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2015-05-30刘沛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翻译应用

摘 要:将语用学理论应用到翻译中的时候,不仅能够对语用学理论进行实践,还能够促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这样就能够翻译出好的作品。本文主要论述来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之下进行翻译的原则。

关键词:语用学理论;翻译;应用

语用学理论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和R·卡纳普在1930年提出的,后来美国的语用学专家又对其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目前语用学理论已经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语用学理论指出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研究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具体的意义,随着语境的不同,语言就会表达出不同的内涵。这种全新的语言学理论应用在翻译中的时候,就将其只有联系上下文进行翻译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原文的意思,这是与翻译的本质是一致的。翻译的本质是意思和思想的传递而不是是语言形式的转化,因此语用学理论和翻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挖掘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翻译的内涵。

一、语用学理论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一)目标的一致性

语用学理论和翻译理论最终的目的都是实现语言意义之间的传递。而语用学讲究在具体的对话环境中提取对话的意义,而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一种语言的意义完全传达到另一种语言。因此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语用学理论中十分注重特定场合的的针对性,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将这种理论借鉴过来,这样就能够大大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实现有效的语义传递。

(二)本质的统一性

语用学理论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注重语言背景的作用,要根据不同的语言背景来确定所表达的意义。而关联翻译也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根据语言背景来进行翻译,这样才能够准确传递源语言的意义,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关联,而这种关联就是文章的上下文关系,也与源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素养背景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语用学理论和关联翻译的本质是统一的,将语用学理论用来指导翻译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效果的等价性

语用学理论的指出要对语言的意义进行了解,就需要联系语言的上下文、语言的语境、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之间的逻辑来进行研究,经过逻辑推理以后才能够进行研究。因此语用学理论就是用来翻译的一个工具。而且在实际进行翻译的时候,往往为了实现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统一,就需要对语言的内容来进行修改,而这种翻译的翻译就可以用语用学理论合理地解释。因为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语义的传递,这是和语用学理论的表达效果是等价的。

二、语用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的原则

(一)忠于原文语义

众所周知,翻译的基本要求就是进过翻译以后能够实现原文表达内容和翻译后的内容一致,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内容和思想。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一方面就是要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就是要以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来接受翻译信息,使得读者接受到的信息是和原文表达是相一致的。总之,在运用语用学理论的时候,必要要以忠于原文的语义为前提,这是翻译的最基本要求。

(二)遵守原文目的

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起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使得二者的思想能够得到融会贯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就需要译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其表达形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反复探究,最终要使得读者不用花很大的精力就能够理解原文中表达的内容。在降低译文的难度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原文中反而一些的潜在含义通过直观的表达形式传递给读者。因此在运用语用学理论的时候,就需要结合语言背景、语言逻辑以及语言文化来进行翻译,尽可能降低译文的识别难度。

(三)保留原文风格

将语用学理论应用到翻译中的时候,核心功能就是降低译文的难度,将原文中一些隐藏的信息挖掘出来。因此在保证译文和原文的语言内容和意义一致的时候,还需要将原文的行文风格体现出来。尤其是对古代诗词进行翻译的时候,对诗词中意思的翻译并不是很困难,但是由于诗词中有特殊的押韵、句式,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翻译,尽可能也保持押韵,使得原文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在译文中,这也是翻译的最高目标。

三、语用学利用在翻译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以汉语古诗词的翻译为例

(一)隐喻和明示

在进行汉语古诗词翻译的时候,需要把握好隐喻和明示之间的界限,既不能够过于明示而失去了原诗词中的含义,也不能过于隐晦而使得读者不知所云。要谨遵严复先生在进行翻译时所提倡的“信、达、雅。”下面我們就以诗经中《蒹葭》的翻译来进行分析。在进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翻译的时候,主要有下面两种译法:

译法一:

Thick grow the rush leaves,

Their white dew turns to frost.

He whom I love,

Must be somewhere along this stream.

译法二:

The Reed

Green, green the reed,

Dew and frost gleam.

Wheres she I need?

Beyond the stream.

《蒹葭》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个少年对爱慕的少女求而不得的景象,诗经中使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朦胧的感情。译文一在进行翻译的时候,直接使用“love”一词就过于直白,将那种情窦初开的朦胧美感破坏掉。而译文二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表达出了那种寻而不得的感情,将诗经中那种隐含的请安表达了出来,处理好了明示和隐喻之间的关系,是很成功的翻译。

(二)示意与推理

语用学理论中提出由于认知环境的不同,信息接受者和发出者之间的能力是不对等的,因此在信息发出者的信息并不能够全部被信息接受者所接受,不能够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跨文化、跨语言的新示意,然后读者再对译文进行推理,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而这个过程中译者起到关键的桥梁作用。下面我们以诗经中《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翻译为例来说明示意和推理在翻译时候的运用。

译文一:

Crying Ospreys

Merrily the ospreys cry,

On the islet in the stream.

Gentle and graceful is the girl,?

A fit wife for the gentleman.

译文二:

Cooing and Wooing

By riverside are cooing

A pair of turtledoves.

A good young man is wooing,

A fair maiden he loves.

在译文一中首句就使得整首诗的感情基调跃然纸上,体现出那种“心悦君兮”的美感,在后面的诗句进行翻译的时候,也是在该情感基调基础上来进行翻译。而译文二的翻译就更加成功,“Cooing and Wooing”明确点整首诗的主题,然后运用语用学理论来进行转移和调整,通过推理来对原文中没有呈现出来的场景进行呈现,这样既表现了原文中那种“君子好逑”的感情基调,也对情感进行了重新示意,这样就能够与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中的内容。

综上所述,翻译本身对象众多,较为复杂,为了能够较快地掌握翻译的内涵,就需要将语用学理论应用进来。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始终要坚持一个“信”字,站在译文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来进行分析,尽可能减少由于翻译的问题而造成读者对原文意思的曲解。语用学理论是应用在翻译上的一种新理论,还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宏军.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Z].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3(1).

[2]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Z].现代外语(季刊),2001,24(3).

[3]赵安,刘宇慧.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体现——诗经英译案例分析[Z].大学英语,2014,11(2).

[4]寧敏.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Z].作家杂志,2013(1).

作者简介:刘沛(1987–),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现就职于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专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翻译应用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