不妨把小组建设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社团,每个人都有分工,每个人都有任务,成绩不影响个人介入,自己建立的家庭自己爱护。从备课的源头做起,把学生独立建组意识备进课堂。学生的价值观、荣辱观、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加强,基础牢固了,小组更有生命力。在实践中,可以尝试利用课堂小组建设挖掘学生之间的凝聚力。比如,宣布语文课堂成立八个社团组织,同时宣布社团的功能是检测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检验的过程就是课堂参与力度。八个社团分别为:语文社团、数学社团、英语社团、生物社团、地理社团、历史社团、音乐社团、体育社团。团长可以竞争上岗,招兵买马,人数八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加入,语文课堂依然凭借自己的优势学科身份加入讨论组。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让小组有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长期的磨合,这样自己成立的家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主人翁感。即使碰到一个语文专业性强的问题,其他任何社团都可以勇敢的参与。语文社团回答正确,可以说真专业;历史社团回答正确,可以说真不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不妨改为“组间异质 组内同质”,关键是必须正确地理解这种质。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把这种质与学生的自我意识挂钩。
三、小组建设与小组评价与时俱进
小组建设初期必须为小组评价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像一对新婚夫妇一样,要想要一个娃,就需要为娃的未来教育、未来成长做一个长久的打算,不负责任的夫妻只能为社会增加负担。要想让一堂语文课精彩有效果,充分利用小组评价非常重要。目前很多教师使用分数去衡量,这是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小组真正的使命,摧残和扭曲了小组成员的心理,进而把教师推向了学生的对立面。小组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提高,促进学生成长,但是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解决问题不够好的学生,这何尝不是心理负担,使评价的多元化、创新能力、激励效果成为一句空话。合作成为奢望,因为小组建设初期就没有征求学生自己的意见,或者说教师建立小组起点太随意。现在还有很多同行在使用小组积分表,表面的繁荣推出了一些所谓的高效课堂,但课堂的生命力有多强,无法揣测或审定。量化积分是好事,把上课视为常规检查,谁敢说这能符合真正的学科课程标准?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评价方式,教师要尝试使用符合学生需要的、能为学生长期发展服务的课堂评价方式,诸如画星星 、插小旗子等,当然还有前面说的用学生记忆知识、处理知识耗时去评价。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简单粗暴地用分数去给一个成长的孩子设置障碍必须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